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全编》收录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四部专著。光盘为标准网页格式,并配有图片;所有数据均可进行全文多条件检索、复制、打印;特别增加了联机古汉语字典等多种工具,可即查即用;界面美观,使用简便。

  订购电话:010-68429484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忠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宏大,历时十九年始完成。共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三百多万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协助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资治通鉴》秉持了据实直书,不为亲者贤者讳,不隐恶扬善的史学精神,叙事平实稳健,文笔简洁优美,考据精审核准,与《史记》并称史学之双璧。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欲了解中国历史,不可不读《二十五史》,亦不可不读《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皆仿司马迁《史记》体例修撰,以纪传做纲要,成骨干,其纵向脉络明晰,一家一事之由来发展,历历在目,但横向脉络不清,很难把某个事件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下去剖析。《资治通鉴》的编年体手法,却令不同历史主线在时间轴上齐头并进,由此天下诸多事件内外关联便尽数跃然纸上了。看《二十五史》易知某事之来龙去脉,看《资治通鉴》却可知此事之历史环境、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相互参照,一呼一应,交叉来读,最是上乘。

  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清胡克家曾据元刊胡注加以复刊。1935年世界书局据胡克家本出版缩印本。1987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撰

  毕沅(1730~1797),字纕衡,一字秋虹,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甚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能诗文。有《灵岩山人文集》。其他撰述收入《经训堂丛书》中。素喜延请学者名士编书。有《续资治通鉴》、《晋书地理志校注》等。

  《续资治通鉴》凡二百二十卷,含宋纪、元纪两大部分,起自宋太祖建元元年(960),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而《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续资治通鉴》在时间上承接《资治通鉴》,体例上借鉴《资治通鉴》,故得名。虽然《续通鉴》不及《通鉴》跨越年代久远,但宋、元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极重要的时期。宋朝把中国人的精神从唐的渊源博大,局限到了“生死小,失节大”的极端,把中国知识分子封闭到即便亡国也夜郎自大的畸形。而元朝是首度入主中华天下的纯正异族,汉族士大夫的思维变化更值得玩味。有志上溯历史,看透今天中国举步维艰阻力所在的人,不可不详查宋之一代;有志辨析元朝异族统治下汉人心态,拔除衍传到今天的旧道德、旧思维的人,不可不周考元之一代。于此,考宋元两代,就不得不遍览《续资治通鉴》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李焘撰

  李焘,字仁甫,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累官至通奉大夫。李焘博览群书,熟悉北宋典故,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例,写成此《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作《续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先后撰成分别在隆兴元年(1163)、乾道四年(1168)、淳熙元年(1174)和淳熙四年进呈。藏之秘府并由秘书省依照司马光《通鉴》字样缮写一部。淳熙十年,李焘对以前历次所进之书“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又《修换事目》十卷《举要》六十八卷、《目录》五卷,同时进呈,通计一千零六十三卷。《长编》是南宋人写的北宋编年史,时代近,掌握了实录、国史、官文书以外的很多材料,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保存北宋史料亦有很大贡献。全书剪裁编写得当,叙事虽详而文不芜累,堪称继《通鉴》之名著。然由于采摘浩博,难免虚实并存,疑信互见。

  南宋时,有两种标题的刊本,一为《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八卷,一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撮要》一百八卷,皆叙述太祖至英宗五朝事迹,应为当时一节本。自元以来,世鲜传本。明初修《永乐大典》时亦非官藏《长编》完帙。清康熙初,徐乾学从泰兴季氏以重金购得一百八卷的宋刊本,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献于朝。乾隆时,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并与徐氏进本相校,量其文之繁简,重加厘定为五百二十卷,编入《四库全书》。它起太祖建隆终哲宗元符,共七朝,比完帙缺少徽宗、钦宗两朝,又缺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之纪事。今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嘉庆《爱日精庐》本(又称活字本)、光绪七年浙江书局刊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以及中华书局校点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清·黄以周等辑注 清·秦缃业勘校

  黄以周,初名以同,字经纂,后改名以周,字元同,号儆季。道光八年(1828)生于定海县紫微庄。有易释四卷和春秋等著作传世。秦缃业,字澹,无锡人。道光二十六年(1946)副贡生,官至盐运使。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是对《续资治通鉴长编》残缺部分拾遗补缺而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是研究北宋历史的最基本的史料之一。参加辑注者有黄以周、王诒寿、冯一梅等人,最后由秦缃业复加勘校,于光绪八年(1882)五月完成。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久已散佚不全,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成五百二十卷,但缺治平四年四月至熙宁三年三月、元祜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和徽宗钦宗两朝纪事。南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曾取李书原文,改编年为纪事本末体。《拾补》取杨书和南宋人著作中引《长编》原文或注语,加以拾补,仍按年月编排,其中或已为杨氏删节者或杨书所缺者,则考证他书有关资料排比分注于逐月之下。

光盘演示

  例图一:词典功能(用鼠标选中一个字,点鼠标右键,即出现字典)

  例图二:强大的搜索功能(在“检索字串”框内输入要检索的词,可选择检索范围和逻辑关系,在结果中用蓝色标示该词)

  例图三:附有清代王夫之撰《读通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