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国学,感谢国学网

  多少次回到村头的学校,静静贪学,懂得珍惜。每次半夜醒来,却是渴望难圆纠结成梦的幻影。心儿微微发酸,久久不能平静。六年前的缘起,我走进网络,踏入国学网。让渴望上学的心,在国学的平台,得到解脱。国学网成为我生活的课堂,人生的明灯。

  走进国学网,国学拍砖。争鸣中的执我,不见对方。如两小儿辩日,圣人无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修学古训,让我明白拍砖中的各自胜殊的因缘,把交流当作学习的课堂,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又《易经》云:“三人行,必损一人”,用古哲学辨证来告诫我们。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受力不均一方受损。因而我在国学拍砖中,从差别中看平等,从争鸣中达共识,而生精进力,共建和谐的交流环境。

  走进国学网,国学兼容。佛学西来,一不识字的樵夫,把“禅”在中土落地开新花,从皇室贵族的专享,推向平民修学,并让“静虑”转化为生活体验中顿悟,谱写了佛界唯一一部不是释迦牟尼佛留下的佛教经典《坛经》。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不识字的慧能释解着顿悟,从理解到会意的质变,谱写华夏又一特殊宗教教育。六祖演绎着中华之传奇,成为世界佛教之典范。

  走进国学网,国学修学。读老子《道德经》,诗一样雅致的文字,却表达着朴素的辩证法。从三千大世界的有无中,看天地万物的源起。从心的有欲无欲中,穿越天地的万物质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文,给我们揭示了:人要学习效仿地的敦厚,地载万物,容为大。一个人能像大地一样容纳万物,心扉开阔,善门大开。人得到地的容后,要学习天的润,天滋润万物,是无私的写照。在一个人得到地一样的容,天一样的润,就接近道了。道是什么呢?是儒教的中庸,是佛家的般若。人得到道后,老子就指出了“道法自然”的惊人论点。人得到道后,简单的说,要顺其民意。从现在的角度看,现在的科学在进步,不逆自然而为,一直贯穿着这个世界。低碳节能,就是现在要顺应自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走进国学网,我爱国学。现在彷徨的人叹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羡慕西方时候,我认为:西方用信仰来弥补文明。假如说西方的信仰多于奉献,而华夏的精神却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的信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国人坦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国人情怀。中华人的信仰是天地自然与炎黄子孙的优秀品质……

  我爱国学,感谢国学网。六年国学网畅游与修学,让我明白生活,懂得人生。国学十年之庆,十年的网络国学的普及,如一网络燎火,点燃了国人的慧仁心。国学十年周岁的征文,牵动起我的心,文化素质不高的我,提笔撒出自己的心声:我爱国学,感谢国学网。

  感谢国学网,我爱国学。十年的年庆征文,勾画出国学的延续,国学人的情怀。激情的征文中,彰显着“做人”、“治国”、“论道”的国学精髓。第一篇建清先生的《国学助我写华章》,真实体现出建清先生的“志要高华,趣要淡泊”境界,与学习是生活的姿态。第二篇王意超先生的《我的国学情缘》,自然流露出王意超先生,“我是国学网,国学网是我”的超然合一境界。第三篇雷滨先生的《浅谈我与国学网之缘》,一缕心香贯古今,从喜爱到珍惜,从珍惜到浇灌。国学给予的是心灵上洗礼,与一种难得的喜悦之情。第四篇张骏龙先生的《我与国学论坛同行》,记录了国学论坛斑竹用自己一笔笔浓重的情感笔墨,给论坛与论坛人,勾画出交流和谐的环境……。第五篇李杏芬先生的《幸福地仰望民国时代的国学大师》。让我想起激励人心的1917年北大里的一群教授。他们是:25岁的梁漱溟,27岁的胡适,27岁的刘半农,27岁的刘文典,27岁的林损,33岁的周作人,39岁的陈独秀,39岁的朱希祖,还有50 岁的校长是蔡元培。与最年轻的23岁的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第六篇李德积先生的《国学网要走“大国学”的发展道路》。“道不远人”的主题,描绘出一无门槛、无相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国学环境……。篇篇征文,朵朵秀。征文体现的不仅仅是国学与生活的结合,人生的解读,而是对国学网传播与普及国学的一赞叹,又一期盼……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