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章太炎

字号: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
生卒: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年代:清末民初
籍贯:浙江馀杭人
评价: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一代儒宗


生平秩事

●六龄童诗

  章太炎生于书香之族。1875年初春,章太炎才6岁,那天时值下雨,父亲章浚在家邀请了10余位文人、亲友,边饮酒边吟诗词。内有一位与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酒兴上来,情趣盎然,令小太炎应景诵诗一首。小太炎略作思考答诵:

  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盆;笼中鸡闭户,室外犬管门。

  顿时,震惊四座。章老先生即令人拿来宣纸笔墨,挥毫录下了这首十分珍贵的“六龄童诗”。该诗现珍藏于章太炎纪念馆。 

●添“花马甲”

  大凡儿童时代的人,特别喜欢玩耍,而童年章太炎却是个“书迷”,不谙嬉耍。那时,太炎的母亲常与女眷戚在家打牌消遣。而章太炎就坐在旁边看书,尽管环境闹,他总是读得旁若无人,津津有味。

  一日,小太炎在天井里专心致志地看书,天色渐暗,气温转低,其长嫂连唤三声,叫他进屋添衣,免得着凉。太炎勉强进屋添衣后,仍回到天井借光读书。殊不知竟穿上其长嫂的一件“花马甲”,众人见状,大笑不止。而太炎却茫然不知,抬起头问家人笑什么?让我知道了也乐一乐……众人越发乐了。 

●考“童子试”

  章太炎16岁那年,受父命参加“童子试”,当时试卷的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

  考场上鸦雀无声,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大做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闯入中国沿海城镇,烧、杀、奸、掠;又想到许多清朝官僚对洋人卑躬屈膝,对人民作威作福……这怎能证明清国“灿烂”呢?于是他挥毫疾书,把满腔积愤洒于字里行间,并呼吁“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不到一个钟点,章太炎便第一个交了卷。主考官见其他考生,有的仍在咬文嚼字,有的还在挖耳搔头,有的……惟独这名考生才思敏捷,不由暗暗称奇。

  章太炎正要跨步离开考场,只见主考官拍案而起:“慢,你好大胆!可知罪……”章太炎不亢不卑,坦然自若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当今国人之思;我之所论,桩桩合乎国情之实,何罪之有?”顿时,考场里“哗”地引起一阵骚乱。

主考官想驳又驳不倒,气得脸色铁青,又怕事态扩大,可能会连累自己的乌纱帽,速令两名差役把章太炎挟出考场。章的家人见状,知道小少爷闯下大祸,将殃及老爷仕途,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却若无其事。 

●“我本满天飞,何窠之有?”

  “苏报案”发,章太炎在法庭上嘲弄得审判员哭笑不得。对于在《〈革命军〉序》中所写“载湉小丑”四字触犯清帝圣讳一事,他说:“我只知清帝乃满人,不知所谓‘圣讳’。而且按照西方的法律,人们是不避讳的,所以我直接写‘载湉’,没有什么不对。再说,从字的意思来讲,‘小丑’两个字中,‘丑’字本来作‘类’字,或作小孩子解,所以‘小丑’也就是小东西或小孩子,并没有诽谤的意思。”章太炎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辩说,听众席上掌声雷鸣,而无知的审判员如坠云雾里,非常尴尬。在这样一位学识渊博、雄辩滔滔的“案犯”前,他们简直不知道怎么审才好了。其中一位审判员在目瞪口呆之际,突然悟出章太炎是海内外著名的学问家,肯定是科举正途出身,便小心翼翼探身问道:“您得自何科?”

  章太炎听此问题,更觉可笑,故作糊涂,高声回答:“我本满天飞,何窠之有?”

  “科”与“窠”同音,“满天飞”即浙江方言“老布衣”的意思。 

●烟癖

  章太炎讲到兴奋处,常常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一次他给学生上课,转身写黑板时,拿手中的纸烟在黑板上猛划,写完,也不看是否写上了,转过身仍旧滔滔不绝地讲。另一只手中的粉笔也就被误认为是香烟,他把粉笔伸到口中,猛吸了几口。学员们忍俊不禁,都笑了起来,而他却全然不知,依旧神情自若地讲课。 

●讲学盛况

  章太炎到北大讲学,可以容纳几百人的北大风雨操场座无虚席,来得晚的只好站在窗外“旁听”。章太炎在北京任教的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吴检斋等五六人围绕着老师登上讲台,然后一字排开,毕恭毕敬地侍立在老师旁边。满头白发的章太炎穿着绸子长衫,个子不高而双目炯炯有神。他向台下望了望,就开始用他的浙江余姚话演讲。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于是由刘半农翻译。又因演讲中常常引经据典,钱玄同便不时在黑板上用板书写出。涉及到的人名、地名、书名,有拿不准的,担任翻译的刘半农会和写板书的钱玄同当场商量,或者向侍立在老师旁边的其他人询问,就是不去烦扰老师。商量定当之后,再翻译和写板书。 

●与胡适的是与非

  在赵家铭先生的《章太炎与胡适之的一些是与非》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了。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之一,担心国人不理解,胡适还专门在此书的《凡例》中对新式标点的具体使用办法作了详细说明。书刚一出版,胡适便特地送了章太炎一本,还恭恭敬敬地写上“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太炎”和“胡适”四个字的右边,各加了一条黑线,表示是人名符号。

  不料,章太炎接到书,翻开一看,见自己的名字旁多了一条黑线,竟生起气来,开口骂道:“何物胡适!竟敢在我名上胡抹乱画!”再往下一看,又见“胡适”两个字的旁边,也有同样一条黑杠,气才稍微消了一点,自言自语道:“他的名字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罢!” 

●章黄“二疯子”

  黄侃20岁时留学日本,恰与章太炎同住一寓,黄住楼上,章住楼下。一天夜晚,黄侃内急,来不及去厕所,便忙不迭地从楼窗口往外撒尿。这时,楼下的章太炎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的尿水像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怒骂起来。黄侃不但不认错,还不甘示弱,也报之以骂。两人本都有疯子之称,真是章疯子遇到黄疯子,一场好骂,而且越骂越起劲。“不骂不相识”,通名报姓之后,二人的话锋转到学问上面,一谈之下,才知道章太炎是国学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

  1935年,黄侃50岁生日,章太炎亲赠他一副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对联无意中藏了“绝命书”三字,黄侃愕然。当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悔痛不已。 

●题联巧斥昏官

  一艘客货小汽轮驶过武汉、宜昌,入长江三峡,在礁滩密布的峡江中逆水而上,艰难行进。站在船前的一位穿长衫马褂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时不时向人们打听何时到屈原故乡,谈吐中他对屈子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他,就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大学者章太炎(章炳麟)。真巧,当汽轮驶入西陵峡里的秭归,正是1918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船到屈原沱,章太炎观北岸屈原庙内外民众过端午的气氛特别浓,便利用汽轮暂泊屈原沱的机会,上岸入庙拜谒屈子。他第一次在秭归恭逢其盛,屈原忧国忧民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顿时点燃他满腔激情。

  章太炎此行是抱着对民主革命成功很大的希望去访问恩施的。这位铁骨铮铮的革命家1903年在《苏报》上宣传反清及民主革命思想被捕,在狱中参与组织光复会。他曾七次被捕,三次入狱,多次历险。他怎么也没料到,此次他过秭归,走巴东,来到恩施,差一点被湖北靖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克明杀害。

  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靖国军第一军由唐克明率领,转战到恩施。当时的恩施,由于长期封闭,经济落后,土豪劣绅横行霸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靖国军的到来,使土豪劣绅受到一些打击,加之军队参与贩卖布匹、食盐、百货,民众生活和交通状况有所改善。唐克明还在政治上采取措施,实行军地分治,受到孙中山大总统的亲函嘉勉。唐克明因此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对下属的各自为政,互相倾轧等劣迹视而不见,每天歌舞升平,安于过小朝廷的日子。

  章太炎在恩施所见所闻,大失所望,遂向唐克明直言劝告。唐不但不听他的诤言,反而恼羞成怒,在一次宴会上拍案叫骂,要将章太炎枪毙。章亦厉声反击:“你敢枪毙章某吗?连窃国大盗袁世凯尚且不敢,你小小阴沟翻得了船吗?”唐克明暴跳如雷,拔枪相向。好在章太炎因“刚直狂傲”已有“疯子”之称,在座军官认为他的疯病又犯了,力劝唐克明不必计较,章太炎才保住性命。

  章太炎在恩施访游月余,临走时,他记起在秭归领略的屈子风范,便借此撰写对联一副,送给唐克明。联语是:去秭归不远 正端午来游,横批:新亭努力。

  唐克明乃一介武夫,以为章太炎赠联是感谢他免杀之恩,便用楠木雕刻,悬挂客厅。后来,经人解释,唐克明才知道上联是指唐与三国蜀汉先主刘备兵败秭归,退居白帝城,终日“憋气烦闷”相差不远。下联是说章自己来时正值五月初五屈大夫投身汨罗江祭日,自励弘扬屈原的清烈之风,斥责唐等小人。横批是用“新亭楚囚对泣”的典故,说楚人不努力恢复中原,恰似新亭的楚囚对泣,坐以待毙。唐克明大怒,当即将对联砸毁,后悔没有将章太炎枪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