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张潮  著 
 赵晓鹏 李安纲 述论

前 言
目 录

 
     
 





 
 

 

 
    049 仙佛与极乐

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趣,乃学佛。佛家所谓"极乐世界"者,盖谓众苦之所不到也。

   [原评]
   江含徵曰:著败絮行荆棘中,固是苦事;彼披忍辱铠者,亦未得优游自到也。
   陆云士曰:空诸所有,受即是空。其为苦乐,不足言矣。故学佛优于学仙。

 [述论]
   宗教的意义,就在于使人超拔苦恼,而得自在。道家教人成仙,释家教人做佛。成仙便能
长寿不死,永处乐境;所以要寻找快乐的境地,最好学神仙;佛家教人做佛,以摆脱使人痛苦
烦恼的恶道,色、空俱泯,进入涅般,自然无苦。所以要摆脱忧苦,只有去学佛。至于佛家所
讲的"极乐世界",已经是远离了世界凡尘,而是所有的苦恼忧愁都不能到的地方。

  仙家是道教追求的最高人格标准,仙字从人从山,也可以说是山中之人。山中之人,已经
离开了尘凡而进入了仙境,所以世事不关心,烦恼难入念,自然也就只有快乐了。

  其实,要想做神仙也不是难事,并不见得就非要离开人间不可。就如《红楼梦》中的《好
了歌》中所唱的:
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功名忘不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姣妻忘不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

  就是因为这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四大俗事忘不了,如何能够摆脱烦恼而得到快乐呢?
只要摆脱了这四大忧愁,自然也就进入了快乐的境界了,又何必再进入深山老林之中去隐居呢?

  佛教是印度传播过来的一门宗教,但也接受了中国本土的思想与风俗,基本上已经变成了
中国化的佛教了。佛字从人从弗,弗字的意思是不,那么不是人也就是佛了。所以佛教教人摆
脱掉自我人的欲望,牢记四大皆空,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

  一切无心时,也就自然无牵无挂了。不执着一切的时候,我就是一切,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没有了执着,也就没有了心念,自然也就没有了感觉到痛苦的主体了。所以,佛教的目的,
就是要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教又教人要: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   也就是说,恶事不做,积德行善,自然会进入天堂。佛教提出六道轮回,即是天道、人道、
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等六种生命方式。在这六种生命方式里,我们根据自己生
前的善恶行为,来选择自己来生的生命方式。

  比如说,生前行善积德,死后便会进入天堂享福;生前为恶做歹的,死后便会下地狱或者
堕入三恶道而遭受痛苦和惩罚。

  苦趣就是痛苦的生命方式,主要是指地狱、畜生和饿鬼三道。所以只要修佛教,积德行善,
肯定不会堕入三个苦趣了。尤其是净土宗,讲只要念佛一声,便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永远再不
会堕入三恶趣了。

  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当中,包含了无穷的智慧和奥妙。这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汉意是
皈依于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智慧、无量福德等。当一个人整天念念不忘去做好事,说好
话,想好心的时候,也自然没有什么烦恼了。

  我们不敢说,真正在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供人们死后去那里享福。但是,只要你把一切
都看透了,不再执着了,没有苦和乐的概念了,苦即是乐,乐亦是苦。无苦无乐,无忧无虑,
没有了分别,也就没有了选择,自然也就没有了烦恼,从而也就得到了极乐的境界。所以,陆
云士会说"学佛优于学仙"。

  看来,只要顺其自然,无烦无恼,便是极乐。这"极乐世界"不就在身边,不就在自己的心
里了吗?      

             

 
 
 
 
 中国社会出版社
 
   
总策划 李安纲 林晓靖
j编 李安纲 刘耀
副主编 赵晓鹏 马民书
 
   
   
 

版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0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