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张潮  著 
 赵晓鹏 李安纲 述论

前 言
目 录

 
     
 





 
 

 

 
        094 善人与恶人
    何谓善人?无损于世者,则谓之善人;何谓恶人?有害于世者,则谓之恶人。
    [原评]
    江含徵曰:尚有有害于世而反邀善人之誉,此实为好利而显为名高者,则又恶人之尤。
    [述论]
    人有善恶之分。
    什么是善人呢?对世界和人类来说,没有损害的人就是善人;什么是恶人呢?对于人类世界构成了危害的人就是恶人。
    这实在是一个评判善、恶的最佳标准。善恶之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也许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就已经存在了。照孟子的说法,有不忍人(即恻隐)之心,有辞让之心,有善恶之心,有是非之心的人,便是善良的人;反之便是恶人。于是,这四种心地的有无,也就成了数千年来人们判断善恶的标准。
    不过,这样的标准只能是主观的,而不可能是客观的。照此以论,便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于是,只要有心来求善的,就是伪君子,虽然做了善事,也不会得到奖赏的;只要是无心去为恶事,即使是危害了社会和人类,也完全可以不接受惩罚,因为他仍旧是个善人。
    尤其是中国人,特别讲究一个仁义和亲情,所以为了父母之仇去杀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还会得到赞赏。也就是说,善与恶的区别,就只在一个出发点上。但是,你又能够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他的出发点是善的,还是恶的呢?所以在操作上,会出现极大的主观性。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是很难建立起纯粹的法制的。
    而张潮的标准,已经完全符合了现代法制的观念,是对传统人制观念的大胆否定。人类靠着每一个个体共同组成了社会,所以社会也就代表了每一个人类个体,因而每一个人都必须维护社会的利益,叫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的思想意识或者心地灵魂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所做出的行为,由于会直接发生后果,所以才是判断善恶的主要标准。
    如果能够以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后果来做出判断,有利于社会的,便是有利于众人的,则给以奖赏;有损于社会的,便是有损于众人的,则加以惩罚。如此以来,法律面前,才能够做到人人平等。而且每一个个体也会对他的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就不至于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或者以社会的利益或者百姓的生命去做实验了!
    纵然不能够有益于社会,但每个人都能做到无损于世界,这个世界就算是正常地运转了。相对于损害世界者来说,他也就算是善人了。张潮能在三百年前提出这样一个标准,的确是过人之见!
     
  
  
    


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