www.guoxue.com
简帛研究
|
学术期刊
|
学术交流
|
学术动态
|
精品连载
|
一瓣书香
|
现代文学
|
联系出
版
国学大师
|
成语大全
|
国学入门
|
名人轶事
|
历史名人
|
今人新著
|
当代学人
|
国学宝典
出行参考
天
气预报
请平民进入史书
刘志琴
2000年1 月1 日在北京的九华山庄召开了全国第一届“1949年的中
国”国际研讨会,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年,这在中国历史上
是划时代的年份,可对这一年的研究却姗姗来迟,历经半个世纪才有了
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会议的时间又安排在千禧年的元旦,在步入21世纪
的第一天,回顾20世纪的风风雨雨,那是什么感觉? 如果这一年又在国
史、家史和个人的生命史上铭刻着深深的烙印,甚至是一生的重大转折,
那沉潜在心灵深处的情结,随时都有可能扬起情感的波涛。在这次会议
上,两位学者意想不到的相逢,使与会者深深地受到感动。
这事骤然看来,也许有点偶然。50年前正是国共两党进行最后决战
的年代,一名台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冒着生命危险,穿过硝烟迷漫的战
场,从台北奔向大陆;与此同时,另一名东北大学的学生顶着连天炮火,
从大陆赶往台北师范大学就读。丙个素不相识的小青年,几乎在同一时
刻,作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先后成为台北师范大学的校友。谁也想不到
的是50年后竟然在“1949年的中国”国际研讨会上不期而遇。当初从台
北奔向大陆的是著名历史学家龚书铎教授,从大陆远赴台北的是日本爱
知学院的教授水明富先生。而对他们穿针引线的,则是出生在台湾的台
北师范大学的年青校友,中央研究院的谢国兴教授。当白发苍苍的龚教
授和水教授,同时站在讲台上热烈拥抱的时候,那50年前志趣各异的追
求,背道而驰的行程,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立足点,都已化作过眼烟云。
人们常常用“相逢一笑泯恩仇”来形容那些捐弃旧嫌,握手言欢的朋友,
可他们原本素不相识,时势促使他们站在相互对立的一方,历史的机缘
又使他们殊途同归,为1949年中国的历史巨变欢叙一堂,两位历史学家
成为同一年度的历史见证人,这在学术界也是一个难得的佳话。
生活的真实,比虚构的小说、戏剧更为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尤其
在关键的年代或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某件事变、某个人物,某
种遭遇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群体、民族、社会的共同感受和记忆。两位教
授传奇般的经历和相逢是千百万同胞中的一例,可这一例表明,同为炎
黄子孙,任其天各一方,信仰各异,也不论有多少分歧和争议,共同的
文化血脉又使彼此相互吸引,声息相连。这无处不在的文化力量,能穿
越不同政治体制的垒障,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地理区域的隔离,使历史形
成的隔膜遂渐淡化而至消解,这才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他们都是一介书生,论其经历,没有驰骋疆场,跻身政要,也没有
前呼后拥,高官厚禄,唯其平民性,才更贴近大多数民众,为民众所理
解。以平民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际遇,不仅比史学教科书生动,也比种
种说教更多的留给人们一份启迪和思索。新世纪的史学,不仅要继承前
人的遗产,继续解决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更要有视角下移的胆识,充分
反映各种人群多姿多彩的境遇和心路历程,史学研究需要有多方位多角
度的纵横编织,才能谱写一部中华民族的全息史。古代治史的局限留下
诸多资料的残缺不全,最大的缺陷是缺少平民的踪影。当代口述史学的
兴起,正是在某种意义上补充既往史学的不足,让更多的人群进入史学
研究的视野,那些生动、鲜活的经历,是谱写现代史取之不竭的资源。
请平民进入史书,必将给史学开辟一片灿烂的园地。
媒介与国学
《
人民日报
》
《
文史知识
》
《
中国青年报
》
《
中华读书报
》
专题报道
《大地之歌》专题报道
沉痛悼念陈
贻焮先生
《夏商周年表》
专题
报道
纳兰性德
介
绍
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
简帛研究
|
瀚典
|
上海图书馆
|
佛教信息网
|
北大中文系
|
中国文化艺术网
|
南京大学中文系
|
台湾史语所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
社科在线
|
新浪
|
搜狐
|
Yahoo
|
网易
|
索易
|
悠游
|
华军软件园
|
mp3天籁村
新语丝
|
人民日报
|
CCTV
|
读书周报
|
中华读书报
|
南方周末
|
中华古籍
:web@guoxue.com
:webmaster@guoxue.com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