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张潮  著 
 赵晓鹏 李安纲 述论

前 言
目 录

 
     
 





 
 

 

 
         082角度与效果

    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觉耳中别有不同。

    [原评]
    张竹坡曰:其不同处,有难于向不知者道。
    倪永清曰:识得“不同”二字,方许享此清听。

    [述论]
    音乐讲究共鸣,有共鸣才有韵味。松树之下,清风泠泠,本已具有声韵,加上琴声琅琅
扬扬,自有一番超然世外的感触;明月之下,万物朦胧,原自富于情调,衬以箫韵悠扬婉转,
定会产生如幻如化的妙趣。在溪涧边倾听那远方传来的瀑布之声,涧水哗哗,瀑声洪洪,洪
洪哗哗,仿佛是一首协奏曲;在深山中静听着寺院发出来的梵呗之声,山中万籁俱寂,梵唱
清音入耳,益发显得清净妙乐,不是仙佛而胜似仙佛了。

    这种美妙的组合,便有超然的境界,可惜能如此领略的人太少了。原因在于人们乐于感
官的逐猎,已经习耽于丝竹之乐,而失去了对自然清声的鉴赏能力。音乐本身就是对大自然
声音的模仿,起初简单,往后则愈来愈繁复,离开原初的朴素淳厚也就愈远了。

    孔子从儒家的角度来认识和观察世界,强调建立一个以仁义相标榜的社会。而能够实现
这一理想,就必须让人们拥有自觉的仁义之心,这就需要礼乐的辅助。所以,他一生为之奋
斗的,就是克己复礼,使音乐成为雅乐,从而使人们得到真正的音乐教化。

    他认为郑国和卫国之音乐歌声淫荡,所以要奋力恢复正声雅乐,以完成其克己复礼的大
业。尽管历史记载,他自从卫国返回鲁国,而后音乐就被更正了。但是,毕竟是潮流所尚,
郑卫之声却终究取代了周文王和武王的高雅音乐,朝着越来越流行的目标发展了下来。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人们所追逐的声、色、犬、马,虽然能够满足一时的耳目口腹之
娱,但毕竟使我们自己的心神日益外驰,魂不守舍,势必会导致我们心理和生理的崩溃和变
异。因此,《老子》大声地疾呼: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他要劝告人们闭目塞聪,去掉心智,而返璞归真。若是我们不去追逐声色,而归心于自
然,则如刘禹锡《陋室铭》中说的那样: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自然就会有一份清赏了。

    当然,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分别呢?能够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可以说真正知道声音的奥
妙了。这里,笔者只想谈谈自己在终南山法华寺听圆照大师及其他法师诵唱梵呗时的情形,
这一
段在拙著《圆照法师与金刚心法》中:

    吃完晚饭,山里已是一片月色朦胧,凉风习习,更增添了山寺的神秘气氛。……
我们仿佛置身于红尘之外,走进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之中,陶醉在大自然的醇酿里。

    晚课时间到了,小尼姑如珠落玉盘、韵味悠扬的梵音,法鼓钟磬,婉转铿锵,似乎要界
破这朦胧的月和奇妙的夜,去领略那宇宙深处的玄奥和秘密。北屋里,大师那洪亮圆润的声
音正讽诵着梵语的秘咒,时不时地一声法铃响起,余韵回环,仿佛是一架发射台,将电波向
四面八方散去,载着那宇宙的真谛和奥秘,传达到了每一个角落。接收的和发射的,共同交
织起来,组成了大自然中最美妙的奏鸣曲,使人心旷神怡,尘念顿消,飘飘然有欲仙之慨!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感觉而已。当然,人们各自的境界不同,所领略到的也自然不同。
 
      
      


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