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

杜维明

生年:1940年2月
籍贯:广东南海
职务: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研究教授、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专长:新儒学


一、主要著作

  1. 《传统的中国》(合编,英文),美国新泽西学徒堂1970年版
  2. 《三年的畜艾》,台北志成出版社1970年版
  3. 《中与庸:论儒学的宗教性》(英文),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9年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版,题为《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
  4. 《人文心灵的震荡》,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76年版
  5. 《行动中的宋明儒家思想:王阳明的青年时代(1472—1509)》(英文),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
  6. 《仁与修身:儒家思想论文集》(英文),美国柏克莱亚洲人文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中译版,题为《人性与自我修养》;美国波士顿Cheng & Tsui出版社1988年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中译版,题为《人性与自我修养》
  7. 《今日的儒家伦理:新加坡的挑战》(英文),新加坡联邦出版社1984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中译版,题为《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
  8. 《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英文),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译版,题为《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中译版,题为《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9.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
  10. 《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11. 《三重和弦:儒家伦理、工业东亚及韦伯》(主编,英文),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1991年版
  12.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3. 《儒家世界的透视:当代东亚儒家人文精神的讨论》(主编,英文),美国夏威夷东西中心1992年版
  14. 《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英文),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1989年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译版
  15. 《常青树:今天做中国人的意义》(主编,英文),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 《转化中的中国》(主编,英文),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 《东亚现代性中的儒家传统:日本和“四小龙”的道德教育与经济文化》(主编,英文),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6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9. 《儒学发展的宏观透视:新加坡1988年儒学群英会纪实》(主编),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版
  20. 《一阳来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1. 《儒学与人权》(合编,英文),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 《十年机缘待儒学》(周勤),香港牛津出版社1999年版
  23. 《文化中国的认知与关怀》,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年版
  24. 《杜维明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5. 《寻求文化的尊严:余秋雨和杜维明谈中国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 《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 《杜维明文集》(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28. 《儒家精神性》(合编,英文),美国纽约十字路口出版社,2000年
  29. 《儒家的人论》(合编,英文),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

二、主要文章

  1. 《漫谈儒家的品题人物》,载《征信周刊》1965年2月6日;收入《三年的畜艾》 
  2. 《儒家的新考验》,载《人生》31卷8期,1966年12月;收入《三年的畜艾》、《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3. 《有关“儒学研究”的几重障碍》,载《明报月刊》1969年10月号;收入《三年的畜艾》、《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4. 《仁与礼之间的创造性张力》(英文),载《东西方哲学》第18卷,1968年1—4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5. 《寻求自我的实现:王阳明思想形成时期研究(1472—1509)》(英文),1968年向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博士学位委员会提交的学位论文 
  6. 《从“自我建立”到“国际学坛”》,载《大学杂志》1968年8月;收入《三年的畜艾》 
  7. 《对儒学的一种整体研究》(英文),载《第14届国际哲学会议文集》(维也纳),1968年9月 
  8. 《在美国教育子女所引发的感触》,载《联合》(纽约)1968年12月 
  9. 《消弭学术界的趋时风气——介绍熊十力先生的(戒诸生〉》,载《大学杂志》1969年2月;收入《三年的畜艾》 
  10. 《从宋明儒学的观点看“知行合一”》(英文),载《哲学:理论与实践——马德拉斯世界哲学国际会议文集》,1970年12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 
  11. 《体验边缘的问题》,载《大学杂志》1970年12月;收入《人文心灵的震荡》、《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2. 《儒家心性之学——论中国哲学和宗教的途径问题》,载《联合》(纽约)1970年;收入《人文心灵的震荡》、《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3. 《宋明儒学的“人”的概念》(英文),载《东西方哲学》1971年1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 
  14. 《心与人性》(牟宗三《心体与性体》评介,英文),载《亚洲研究学报》第30期,1971年5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5. 《印度行感言》,载《华侨日报》1971年;收入《人文心灵的震荡》 
  16. 《作为人性化过程的礼》(英文),载《东西方哲学》第22卷第2期,1972年4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7. 《日本天理大学藏〈王阳明讲学答问并尺牍卷〉初探》,载《大陆杂志》1973年第2期 
  18. 《王阳明答周道通书五封》,同上;《主体性与存有论实在——王阳明思维模式阐述》(英文),载《东西方哲学》第23卷第1—2期,1973年4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9. 《论孔子人格之精神发展》,载《思与言》1973年第3期 
  20. 《时间与时间性初探》(英文),载《东西方哲学》1974年第2期 
  21. 《重建儒学传统》(钱穆《朱子新学案》评介,英文),载《亚洲研究学报》第33期,1974年5月;又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22. 《王阳明四句教探究》(英文),载《东方佛者》1974年10月号;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 
  23. 《颜元:从内在体验到实践的具体性》(英文),载狄百瑞编《新儒学的展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 
  24. 《内在体验:宋明儒学思想中的创造性基础》(英文),载穆尔克编《艺术家和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古为今用》,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1976年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 
  25. 《欧阳德》(英文),收入古德莱彻等编《明人传记辞典》,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 
  26. 《中与庸:试论〈中庸〉》(英文),收入亚洲哲学与比较哲学协会所编单行本文集第3号,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 
  27. 《熊十力对真实存在的探究》(英文),收入傅乐诗编《变迁的局限》,哈佛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1979年版;又收入汤学智编《台港暨海外学界论中国知识分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另见傅乐诗编《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姜义华编《港台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岳华等编《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均题作《探究真实的存在:略论熊十力》 
  28. 《儒家思想:近代的象征与实质》(英文),载《亚洲思想与社会》1976年第1期;收入R.Wilson编《中国社会的价值变迁》,纽约Praeger出版社1979年版;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 
  29. 《作为哲学的转化思考》(英文),载《东西方哲学》1976年1—4月;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  
  30. 《儒家的成人观》(英文),载《代达鲁斯》1976年第2期;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 
  31. 《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关于我的研究方法的个人反思》(英文),载《明代研究》1976年第3期 
  32. 《写在(人文心灵的震荡)出版前》,载《中国时报》1976年4月22日 
  33. 《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英文),收入奥森伯格等编《龙与鹰:美中关系的过去与未来》,纽约基础图书1977年版 
  34. 《哲学家的风骨——为纪念方东美先生而作》,载《联合报》1977年7月31日;收入《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35. 《冈田武彦先生的儒学》,载《中国时报》1977年8月24日 
  36. 《儒学批判精神》(英文),在韩国哲学会中国哲学组的演讲,1978年 
  37. 《论孟子的道德自我发展概念》(英文),载《一元论者》1978年1月号;收入《仁与修身》(纽约大学版) 
  38. 《康德的问题意识与超验问题》(英文),载《东西方哲学》1978年第2期 
  39. 《李混的心灵观》(英文),载韩国《退溪学报》1978年第19号 
  40. 《〈退溪心性论〉书后》(英文),载韩国《退溪学报》1978年第20号 
  41. 《文本与历史:经常变动的视角——S.厄灵顿论文读后感》(英文),载《亚洲研究学报》1979年2月 
  42.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的价值》(英文),载《人文》1979年5月;收入《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43. 《民族自觉与民主理想》,载《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台北)1979年5月11日;收入周阳山编《五四论集》,成文出版社1980年版 
  44. 《作为群体行为的终极自我转化:论自我修养模式》(英文),载《中国哲学学报》1979年6月 
  45. 《“黄老思想”:马王堆汉墓的黄老帛书读后》(英文),载《亚洲研究学报》1979年11月 
  46. 《〈西游记〉:一部寓言式的修身求法历程》(英文),载《宗教史》1979年11月 
  47. 《略论维特博格尔的社会科学观》(英文),载《有政治关怀的亚洲学者通讯》1979年10—12月 
  48. 《建立知识论坛》,收入吴建国编《来自伯城》,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 
  49. 《再论建立知识论坛》,同上 
  50. 《海外知识分子的自处之道》,同上 
  51. 《一种关于痛苦的宗教哲学观》(英文),载科斯特理兹等编《痛苦与社会》,柏林达莱姆研讨会,1980年 
  52. 《美籍学者杜维明教授谈儒学研究的途径》(李毓英),载《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6期 
  53. 《宋明儒学本体论初探》(英文),载《中国哲学杂志》1980年第7期;收入W.Schluchter编《马克斯·韦伯论儒家与道家》(法兰克福Suhrkamp出版社1983年版)、《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54. 《孔子仁学中的道学政》,载《中国哲学》第5辑,三联书店1981年版;收入《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收入周阳山编《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当代研究与趋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1年版 
  55. 《王阳明讲学答问并尺牍》,载《中国哲学》第5辑,三联书店1981年版 
  56. 《仁:〈论语〉中一个充满活力的隐喻》(英文),载《东西方哲学》1981年1月;收入《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57. 《从意到言》,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1月号 
  58. 《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59. 《东亚思想观念中的“道德共范”》(英文),载《东西方哲学》1981年第3期,收入《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60. 《儒家的抗议精神——访杜维明谈政治化的儒家》(章韦),载《八十年代》第三卷第四期,1981年 
  61. 《无题诗》(又见佛光),载《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81年8月20日 
  62. 《转世精神——杜维明教授笔谈录》(陈弱水、周阳山),载周阳山编《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文化传统的重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版 
  63.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意义》,载《争鸣》1982年第2期 
  64. 《退溪对朱熹理学的刨造性诠释》,载《韩国杂志》1982年第2期 
  65. 《刘因儒家隐逸主义解》(英文),载狄百瑞等编《元代思想: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思想和宗教》,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收入《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66. 《孤往探寻宇宙的真实——重印〈尊闻录〉》,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版;收入《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玄圃论学集》(北京三联,1990年版) 
  67. 《清初思想中关于“学”的观点》(英文),载《唐君毅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版;收入《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68. 《文化两极与两栖文化——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适应与认同诸问题初探》,载周阳山编《知识分子与中国》,时报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83年版 
  69. 《掘井及泉》,1983年6月11日(出处不详) 
  70. 《为往圣继绝学》,载曹永洋等编《徐复观教授纪念文集》,时报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71. 《徐复观先生的胸怀——为纪念一位体现忧患意识的儒学思想家而作》,同上;收入《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 
  72. 《孟子思想中的人的概念:中国美学探讨》(英文),载穆尔克等编《中国的艺术理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收入《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73. 《儒家传统:儒家做人观》(英文),载韦林编《世界的宗教传统》,爱丁堡T&T克拉克出版社1984年版;收入《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74. 《宋明儒学与人际关系》(英文),载德·沃斯等编《东亚宗教与家庭》,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1984年版;收入《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75. 《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英文),收入卢纳编《论自然》(诺特达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J.B.Callicott and R.Ames编《亚洲思想传统中的自然》(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M.E. Tucker and J.Berthrong编《儒学与生态学:天、地和人的相互联系》(剑桥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1998年刊) 
  76. 《魏晋玄学中的体验思想——试论王弼“圣人体无”观念的哲学意义》,载《燕园论学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77. 《体用论的动态体系及心学非主观主义》,载《求索》1984年第2期 
  78. 《访杜维明教授谈儒家的现阶段发展》(吕武吉),载《联合早报》1984年2月27日—3月12日;收入《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 
  79. 《工业东亚与儒家精神》,载《天下》杂志1984年10月号;收入《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 
  80. 《杜维明谈:工业东亚的发展模式,新加坡如何推展儒家运动,现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同上 
  81. 《儒家自我修养中的痛与苦》(英文),载《东西方杂志》1984年10月;收入《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82. 《从身心灵神四层次看儒家的人学》,载《明报月刊》1984年11月号,收入《中国哲学范畴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83. 《现阶段儒家发展与现代化问题》,载《中国论坛》第19卷第6—7期,1984年12月25日;收入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4. 《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英文),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1985年刊;又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1期;收入《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85. 《刘宗周哲学人类学中的主体性》(英文),收入孟旦等编《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密执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86. 《李退溪关于人性的见解:韩国新儒家的“四七之争”初探》(英文),载狄百瑞等编《韩国新儒家的兴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7. 《自我与他者——儒家思想中的父子关系》(英文),收入德·沃斯等编《文化与自我》(伦敦塔菲斯托克出版社1985年版)、《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88. 《二十一世纪的价值观》,载殷允芃编《太平洋世纪的主人》,天下丛书1985年版 
  89. 《传统中国文化的未来》,载殷允芃编《太平洋世纪的主人》,天下丛书1985年版
  90. 《二十一世纪工商企业的责任》,载殷允芃编《太平洋世纪的主人》,天下丛书1985年版
  91. 《谈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收入《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92. 《宋儒教育观念的背景》(英文),载《史学评论》(台北)第9期,1985年1月 
  93. 《工业东亚:文化的角色》(英文),载《美国人文、社会与科学院院讯》1985年4月号 
  94. 《以开放的心灵接受传统的挑战》,载《青年论坛》1985年第6期 
  95. 《文化价值与社会变迁:访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薛涌),载《读书》1985年第10期 
  96.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薛涌),载《知识分子》(纽约)1985年秋季号;收入《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97.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实》(薛涌),载《九十年代》1985年11月;收入《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98. 《论“体知”——儒家人学的认知意义》(提纲),台湾清华大学讨论会,1985年12月16—18日 
  99. 《儒家人文主义的“五伦”初探》(英文),载斯乐特编《儒家家庭的心理文化动力》,汉城韩国国际文化社1986年版 
  100. 《迈向儒家人文主义第三期》(英文),收入艾伯尔编《儒家:传统的动力》(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86年版)、《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01. 《玄学、自我认知与诗的视野》(英文),载欧文等编《抒情表达的生命力》,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2. 《从世界思潮的几个侧面看儒学研究的新动向》,载《九州学刊》1986年第1期;收入《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03.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载《明报月刊》1986年1—3月号;收入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04. 《创造的转化——批判继承儒家传统的难题》(薛涌),载《中报月刊》1986年第5、6、7、8、9月号;收入《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05. 《创见性的回应》,载《书林》1986年第8期 
  106. 《认识传统——对儒教中国的回顾和反思》,载《亚洲文化》1986年第8期;收入《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07. 《中国传统文化纵横谈——杜维明教授采访记》(薛涌),载《社会科学》(沪)1986年第8期 
  108. 《杜维明教授澄清他对儒学的观点》(江安),载《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10期 
  109. 《华人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涌现》,载《九十年代》1986年10月号 
  110. 《传统与西化的四大问题》,载《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86年12月31日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宗教现状》(英文),载F.韦林编《今天的世界宗教》,爱丁堡T&T克拉克出版社1987年版 
  112. 《儒学传统的改建——钱穆〈朱子新学案〉评介》,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
  113. 《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创新》(提纲),收入《中国传统文化再检讨》(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114. 《新加坡的亚洲文化》,载《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五周年纪念特刊》,1987年 
  115. 《论儒家的体知——德性之知的涵义》,收入刘述先编《儒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1987年版)、《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16. 《论中国文化关于痛苦的观点》(英文),载Acta Neurochirurgica特刊,第38期,维也纳施普林格出版社1987年版 
  117. 《儒家的圣人:自知的典范》(英文),收入郝莱编《圣人与德性》(柏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118. 《儒学人文主义第三期的背景理解》,载艾伯编《儒学:一个动态的传统》,纽约麦克米兰1987年版 
  119. 《后记:从宗教的角度思考“悟”》(英文),载《顿悟与渐悟》,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0. 《古代中国的儒学知识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英文),收入埃森斯塔特编《轴心文明的起源与多样性》(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又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3期 
  121. 《杜维明教授谈儒学发展的前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座谈会述评》(张春波),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又载《中国论坛》第309期,1988年8月10日 
  122. 《偶像破坏、整体视野与沉着的谨慎:有关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探求之我见》(英文),载《代达鲁斯》1987年春季号;《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123. 《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之途》(英文),载《信仰》1987年5月号 
  124. 《超越而内在——儒家精神方向的特色》,载《亚洲文化》1987年第9期;收入《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儒学研究》(英文),载《人文学》1987年9—10月 
  126. 《杜维明教授谈儒家传统的现代命运》(朱伟),载《文汇报》1987年11月17日 
  127. 《儒家人文主义与民主》,1988年在新加坡的演讲。 
  128. 《孔子与儒家》(英文),载《大英百科全书》1988年第15版第16卷,又载W.H.Slote and G.A.Devos编《儒家与家庭》,阿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9. 《从东西文化的比较看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收入《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版 
  130. 《中国文化的认同及其创新》,同上 
  131. 《宋明儒学的本体论:一个初步的探讨》,载汤一介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卷)》,三联书店1988年版 
  132. 《儒家人文主义中的自然》(英文),载德卢卡编《自然观论文集》,檀香山自然观会议委员会1988年版 
  133. 《海外中国文化研究概况》,载《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134. 《儒家哲学与现代化》,同上 
  135. 《孔子:人的反思》,载《国际孔学会议论文集》(台湾)1988年 
  136. 《再谈儒学发展的前景问题——读张春波〈座谈会述评〉后的两点感想》,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1期;又载《中国论坛》总第309期,1988年8月10日 
  137. 《工业东亚兴起的儒学观》(英文),载《美国人文、社会与科学院院讯》1988年第1期;收入克里格编《儒家与中国现代化》,美恩兹.V.哈萨与科勒出版社1988年版 
  138. 《我所爱的台湾》,载《中国时报》1988年1月17日 
  139. 《宗教学:从神学到人文学》,载《当代》第23期,1988年3月1日 
  140. 《人格发展的全副历程:艾律克森的心理反思》,载《当代》第24期,1988年4月1日 
  141. 《期待中国式民主》,载《远见杂志》1998年第6期 
  142. 《苦参、传心与弘法:禅宗在北美发皇的内因》,载《当代》第26期,1988年6月1日 
  143. 《论陆象山的实学》,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7期 
  144. 《知识分子是中国的希望》,载《远见杂志》1988年7月15日 
  145. 《我看台湾社会的冲突点》,载《远见杂志》1988年9月15日 
  146. 《历史视野中的儒学》,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1989年刊 
  147. 《宋儒的教育观念》(英文),载狄百瑞编《宋明儒家的教育》,伯克莱加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8. 《对“传统”进行反思》,载周阳山主编《从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9年版  
  149. 《启蒙心态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在北美三个东亚研究中心为法国大革命、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个历史里程碑举办的学术会议上的论文,1989年 
  150. 《五四的困境在过分的政治化,今天的突破要面对四个课题》,载李怡编《知识分子与中国》,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 
  151. 《河殇:中国文化何处去?》,载《龙年的悲怆》,香港三联书店1989年版 
  152. 《龙年的悲怆》,同上 
  153. 《孟子:士(知识分子)的自觉》(提纲),载《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齐鲁书社1989年版 
  154. 《化解启蒙心态》,载《二十一世纪》1989年创刊号 
  155.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谈对儒家思想的研究》,载《深圳特区报》1989年2月19日 
  156. 《(河殇)到底想说什么?》,《中国论坛》1989年第2期 
  157. 《身体与体知》,载《当代》第35期,1989年3月1日 
  158. 《五四的困境与今天的突破》,载《九十年代》1989年3月号 
  159. 《儒学传统价值观念与民主》,杜维明 金春峰,载《读书》1989年第4期
  160. 《中国现代化的思想道路》,载《九十年代》1989年第5期 
  161. 《继承五四 发展儒学》,载《读书》1989年第6期 
  162. 《体现宇宙:略论儒家的自我实现》(英文),载《世界与我》1989年8月号 
  163. 《大陆儒学新动向的涵义》,载《中国论坛》第319期,1989年10月1日 
  164. 《平凡生活中体验人生》,载《新闻镜周刊》1989年10月23—29日 
  165. 《儒家人文主义与民主》,载《法言》1989年12月号;收入《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166. 《中国历史中的儒家传统》(英文),载罗普编《中国的历史遗产》,伯克莱加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7. 《历史学家与儒家思想家》(英文),载A.Tucher编《思想的世界》,纽约双日出版社1990年版 
  168. 《为中国的“公民社会”催生》,载《中国时报》1990年2月1日 
  169.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与市民社会》,载《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1990年6月
  170. 《“文化中国”初探》,载《九十年代》1990年第6期 
  171. 《中国文化研究的“受惠者”》,载《九十年代》1990年10月号 
  172. 《关于儒家的人文精神》,载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3. 《启蒙心态与中国知识界的两难困境》(英文),载K.李柏梭尔编《现代中国透视》,阿克蒙:M.E.夏尔出版社1991年版 
  174. 《儒家人文主义与民主》(英文),载K.米克尔斯基编《欧洲与市民社会》,斯图加特:克莱特—科特出版社1991年版 
  175. 《工业东亚的寻根:以儒学复兴为例》(英文),载M.马蒂编《基要主义透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6. 《当代精神性面临的挑战》(英文),载S.费理森编《本土知识与古典智慧》,檀香山:东西中心1991年 
  177. 《剖析儒学传统的问题性:答冷德熙评〈人性与自我修养〉》,载《读书》1991年第2期 
  178. 《文化中国:以外缘为中心》(英文),载《代达鲁斯》1991年春季号;收入《文化与传播》(第三辑),海天出版社1995年版,又载《常青树:今天做中国人的意义》 
  179. 《儒学第三期发展潜力》,载《当代》第64期,1991年8月1日 
  180.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儒家对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的看法》,发表于“第一届世界华商大会”,1991年8月12日 
  181. 《“文化中国”与华裔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载《世界日报》1991年9月22日 
  182. 《兼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载《世界周刊》1991年12月8日 
  183. 《儒学与西方文化》,载霍韬晦编《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论文集》(一),香港:法住出版社1992年版 
  184. 《关于“文化中国”的涵义》,载《从五四到河殇》,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2年版 
  185. 《孟子:士的自觉》,载李明辉编《孟子思想的哲学探讨》,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2年刊,又载《国际儒学研究》(第1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6. 《儒家论“体”》(英文),载D.乐德编《医学思想和实践中的身体》,波士顿克鲁维尔学术出版社1992年版 
  187. 《核心价值和互信的全球社群之可能》(英文),载M.特兰尼安等编《重构世界和平》,新泽西:汉姆普顿出版社1992年版 
  188. 《徐复观先生的人格风范》,载《东海大学徐复观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海大学编印,1992年 
  189. 《中国知识界的欣欣向荣》(英文),载《代达鲁斯》1992年春季号 
  190. 《儒家》(英文),载A.萨玛编《我们的宗教》,圣弗兰西斯科:哈柏尔一罗出版社1993年版 
  191. 《引言:文化的角度》(英文),载《代达鲁斯》1993年春季号 
  192. 《徐复观先生的道德与文章》,载《当代》第86期,1993年6月1日 
  193. 《“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载《中国文化》总第8期,1993年6月 
  194. 《文明竞赛?杜维明评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林馨琴),载《中时晚报·时代副刊》1993年7月23日 
  195. 《走出现代化的死胡同》,载《天下》杂志1993年8月1日 
  196. 《台湾大学、复旦大学关于“人性本善”辩论的评语》,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1993年8月29日 
  197. 《儒学的灵根再植》,载《争鸣》1993年第8期《台湾的文化资源》,载《世界周刊》1993年9月26日 
  198. 《宏愿、体知和儒家论说——回应冯耀明批评“儒学三期论”》,载《当代》第91期,1993年11月1日 
  199. 《体现宇宙:略论儒家的自我实现》(英文),载安乐哲等编《亚洲理论与实践中作为人格的自我》,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0. 《超越启蒙心态》(英文),载M.图尔克编《世界观与生态学》,玛丽克若尔:奥尔比斯图书1994年;又载《社会进步的伦理与精神性向度:联合国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高峰会议报告》1995年3月6—12日,又载M.E.Tucker and J.Berthrong编《儒学与生态学:天、地和人的相互联系》,剑桥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1998年刊 
  201. 《儒学论说的生命力——兼答冯耀明先生》,载《当代》第93期,1994年第1月1日 
  202. 《我们的十字架和包袱——兼答冯耀明先生》,载《当代》第94期,1994年2月1日 
  203. 《从孟子深造自得说看其执中思想》,邹县“国际孟子学术讨论会”论文,1994年5月16—17日 
  204. 《孟子:有机知识分子的源头活水》,南港“孟子思想会议”论文,1994年5月《培育“文化中国”》,载《文化中国》(加拿大)1994年6月号 
  205. 《如何回应钱穆先生的“彻悟”》,载《中国文化》第10期,1994年8月 
  206. 《作为体现爱的仁:探讨全球伦理视野中的孝道》,载《宗教研究学报》1994年秋季号;又载《孝道与未来社会国际会议论文集》,汉城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5年刊;又载L.S.Rouner编《人性是否存在?》,美国Notre Dame University1997年版;又载M.Zlomislic & D.Goicoechea编《与杜维明论仁、圣爱与道》,美国Binghamton University IGCS1999年版 
  207. 《流向全球社群的儒家传统——儒联成立大会上的发言》,载《世界周刊》1994年11月6日 
  208. 《儒家伦理与全球社群》,载《中国文化报》1994年11月13日; 
  209. 收入《儒学与世界和平及社会和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0. 《儒家论说的历史意义》(英文),载《中国季刊》第140号,1994年12月 
  211. 《陈荣捷先生追悼会》,载《当代》1994年第12月 
  212. 《东亚发展模式中的儒家向度》(英文),载Tzong—shian Yu and J.S.Lee编《儒家与经济发展》,台北中华经济研究所1995年刊 
  213. 《儒家的幸福之道》(英文),载L.Rouner编《追求幸福》,Notre Dame University出版社1995年版 
  214. 《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收入《学术集林》卷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215. 《作为生活现实的全球社群:开发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英文),载《社会改革与社会进步》,纽约联合国1995年版 
  216. 《儒家精神资源与21世纪;杜维明访谈录》(于春松),载《开放时代》1995年第1期 
  217. 《以现代化儒学回应全球危机》,载《亚洲周刊》1995年1月8日 
  218. 《关于“文化中国”》,载《现代与传统》1995年第2辑 
  219. 《如是我闻一时俱在檀香山:达赖、凯纳海里与穆刹法的宗教对话》,载《当代》1995年2月 
  220. 《重建理性沟通和开放心性——儒学和基督教的一场对话》,载 
  221. 《文化中国》(加拿大)1995年3月号 
  222. 《杜维明教授谈东西方价值观》,载《联合早报》1995年4月9日 
  223. 《关于“文化中国”若干问题的对话》,载《现代与传统》1995年第4辑 
  224. 《唐君毅的人文反思》,载《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4期 
  225.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载《当代》1995年第111期,1995年7月 
  226. 《后现代主义的语言实践》,载《当代》第112期,1995年8月1日 
  227. 《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载《二十一世纪》1995年10月号 
  228. 《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载《读书》1995年第10期 
  229. 《儒学的超越性及其宗教向度》,载《中国文化》第12期,1995年12月;又载美国《倾向》1996年第7—8期合刊,收入《十年机缘待儒学》 
  230. 《联合国五十年:发展高峰、媒体霸权和台湾意识》,载《当代》第116期,1995年12月1日 
  231. 《东亚发展模式中的儒家向度》(英文),载克莱勒编《传统思想在当今日本的影响》,慕尼黑伊迪斯姆出版社1996年版 
  232. 《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收入《首届吴德耀文化讲座》,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3. 《从儒家观点看人权》,同上 
  234. 《阐释中华民族觉醒的文化信息》,载《明报月刊》1996年 
  235. 《儒家之风引领新亚洲》,载《天下》杂志1996年1月1日 
  236. 《关于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载《明报月刊》1996年1月1日 
  237. 《儒家传统及其现代取向——访知名学者杜维明教授》(居敬波),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1期;收入朱汉明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8. 《“文化中国”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创见》,载《东方》1996年第1期 
  239. 《立志作“第一等”人:访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黎绮华、陈尚琨),载《法灯》1996年2月1日 
  240. 《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载《天府新论》1996年第2期 
  241. 《自我认同的谱系:兼论儒家与自由主义》,载《中国研究月刊》1996年3月号 
  242. 《让魅力化成善种》,载《联合报》1996年3月8日 
  243. 《反思“文革”先要超脱集体健忘》,载《明报月刊》1996年第6期 
  244. 《如何分析“文化中国”知识界的内耗问题》,载《明报月刊》1996年7月号 
  245. 《人文反思与知识分子——新儒家的自我定位问题》,载《明报月刊)1996年8月号 
  246. 《回儒对话寻文化革新》,载《亚洲周刊》1996年8月18日 
  247. 《莫说儒门淡泊——杜维明教授谈知识分子新定义》(林志光),载《明报》1996年8月19日 
  248. 《儒家教育理念——当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暨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纪念会”主题发言,1996年8月25—28日,载《国际儒联简报》1996年第3期 
  249. 《儒家人文关怀与大学教育理念》,同上会闭幕式发言;收入朱汉民编《中国书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朱汉明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0. 《大陆知识分子的儒学研究》,载《交流》(台北)第29期,1996年9月《减少内耗 加强协力——“文化中国”知识分子的自处之道》,载《文化中国》(加拿大)1996年9月号 
  251. 《东亚现代性中的儒家传统》(英文),载《美国人文、社会与科学院院讯》1996年11月号 
  252. 《当代台湾的文化认同与承认政治》(英文),载《中国季刊》第148号,1996年12月;收入D.Shambaugh编《当代台湾》,牛津:克莱顿出版社1998年版;又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湾)1999年6月号 
  253. 《超脱集体健忘》,在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文化中国:‘文革’三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载《民主中国》1996年总第34期 
  254. 《儒家传统的启蒙精神》,载《中华文化:发展与变迁》,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会1997年版 
  255. 《从“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看儒学发展的困境》,同上 
  256. 《走向全球伦理:回儒对话的精神意涵》(英文),载O.Bakar编 
  257. 《伊斯兰与儒学:文明对话》,马来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8. 《中国哲学概论》(英文),载E.道伊奇等编《世界哲学手册》,牛津:布莱克维尔出版社1997年版 
  259. 《危机和创造:儒家对第二个轴心时代的回应》(英文),载S.L.Chase编《理解之门:关于同类之爱的全球精神的话语》,美国伊利诺斯Quincy:Franciscan出版社1997年版 
  260. 《徐复观的儒家精神——以“文化中国”知识分子为例》,载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1. 《儒家发展的宏观透视·序》,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版 
  262. 《寻根的共识》,载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刊《总会三年》,1997年 
  263. 《“文明对话”取代“文明冲突”——与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谈文化》(丁果),载《世界周刊》1997年1月5日 
  264. 《以公心辩国族主义》,载《明报月刊》1997年3月号 
  265. 《走向新世纪的对话——关于东西方文化资源和现代化的讨论》,载《文化中国》1997年第3期 
  266. 《从多元的现代性看儒学创新》,载《明报》(北美版)1997年4月17日 
  267. 《重视参与的传统:儒家公众知识分子》(英文),载《哈佛亚太评论》1997年夏季号 
  268. 《儒学创新的契机》,载《读书》1997年第9期 
  269. 《儒家“体知”传统的现代诠释》,1997年11月;收入《十年机缘待儒学》 
  270. 《〈百年中国哲学经典〉序》,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271. 《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收入《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2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此篇有不少错讹,应以《人文论丛》1999年卷为准) 
  272. 《儒家视野中的全球社群的核心价值》(英文,转译德文),载 R.Moritz和李明辉编《论儒家》,德国1998年版 
  273. 《梳理可用于理解变动世界的概念资源》(英文),载《新千禧年的国际研究: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美国Westport:Praeger出版社1998年版 
  274. 《儒家人文主义的“三纲”和“五伦”》(英文),载W.H.Slote and G.A.Devos编《儒家与家庭》,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5. 《中国哲学的修身观念》(英文),载E.Craig编《卢特理治哲学百科全书》,纽约卢特理治出版社1998年版 
  276. 《中庸》(英文),同上 
  277. 《汉学、中国学和儒学》,载《汉学世界》1998年创刊号,收入《十年机缘待儒学》 
  278. 《现代化的忧思——访杜维明》(谭庭浩),载《南方周末》1998年1月9日 
  279. 《从亚洲危机谈工业东亚模式》,1998年2月;收入《十年机缘待儒学》 
  280. 《李慎之、杜维明对谈录》,载《国际儒联简报》1998年第3—4期 
  281. 《杜维明先生访谈录》(蒋庆),载《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4期 
  282. 《感受北大,寄望北大——著名汉学家杜维明先生访谈录》(卢宁),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283. 《“中国人”的三个境界》,载《文摘报》1998年4月9日 
  284. 《本土经验的全球意义——为〈世界汉学〉创刊访杜维明教授》(周勤),载《世界汉学》创刊号,1998年5月 
  285. 《儒家文化的新价值: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访谈》(陈丽智),载《新东方》1998年第5期 
  286. 《人文学者的社会责任》,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会议上的发言,1998年5月;中国教育热线 
  287. 《传统儒学如何定位现代——访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杜维明》(陈丽智),载《台声》杂志1998年7月 
  288.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哈佛大学教授、儒学家杜维明访谈录》(肖英、徐彤),载《中国青年报》1998年7月25日 
  289. 《儒家人文精神与现代启蒙心态——燕园访杜维明》(蒋广学),载《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8期 
  290.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载《联合早报》1998年9月27日、11月10日言论版,收入《十年机缘待儒学》 
  291. 《东西方的交融:儒学的人权观》(英文),载《哈佛国际评论》1998年夏季号 
  292. 《杜维明谈“现代性中的传统问题”》(孔明安),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293. 《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收入《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4. 《郭店楚简与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收入《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20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5. 《在“儒学的人论”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收入《国际儒学研究》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6. 《从“体知”看人的尊严》(提纲),同上 
  297.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教育》,收入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第2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298. 《文化资源和现代化模式》,收入《崩离与整合——当代智者对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299. 《文化中国的认知与关怀》,台湾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1999年刊 
  300. 《修身:体现人性的教育》(英文),载《第20届世界哲学大会论文集》第3卷“教育哲学卷”,美国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哲学文献中心1999年版;收入R.T.Ames编《美学的转向》,芝加哥Open Court Press 2000年版 
  301. 《意义的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宗教状况》(英文),收入P. Berger编《世界的非凡俗化》,美国Willian B.Erdmans出版社1999年版 
  302. 《制造转化中的自我的根源:论董其昌的美学反思》(英文),《与杜维明论仁、圣爱与道》,美国Binghamton University IGCS1999年版 
  303. 《人文学科与公众知识分子》,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1期 
  304. 《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载《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1期 
  305. 《五四·普世价值·多元文化》,载《开放时代》1999年第2期 
  306. 《杜维明访谈》(英文,Anja Steinbauer),载《当今哲学》(英国)1999年春季号 
  307. 《回应与创新——就“哈佛儒学研讨会”访问杜维明先生》(李明华),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4期 
  308. 《从人文学看宗教研究》,载《宗教哲学》(台湾)1999年4月号 
  309. 《家庭、国家与世界:新儒学对全球伦理的探索》,载《社会语义学》1998年8月号;中译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收入朱汉明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0. 《人文学——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事业》,1999年6月8日 
  311. 《全球伦理的儒家诠释——东亚现代性的儒家含义》,“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研讨会论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9年7月刊印 
  312. 《21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展望》,“21世纪中国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研讨会”论文(美国,华盛顿),1999年9月3—5日 
  313. 《儒家的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杜维明千年学府报告会》,收入朱汉明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4. 《孔子:仁的信念的化身》(英文),载《世界与我》1999年11月号 
  315. 《郭店楚墓竹简如何改写中国思想史·楚简中的新知》,载《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7日,又载《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316. 《杜维明谈东亚文明的六个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动态》 
  317. 《郭店楚简的人文精神》,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18. 《中国与西方的复杂联系》(英文),收入M. Tobias等编《心灵的议会:新千禧年的哲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9. 《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1期
  320. 《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在湖南大学演讲》,载《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4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1. 《新轴心时代的文明对话——兼论二十一世纪新儒家的使命》,载《南洋商报》2000年1月1日 
  322. 《传承与创新》,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0卷第1期,2000年3月 
  323. 《多元现代化:儒家东亚的启示》,在哈佛大学“回儒对话会议”上的演讲,2000年5月21—23日 
  324. 《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义》,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5期 
  325. 《知识分子的通权达变——初会丸山真男的断想》,载《当代》2000年9月号 
  326. 《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327. 《儒家人文精神与宗教研究》,载《台湾宗教研究》第1卷第1期,2000年10月 
  328.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谈全球化与文明对话》(专访),凤凰卫视中文台,2000年12月 
  329. 《儒教东亚兴起的涵义》(英文),载《代达鲁斯》2000年冬季号
  330. 《“公共知识分子”与儒学的现代性发展》,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31. 《刘宗周〈人谱〉的道德精神世界——杜维明教授访谈》,杜维明 东方朔,《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
  332. 《文明对话的人文信息》,《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1期
  333. 《全球化和文明对话》,《开放时代》2002年第1期
  334. 《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杜维明 刘德斌,《史学集刊》2002年第1期
  335. 《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杜维明 陈静,《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336.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杜维明、陈振江教授对谈录》,杜维明 陈振江,《南开学报》2002年第3期
  337. 《陆象山的实学》,《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2002年8月
  338. 《全球伦理的儒家诠释》,《文史哲》2002年第6期
  339. 《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40. 《文明对话:背景·旨趣·路径——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访谈》,杜维明 杨学功,《寻根》2003年第2期
  341. 《文明对话与儒学创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42. 《现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343. 《儒家人文主义中的社会、个人和人类-宇宙观》,《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会论文或提要集》,2004年8月
  344. 《萧功秦VS朱学勤文化转型是制度变迁之根?》,《社会科学报》2004年9月2日
  345. 《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10月
  346. 《人文精神的现代回响》,《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1月15日
  347. 《人文学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
  348. 《全球化与多元化中的文明对话》,《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49.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节选),杜维明 黄万盛,《求是学刊》2005年第4期
  350. 《儒学创新的哲学反思》,《长江日报》2005年9月22日
  351. 《儒学创新的宗教反思》,《2005年国际儒学高峰论坛专集》,2005年10月
  352. 《地方知识与全球视野:21世纪宗教知识分子的责任》,《思想战线》2006年第5期
  353. 《从新轴心时代看对话文明与求同存异》,《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1期
  354. 《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径与具体行动》,《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355. 《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杜维明教授访谈录》,《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第2期
  356. 《中国的崛起向世界传达的信息》,《经济观察报》2007年3月12日
  357. 《孔子的〈论语〉》,《学术月刊》2007年第9期;《文史知识》2007年第11期
  358. 《新人文与新启蒙——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院士》,张丰乾 杜维明,《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59. 《儒家视阈之创造力》,杜维明 杨浩,《求是学刊》2008年第6期
  360. 《儒家精神资源与现代性的相关性——关于启蒙反思的学术对话》,杜维明 衣俊卿,《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
  361. 《儒学价值的重塑与未来走向》,《科学导报》2010年1月25日
  362. 《天与人——关于儒学走向世界前瞻的对话》,杜维明 范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63. 《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364. 《城市化与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中国文化报》2010年6月30日
  365. 《轻叩智慧之门》,《光明日报》2011年1月14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