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现:明代分段标点本的《汉书》

  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标点符号只有现代人才有,古代人不懂得用标点,只会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助词、语气词来表达文中的停顿。然而,国学网却发现了一套明代标点本的《汉书》。

  这是一套历史久远、卷帙完整、字迹清晰、段落分明、标点完整的大部头著作。这套书规格:长25.2厘米,宽13.7厘米,全部摞起来厚达23厘米。全套书共一百卷,二十册,分两函装,卷首附有《传世图》、《汉南北军图》等。这套书大约成书于崇祯壬申(1632)年间,距今三百八十年。

  

《汉书》明刻版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汉书》从头至尾全部标有类似于今天标点的符号(“、” “。”或者“.”),以便于读者的阅读。这表明,此时出版的书籍已经初步具备标点符号的规模,而其断句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点校本《汉书》别无二致。我们抽出两段,与中华书局的繁体版《汉书》(1962年6月第1版,1964年11月第2次印刷)试作比较:

     

明代版《汉书》第一卷                中华版《汉书》第一卷

  这段对比共有文字50个,两种版本完全一致,且每一行字数也差不多相等,标点也完全相同。

  再看下一组比较:

    

明代版《汉书》卷一              中华版《汉书》卷一

  这段对比共有文字144个,两种版本完全一致,标点几乎完全相同。

  两组比较说明,古人对古籍的理解与我们今人是一致的,我们今人能够断句标点,古人也能做到,只是使用的符号略有不同罢了。

  在段落的划分上,明代版《汉书》比之前版本的《汉书》又有所突破,用“∟”符号作为标记标在段尾,并且在原作大的段落中,用此符号又将其细分成若干小段。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组关于段落的比较:

明代版《汉书·卷六·武帝本纪》

中华版《汉书·卷六·武帝本纪》第一百五十八页

中华版《汉书·卷六·武帝本纪》第一百五十九页

  这组版本相差三百多年的《汉书》,其段落的划分几乎完全相同,如出一辙。

  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古籍,古人的理解与今人的理解是相同的,无论段落怎样划分,有没有标点符号,都不影响人们对古籍的解读。段落与标点之于文章,只是阅读的辅助手段,仅此而已。

  此书现藏于国学网,如有兴趣者,可到这里一探究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