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

唐德刚

生卒: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
籍贯:安徽合肥
职务: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做研究员、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教授
专长:中国近代史、口述史


  唐德刚1920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今属肥西县)山南馆唐家圩,幼时在私塾念书,旧学邃密,十多岁即已圈点过一遍《资治通鉴》。1939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易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黄彰健等人同学;此一时期的中大历史系有“沙坪坝的黄金时代”之说,柳诒征、朱希祖、缪凤林、郭廷以、向达、沈刚伯、贺昌群、白寿彝、韩儒林等史学家皆执教于此。194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从重庆来到大别山区的岳西,当了两个学期的中学历史教员。1944年,又应安徽学院史地系主任李则刚之聘到立煌做讲师,教授《西洋通史》。

  1948年,唐德刚自费赴美留学。两年后,美国入侵朝鲜,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当时尚在美国的大约不到800名中国留学生由美国政府发给一个特别工作证,边读书边打工,但不能随便回国。唐德刚因此留了下来,他主修欧洲史和美国史,随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取得美国国籍,留校执教长达15年,先后开设《汉学概论》、《中国史》、《亚洲史》、《西洋文化史》等课程。1962年初起,在东亚研究所做研究员的他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达7年。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之久。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美关系趋于缓和,唐德刚于是年冬首次返回阔别25年的安徽探亲,看望老母。此后长期为中美交流出力,先后多次访华、讲学,还被推选为旅美加安徽同乡会会长。

  1981年,唐德刚以纽约市立大学“交换教授”身份再访大陆。他到了中国社科院国际关系所和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数千名师生上大课,还先后为20多名研究生和史学工作者“开小灶”重点授课,他还应全国政协特别邀请,到北京参加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纪念会。

  1986年6月,他又携论文参加在哈尔滨召开的“《红楼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红楼梦艺术节”。胡适原有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乾隆甲戌抄本,他生前寄放在康乃尔大学。唐德刚曾四次做大学的工作,希望借出研究。康乃尔大学抱着不放:“对不起,我们怕您飞机失事。你失事摔了不要紧,可书烧了。”后来唐德刚只好保了4万美元之险,才借出这套甲戌本《红楼梦》悉心研究并写出论文。

  1987年后,他又数次回国,参加周秦汉唐史学术研讨会、胡适学术讨论会、纪念台儿庄大战5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安徽近代人物国际学术讨论会和在台北举行的近百年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等。

  2002年,曾经在“土改”中被没收的唐德刚老家的房子,发还给他了。唐德刚说,“我要这房子做什么。”于是他用这房子办了一所希望小学,还专程回国,捐献了5000美金。

  2009年10月26日晚,唐德刚先生因肾衰竭在美国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89岁。逝世前,他将全部藏书共计124箱悉数捐给老家的安徽大学。

  唐德刚是中国近代史大家,长期从事中国史、亚洲史、西方近代史、西洋文学史以及传记文学的研究、教学和写作。从整理、抢救史料的重要性、紧迫性考虑,他萌生了搞口述历史的念头,并成为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50年代后期,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动员美国的社会力量参与此事,意在把中国旅外的各界要人过去的经历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出版,传诸后世。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相当艰巨的系统工程,唐德刚第一个要找的便是当时人在纽约的胡适。他以后学同乡的身份拜访胡适,与胡适结为忘年之交,并成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他们先拟订《自述大纲》,确定工作程序,然后再一次半天或一整天的合作。胡适时而系统、时而零乱地讲,唐德刚则笔记和录音同步,并打出《胡适口述自传》英文初稿,得到胡适认可。1958年4月,胡适离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在台去世。1972,哥伦比亚大学影印发行了《胡适口述自传》。1979年,他又将此自传译成中文。在中文稿译编付梓前,他便着手写一篇序文。谁知,一下笔便一发不可收,最后竟写了洋洋10余万言,于是,干脆单出了《胡适杂忆》一书。在该书中,唐德刚认为是“胡适选择了杜威。陈独秀选择了列宁。两位老友……搞一国两制,一分为二,分了70年。如今地下相逢,又可以合二为一了”。“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是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胡适口述自传》和《胡适杂忆》这两本书如今已成为研究胡适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有人曾戏说胡适自传为“三分胡说,七分唐著”。

  《李宗仁回忆录》是继胡适自传后唐德刚搞口述历史的又一力作。1958年夏,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克尔克博士和该校远东学院院长幸尔勃博士分别致函李宗仁,提出为保存当代史料,愿襄赞李氏口述自传。李欣然承诺,旋由唐德刚前往李府协助其撰述。唐德刚和李宗仁断断续续谈了3年,后来他整理、撰写、修改4年,至成书时已届7年。全书详尽地“记述了李宗仁先生从童年时代起直到担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这数十年的亲身经历”,是唐德刚研究口述历史“用功最深,费力最大,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有国外学者评其为“一个历史制造者与一个历史学家合作的产物。”

  唐德刚后来在4万余字的《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中指出,李氏旅美期间,身无片纸资料,只能就记忆含混地口述,至于著述史料之搜集,写作计划之拟订,史学方法之运用,全部文稿之撰写,则只能由他“偏劳”了。《李宗仁回忆录》的草稿皆用中文写成,后又译成英文。近60万字的《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稿本系李宗仁长子李幼邻1979年夏带回大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最初编印发行60万册,后一版再版。

  唐德刚还曾察看和清理过民初北京政府总理、外交部长黄郛的几大箱私档,把其遗孀沈亦云写的30万字的《亦云回忆》翻译成英文。他又多次拜访顾维钧,把这位著名外交家家藏资料和他40多年的英文日记全部接收,协助其撰写《顾维钧回忆录》。他与陈立夫、张学良等人也多有接触,著有《晚清七十年》、《张学良口述历史》、《袁氏当国》等。

  唐德刚谈到历史时曾说:“在我看来,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弯弯曲曲、有上有下,许多历史,恐怕还要等到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评断。”他最著名的历史观点是“历史三峡观”。他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要经历两大历史三峡,也就是要经历两大历史阶段的转变。“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历时约200年,到大约西元2040年,中国历史将会走完第二个“长江三峡”,迎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新时代。

  除此之外,唐德刚还撰有小说和散文。其散文风格独特,在海内外影响很大,著名旅美学人夏志清先生誉之为“唐派散文”。夏志清在《胡适杂忆》序中说,唐德刚先生“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柢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唐德刚一生都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二十多年来,他积极投入人道主义团体发起的运动,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和暴行,要求日本道歉和赔偿。无论集会、演讲、游行,他都亲自参加。上世纪70年代初,钓鱼岛被日本占领,唐德刚是海外保钓运动最早的参与者之一,曾代表纽约地区华人撰写“保钓宣言”,并亲自送往日本驻纽约及华盛顿使领馆。2002年,他又与杨振宁一道,发起全球征集一亿人签名行动,抗议日本右翼登钓鱼岛,并要求日本对中国民间赔款。

  唐德刚的中文著作有《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梅兰芳传稿》、《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李宗仁回忆录》等,英文著作有《第三种美国人》、《美国民权运动》、《中美百年史》、《中美外交史》、《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中苏关系》等,还发表过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及大量的散文题跋和诗词。中国内地和台湾有多家出版社出了唐德刚的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版有“唐德刚作品珍藏本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推出了唐德刚作品集六册。

学术著述

一、史学

  1. 《中美外交史百年史1784-1911》
  2. 《晚清七十年》
  3. 《袁氏当国》
  4. 《美国民权运动》
  5. 《中国之惑》
  6. 《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

二、口述回忆录与传记

  1. 《李宗仁回忆录》
  2. 《顾维钧回忆录》
  3. 《胡适口述自传》
  4. 《胡适杂忆》
  5. 《梅兰芳传稿》
  6. 《张学良口述历史》

三、文学作品

  1. 《战争与爱情》

四、其他

  1. 《史学与红学》
  2. 《书缘与人缘》

五、英文著作

  1. 《第三种美国人》
  2. 《美国民权运动》
  3. 《中美百年史》
  4. 《中美外交史》
  5.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中苏关系》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