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一同年谱简编

  内容提要:鲁一同是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是近代经世思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文章以鲁一同的诗文集为主要材料,参阅方志、杂记及数十位与其交往的友人文集,勾勒出了鲁一同一生为人、为文的轨迹。

  关键词:鲁一同;《通甫诗存》;《通甫类稿》

  其先:

  不知所自始,或曰甘凉故将,或曰燕京人。国初尝从吴藩平云南,已窥其有异志,携孥而逃于淮安之山阳,遂占籍焉。世居安东,一同始迁清河。(《山阳县志》)

  其父:

  鲁长泰,字特山。乾隆三十二年(1767)生。(潘德舆《鲁特山七十寿序》:“吾邑文学鲁特山有夷粹行。……乙未(1835),一同由副贡生举乡试。明年与余会试,皆报罢僦车南归。逆旅中从容言曰:‘家君今年整七十。……’”《养一斋集》)郡庠生。工书善画,闭门养素,以道自贞。(《山阳县志》)

  嘉庆十年(1805),一岁。

  鲁一同《适黄氏姐三十八行略》:“(适黄氏姐)生于嘉庆七年十月十二日……长一同三岁。”(《类稿续编》)

  一同行二,(潘德舆有《与鲁二通甫、吴生大田南归,途戏为三君咏》。又《鲁特山七十寿序》:“复曰‘一同兄弟欲为家君七十寿,冀得一序。”《养一斋集》)上有一兄务农;(鲁一同《秋雨杂诗八首》其一:“苍凉海上田,老兄躬耕之。无人共力作,芜蔓为荒蹊。”《通甫诗存》)

  有姐三人。(鲁一同《适马氏姐四十行略》:“一同有姐三人。”《类稿续编》)

  一同生而颖悟绝人,六岁通五音,少长工为古文词。(《山阳县志》)学习桐城方苞的古文。(鲁一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少时曾见灵皋先生作而爱之,案头无时文久矣。”《补过轩四书文》)

  道光元年(1821),十七岁。

  补博士弟子。(《山阳县志》)与王钦霖游。(鲁一同《送王慈雨入都》:“我昔十七龄,意气高轩轩。”《通甫诗存》)

  王钦霖:字慈雨。江苏沭阳县人。道光丙戌(1826)进士。官吏部考功司主事。著有《王考功集》。考功诗无雕本,鲁一同与考功交深,言有藏稿。(符葆森《国朝正雅集》)

  道光二年(1822),十八岁。

  中壬午科副贡生。(《山阳县志》)

  是年,安东水灾。(鲁一同《通甫类稿-安东岁灾记叙》)

  道光五年(1825),二十一岁。

  安东水灾。(《安东岁灾记叙》)

  是年有诗:《送王慈雨入都》、《昔游》

  道光六年(1826),二十二岁。

  安东水灾。(《安东岁灾记叙》)潘德舆见鲁一同文,大为赞许。(潘德舆《甲午与通甫诗》注:“余八年前见通甫古文数篇,以贾长沙,陆敬舆许之。”《养一斋集》)

  道光七年(1827),二十三岁。

  于郡见潘德舆。时潘德舆四十三岁。从此从潘德舆游。(潘德舆《鲁特山七十寿序》:“道光丁亥,见其子一同于郡。”《养一斋集》)

  潘德舆:(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人。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举人第一。乙未大挑一等,以知县发安徽。未赴而卒。著名理学家,诗文家。治学不分汉宋,力求古人微言大义,有济世之志。其说诗力主“质实”,注重诗歌的“温柔敦厚”之旨。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等。

  道光八年(1828),二十四岁。

  安东水灾。(《安东岁灾记叙》)

  潘德舆有《寄怀鲁通甫》诗二首(《养一斋集》)

  张际亮与潘德舆在京论诗,以为“汉以下诗可得而区别之者约有三焉,曰志士之诗也,学人之诗也,才人之诗也。”倡言“志士之诗”。(《张亨甫全集》)

  道光九年(1829),二十五岁。

  长子鲁葵生。(鲁一同1835年有诗《诸儿二首》:“阿葵年七岁,读书自不歇。”《通甫诗存》)

  是年有诗:《送徐健安之官潼关二首》

  道光十年(1830),二十六岁

  是年有诗:《郁金篇》、《双燕离》、《春晓斋中作》、《有所思》、《酬潘四农自都枉赠之作》、《送王孝廉之山左》、《太华篇》、《读青山李翰林新墓碑歌》、《徐健安两上书幕府求从大军西征壮其志气慨然寄诗》

  道光十一年(1831),二十七岁。

  是年湖决于维扬,安东大灾。(《安东岁灾记叙》)

  是年有诗:《扬州五台山寺》、《述旧长歌寄李郎山》、《吴环九牛图》、《哭健安参戎四首》、《台城晚眺》

  道光十二年(1832),二十八岁。

  次子鲁蕡生。(《诸儿二首》:“阿蕡今四龄,心孔大狡黠。”)

  鲁蕡:字仲实。诸生。少颖异,姿体凝重有力,善饭,好读《史记》,不耐习制艺,三应乡举不中辄弃去。善综核。与吴昆田合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和《安东县志》。诗文书画皆具家法。卒年四十九岁。有《仲实类稿》两卷,《仲实诗存》两卷。(《清河县志-鲁蕡传》)

  是年有诗:《徐鹤孙涉江渡河千里见访诗以慰之》、《李元忠歌》、《过张处士隐居》、《雨泊湾头》

  道光十三年(1833),二十九岁。

  是年有诗:《荒年谣五首》

  道光十四年(1834),三十岁。

  潘德舆由京归淮安,作《与通甫》等诗四首。(《养一斋集》)

  是年有诗:《送人南游寄题金山寺》、《江夜》、《寄徐广文颖上二首》

  道光十五年(1835),三十一岁。

  是年四月,山西白莲教起事。黄爵滋条陈肃夷禁等六事。英船到福州等地要求通商。

  是年在江苏沭阳县坐馆。(鲁一同《诸儿》诗:“自来厚丘县,宿昔颇念切。”厚丘县即沭阳县古名。同时有诗《春雨示同学诸子》有“吾门二三子”语。又,沭阳人周韶音为其弟子。后官户部郎中,福建司行走。(《类稿续编》)

  中乙未科举人。

  是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监临闱务。江南正主考为卓秉恬(字海帆);副主考为单懋谦(字地山)。(来新夏《林则徐年谱》)后鲁一同与三人俱有交往。

  冬与潘德舆在郡城相间,潘德舆有《郡城晤通甫临别作诗》等诗二首。(《养一斋集》)

  是年游江苏境。

  是年前后,鲁一同书《与潘四农书》,言:今天下多不激之气,积而为不化之习。在位者贪不去之身,陈说者务不骇之论,学者建不树之帜,师儒筑不高之墙。容容自安,风烈不纪。一旦有缓急。相顾莫敢当其冲。又作《胥吏论》言:天下之患盖在治事之官少,治官之官多等。当世以为名言。

  是年有诗:《吴子野画东海营图》、《诸郎二首》、《履霜行》、《春雨示同学诸子》、《明月》、《古别离》、《响水口二首》、《和友人登云台绝顶》、《哭王郎二首》、《怀孙进士广州》、《吴陵》、《登通州城楼》、《舟夜感怀》、《晓起》、《自邵伯隶西至引塘桥遂游梵行寺》

  道光十六年(1836),三十二岁。

  湖南蓝正尊乱,创青莲教,称威王。朝野有严弛烟禁之争。

  与潘德舆赴京会试,不第归。在京间,住友人王钦霖处。(孔继鑅《送通甫》诗有“往岁遇京师,君宿考功院。注:谓王慈雨吏部。”《心向往斋集》)在王的引荐下,交江西黄爵滋,甘泉汪喜孙,山阳丁晏,吉安郭仪霄,浙江姚燮等。四月四日,黄爵滋,徐廉峰招鲁一同等同人于城南江氏亭子为展褉之会,达四十二人之多。(《通甫诗存》)

  姚燮有《四十二人江亭展褉》诗。(姚燮《复庄诗问》)梅曾亮有《江亭展褉序》(梅曾亮《柏枧山房集》)

  与王钦霖,黄爵滋,汪喜孙,潘德舆,丁晏有陶然亭之会。(丁晏《颐志斋文集》)

  是年有诗:《奉题卓海帆夫子居庸题壁图》、《别黄香铁》、《德州渡河》

  道光十七年(1837),三十三岁。

  林则徐任湖广总督,邀鲁一同入幕,欲行而以亲老止。(《山阳县志》)

  王钦霖卒。鲁一同有《哭王慈雨》诗(《通甫诗存》)

  潘德舆有《高邮舟次寄怀通甫》诗。(《养一斋集》)

  是年有诗:《题徐子容少府溪山垂钓长卷》、《郭羽可舍人墨竹引》、《长歌赠吴稼轩孝廉》、《明大内蟋蟀砖歌》、《忆长安旧游十八首》、《哭王慈雨九首》

  道光十八年(1838),三十四岁。

  赴京会试,不第归。与潘德舆、吴昆田、姚燮俱住孔继鑅宣武邸所。在京与张际亮,汤鹏,郭羽可,孔继鑅等唱和,一时京师坛坫称极盛。(鲁一同《送稼轩入都》:往与潘吴同居孔刑部宣武邸寓,都人谓文章交游之盛无逾此时;姚燮有《为孔司马作淮南感逝图系以诗》:戊戌之春,潘德舆、鲁一同、吴稼轩同寓宣武坊孔司马寓斋。《复庄诗问》)与姚燮、潘、孔、江开、吴昆田、张际亮等饮城南酒肆饯春。(姚燮《潘丈招同孔宥函、江开、沈肇熙、吴昆田、张际亮、鲁一同饮城南酒肆饯春》。)

  四月,同潘德舆、汤鹏、张际亮、姚燮游小有馀芳亭子。(《诗存之余》)

  其间孔继鑅有《与鲁兰岑联句》《送鲁通甫》等诗。(《心向往斋集》)

  张际亮有《兰岑至都相间有作》《长歌赠兰岑》等诗。(张际亮《张亨甫全集》)

  汤鹏有《答鲁兰岑同年》等诗。(汤鹏《海秋诗集》)

  又汤鹏聚潘、张、姚、鲁、孔、吴等于尺五山庄饮。(潘德舆《海秋招同亨甫、梅伯、通甫、孔吴二生饮尺五山庄留诗与海秋别》)

  闰四月,同潘德舆与张际亮在山东东昌别。张际亮至汉口晤林则徐。林为湖广总督。(鲁一同《长歌送张亨甫之武昌兼呈林少穆师》,又《闰四月十八日袁江道中念亨甫》有“送汝东昌匹马行”句。同时,张际亮有《长歌赠兰岑》和《既别四农、兰岑是夜宿东昌之河镇慨然赋此寄之》。)八月,张去安襄,林则徐为此事致函一同。(鲁《得林少穆制府书知亨甫于役襄阳将返闽中且为海外之游忆之作诗》)

  潘德舆有《宿迁道中述怀和通甫壁上韵既以赠别《(《养一斋集》)

  是年,清廷严惩烟贩。黄爵滋请以死刑禁烟。林则徐复议黄议。在黄爵滋发起禁烟前夕,都门处士横议。一时文章议论,掉鞅京洛,宰执亦畏其锋。其中就有朱琦、张际亮、潘德舆、孔继鑅等。(金安清《水窗春呓》)鲁一同此时有《与左逸民书》《与左逸民第二书》,反驳针对这场议论的“守成之世一切不益更革”的观点。道光帝招林入京,授林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以周天爵署湖广总督。曾国藩为进士。

  是年后,直至1847年,鲁一同十年间在家耕读,未参加会试。(鲁一同1847年诗《入右安门晚宿莲花寺赠稼轩》有“久别绪如雨,重来鬓有华。十年离京国,吾特就莲花。”此间有诗多涉田园。且《送邵生东归》有“子归但楗关,吾亦誓墓人。”又《姚廉访自海外被逮如都过南清河有缺将候旋奉恩谪宦四川欣慨交错赋寄三章》有“辍耕心惴惴”句。《诗存之余》)

  是年有诗:《仕平作》、《赠张亨父同年》、《赠澎湖蔡廷兰孝廉二首》、《长歌送亨父之武昌兼呈林少穆制府》、《次亨父河间题壁韵》、《闰四月十八日袁江道中念亨父今日当至樊口马上慨然为诗》、《袁江遇江龙门归桐城》、《赠王郎》、《秋雨杂诗八首》、《得林少穆制府书知亨父于役襄阳将返闽中且为海外之游忆之作诗》

  道光十九年(1839),三十五岁。

  ,林则徐在虎门硝烟。清廷明定《查禁鸦片章程》三十九条。英兵船到粤。清拟对英用兵。英亦准备使用武力。十一月发生中英穿鼻海战,官涌之战。清停止对英贸易。

  潘德舆卒。享年五十五岁。孔继鑅以养亲记,南归为南河同知,与鲁居所近,两人多唱和。(鲁《孔宥函诗序》“往二十年与孔宥函称诗都下,……后数年宥函改官南河,与余里居相近,……独余两人时相磨切。)

  孔继鑅有《与鲁通甫联句》等诗多首。(《心向往斋集》)

  适马氏第二姐卒,年四十岁。后十五日,其母弃养。后百五日,适黄氏第三姐卒,年三十八岁。(《类稿续编》)

  道光二十年(1840),三十六岁。

  朝廷调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邓廷桢为两江总督。裕谦为江苏巡抚。英外相在国会报告,对华用兵在要求清谢罪、赔偿及保障将来英人的安全。英军占定海。挥军北上。八月,直隶总督琦善收受英人公文,允为英人伸冤,允重治林则徐。琦善与英人在大沽会。清廷授琦善为钦差大臣。林、邓革职。十二月,清廷命琦善拒绝英人割地、赔款要求,并乘机痛剿。

  徐州兵过淮安协防上海,鲁有《观彭城兵赴吴淞海防》诗。又有《读史杂感五首》纪鸦片战事。

  游镇江之金山、焦山、北固山。

  是年有诗:《送稼轩入都四首》、《得稼轩京师书重寄二首》、《客思》、《观彭城兵赴吴淞防海》、《金山寺》、《北固山》、《游焦山四首》、《题元颖川王父子清秋回猎图》、《题路文贞公遗集》、《读史杂感五首》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十七岁。

  英军攻陷广东大角、沙角。琦善请和,允割香港岛。琦善与英签《穿鼻草约》,允割香港岛,赔偿六百万元。英正式占领香港。清廷下诏宣战,命御前领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远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都杨芳为参赞大臣,驰赴广东。以琦善怯弱无能,交部严加议处。英军陷虎门,关天培死。奕山与英军战败乞和,签《广州和约》。赔款六百万元。三元里人民抗英。林和邓发伊犁赎罪。后河决,受王鼎之邀,协其治河。工竣,仍发伊犁。清军从沿海各省撤兵。英占厦门,陷定海。葛云飞战死。陷镇海,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死。宁波失守。鲁有《重有感》八首纪之。比附史事,堪称诗史。

  黄河于开封决口,鲁移居清河县吴城友人处,一住三数年。(鲁1842年诗《河决后填淤肥美友人集资为买田宅夏日遣奴子往视黍豆归报》有“去年金堤决,鸡狗随东流。”1843年有诗《客居》“初意暂栖泊,忽逾三暑寒。”又有“傍我既僧家。”《东涧歌送严生》:“春风入我庐,就我吴城居。”又:“我居双树间,日夕闻斋鱼。”《通甫诗存》)

  是年正月,朝廷因内阁中书乏人,招举人入京会试。吴昆田入京会试,鲁一同未往。(鲁一同《类稿续编》)

  孔继鑅有《晚与通甫联句》诗。(《心向往斋集》)

  是年有诗:《重有感八首》、《苦忆二首》、《送刘州丞赴皖三首》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十八岁。

  清廷命耆英为钦差大臣,驰赴浙江省防守。耆英向英军乞和。英军到南京。签《南京条约》。大学士王鼎自经尸谏,遗疏责穆彰阿罪,荐林则徐。

  林则徐仍发往伊犁赎罪。

  鲁有《烽戍四十韵》、《崖州司户行》、《三公篇》纪事。

  是年有诗:《烽戍四十韵》、《崖州司户行》、《三公篇三首》、《投赠周东阿制府四十韵时周方乞假归宿州》、《检匣中得岭南黄广文闽中张同年手札》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十九岁。

  台湾兵备道姚莹曾屡次击退进犯台湾之英军,后受诬革职治罪。张际亮陪姚莹上京,积极呼吁营救,七月,因病卒于京。魏源《海国图志》书成。

  鲁一同有《闻张亨甫卒于都门哭之有作》诗和《拟论姚莹功罪状》文。

  是年有诗:《忆焦山》、《忆金山》、《黄通守席上喜悟蔡少府即事有作》、《河决后填淤肥美友人集资为买田宅夏日谴奴子往视黍豆归报有作》、《客居》、《题周侍御宣府课经图》、《送邵生东归》、《东涧歌送严生》、《闻张亨父卒都门中书及诗知岁晚仍有宣府之行期以来秋南归赋答二十四韵》

  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十岁。

  姚莹被释谪宦四川。鲁有《姚廉访自海外被逮入都过南清河有缺将侯旋奉恩命谪宦四川欣慨交错赋寄三章》

  其父卒。(鲁《太学丁君墓志铭》)

  汤鹏卒。鲁有《哭汤海秋同年》诗。

  汤鹏:(1801—1844)字海秋。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礼部主事。汤鹏一生有经世之才而不获用,一发之于诗。在道光年代,诗名极盛。其诗长篇纵横恣肆,力破陈格。著《浮丘子》一书,发表其政治思想。诗集有《海秋诗钞》二十六卷。

  姚燮过淮安,与鲁一同、孔继鑅等会。(姚燮《复庄诗问》。)

  是年有诗:《姚廉访自海外被逮入都过南清河有缺将候旋奉恩命谪宦四川欣慨交错赋寄三章》、《杂感十二首》、《哭汤海秋同年》

  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十一岁

  是年有诗:《络纬》

  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十二岁。

  林则徐被启用,任陕西巡抚。鲁有《闻林侯官入关再秉节钺枕上口号二首》及《使君来》诗。

  孔继鑅有《和通甫二首》,《再寄通甫》等诗。(《心向往斋集》)

  是年有诗:《闻林侯官入关再秉节钺枕上口号二首》、《蟋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十三岁。

  会试又不第。林则徐为云贵总督。曾国藩为内阁学士。

  鲁有《少穆师自关中移节滇南即事寄其公子编修都中》诗。

  是年有诗:《过荀卿墓》、《杂诗四首》、《赠别厉伯符林少子二首》、《少穆师自关中移节滇南即事寄其公子编修都中二首》

  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十四岁。

  鲁一同等订潘德舆遗集成。

  是年有诗:《定潘四农丈遗集告成感而有作四首》

  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十五岁。

  游徐州诸地。是年前后主讲徐州云龙书院。

  是年有诗:《登马陵山》、《王翁招饮马陵山下适威驾部奉使至顺河不及展敬寄之以诗》、《题蔡通守后亭》、《雨甚入彭城》、《大士岩》、《放鹤亭》、《大佛寺》、《登戏马台》、《登东城》、《晚登黄楼》、《韩观察招饮含青馆醉归奉简二首》、《望湖亭》、《白鹿洞》、《同史广文谭少尹坐紫翠轩石床品山泉作》、《云龙行宫》、《赠允上人》、《十三夜月》、《再赠允公》、《观允上人举炉歌》、《四月十六日云龙精舍同慕韩广文携谭两生集紫翠轩作》、《自桃山趋黄桑峪望瑞云寺》、《入瑞云寺》、《瑞云寺阻雨竟日》、《山中早起》、《晨涉后山观洗钵池》、《檑公塔》、《出谷行二十里至龙泉寺》、《道罗家港至二十五里桥》、《瑞云寺南楼》、《送在上人归安宜》、《柳泉》、《微山湖》、《望月怀远》、《赠叶润臣舍人》、《石门桥》

  道光三十年(1850),四十六岁。

  二月,道光帝崩。咸丰帝继位。咸丰帝下诏求言。曾国藩上《应诏陈言疏》、《条陈日讲事宜疏》、《议汰兵疏》、《备陈民间疾苦疏》、《平银价疏》等。十一月,洪秀全拜上帝会在广西起事。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剿抚,卒于途中。咸丰帝罪穆彰阿排除异己,伪言荧惑;耆英抑民奉夷,分别革职。

  鲁在徐州结识符葆森。(符葆森《国朝正雅集-正心庵诗话》“余耳通甫名二十年,庚戌客彭城时,通甫主讲云龙书院。……通甫与潘丈四农、汤海秋、孔宥函、张亨甫、王慈雨、郭羽可诸公交最密。嗣后交润臣(叶名沣)、伯韩(朱琦)、仲穆(汪暕)及余,时相砥砺,以诗文质证。”)

  赴京会试,不第归。途经邳州,委以修《邳州志》。(鲁一同《类稿续编》)

  叶名沣有《短歌答鲁通甫》、《怀鲁通甫吴稼轩》诗。(叶名沣《敦夙好斋诗全集》)

  咸丰元年(1851),四十七岁。

  “太平天国”正式建号,洪秀全称“天王”。

  《邳州志》成。收所作八股文刊为《补过轩四书文》。(鲁一同《类稿续编》)

  是年有诗:《杂感五首》

  咸丰二年(1852),四十八岁。

  入京试,居淮安馆舍。曾国藩数屏驱从就问天下事。时当揭晓,文正为礼部侍郎,例钤榜。先言于众曰:“淮安鲁通甫若为进士,天下之幸也。”及见榜无名,为懊丧如失左右手。(《山阳县志》)鲁有《留别曾涤生侍郎》言曾过访之事。

  是年始撰《清河县志》1854年成。(吴棠《望三益斋诗文钞》)

  孔继鑅有《河山留别山阳鲁通甫孝廉一同》诗。(孔继鑅《心向往斋集》叶名沣有《壬子四月九日雨后同鲁通甫戴存壮小集尺五山庄四绝句》。(叶名沣《敦夙好斋诗全集》)

  是年有诗:《三月十四夜试院对月即事有作五首》、《读史偶作》、《讲武》、《吕祖阁道士是仁宗时宫监》、《秦平阳斤铭拓本为王比部赋》、《叶小湾眉子砚为王孝廉赋》、《致经堂图为孔舍人赋》、《题孙芝房同年苍莨谷图二首》、《题伊漪君菰庐息影图》、《野鹅山居图歌为邹孝廉》、《留别曾涤生侍郎》、《过南苑作》、《鲜花会辞》、《送戴五归桐城四首》、《送符孝廉游皖》、《南沙河鱼夜闻军中急递作》、《峄乡道中》、《自峄县舟下丞水入迦河抵宿迁舟中杂诗六首》、《宿桃源驿》、《入门二首》

  咸丰三年(1853),四十九岁。

  太平军占领南京,正式建都,改名“天京”。开始北伐、西征。

  曾国藩办团练,治水师。

  十月,江忠源驰赴安徽巡抚之任。曾国藩向其荐鲁一同为幕府。江、鲁因故未晤。(鲁《乙卯四月复戴孝廉书》)吴棠时宰清河,鲁一同为之明部分,决机宜,传檄凤颖淮徐滁泗宿海各府州若县,对抗太平军。清河得守。

  鲁一同有《癸丑十一月与吴中翰论时势书》。建议朝廷用地方地主武装对抗太平军。

  吴昆田有《寄怀通甫》诗。(吴昆田《漱六山房全集》)

  是年有诗:《赠周生》、《赠傅明经即送其之山东二首》、《送赏大》

  咸丰四年(1854),五十岁。

  孔继鑅有《怀通甫》诗。(孔继鑅《心向往斋集》)吴昆田有《得鲁通甫去年九月书赋寄》诗。(吴昆田《漱六山房全集》)

  是年有诗:《题何子毅效钱南园六马图》、《周止安画册为周莲亭大令赋》

  咸丰五年(1855),五十一岁

  是年有诗:《牡丹画卷二首》

  咸丰六年(1856),五十二岁。

  经由山东游泰山,曲折北上会试,又不第。四月三日与叶名沣、朱琦、张祥河、陶梁、孔繡山等祭顾亭林于报国寺。归途有《途中怀人五诗》,称曾国藩、朱琦、臧牧庵、戴均衡、杨彝珍五人为性命交。

  朱琦:(1803—1861)字濂甫,号伯韩。广西临桂人。道光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改御史。屡上书言国事。与苏廷魁、陈庆镛号“谏垣三直”。以言不见用,道光二十六年告归。朱为桐城派古文名家。其诗亦受桐城诗法影响。有《怡志堂诗初编》。

  戴均衡:字存壮,号蓉洲。桐城人。道光二十九年举人。为桐城方东树弟子。有《蓉洲初集》。

  叶名沣有《鲁通甫下第后将归淮上》、《读鲁通甫北行诸诗》、《酒间送鲁通甫同朱伯韩丁颐伯仲山二绝句》。(叶名沣《敦夙好斋诗全集》)

  是年有诗:《宿迁道中遇西川张孝廉二十韵》、《半城》、《青驼岭大风》、《公氏山居》、《登岱至一天门作》、《斗姥宫》、《回马岭》、《半山亭》、《憩五大夫松下》、《万松岭》、《南天们磴道》、《登日观峰》、《登玉皇顶观古封禅台》、《碧霞元君庙》、《东岳祠》、《下山登南天门楼》、《齐河桥》、《自阜城至河间道中》、《四月三日同人祀顾亭林先生于报国寺为展之会赋五十韵》、《题叶润臣河汉归舟图》、《再题城南买醉图》、《南归述感杂诗八首》、《途中怀人五诗》

  咸丰七年(1857),五十三岁。

  朱琦有《得通甫江甫书并怀人诗五章题寄》、《夜雨次前韵寄鲁通甫》诗。(朱琦《怡志堂诗初稿》)

  是年有诗:《萧寺寻秋图为张午桥舍人作》

  咸丰八年(1858),五十四岁。

  九月,陈玉成、李秀成大败钦差大臣德兴阿,破江北大营。时孔继鑅在德兴阿幕中,死于军。

  孔继鑅:字宥函。曲阜至圣裔。自京师迁清河。道光丙申进士,用刑部主事。居京年余,以养亲故,该官南河同知。师事潘德舆。有诗集《心向往斋集》。

  吴昆田有《元日与通甫饮》等诗。(吴昆田《漱六山房全集》)

  是年有诗:《宥函殉难江浦遥哭以诗二首》

  咸丰九年(1859),五十五岁。

  刻《通甫类稿》《通甫诗存》成。

  潘德舆入祀乡贤祠。

  吴昆田有《寄通甫》等诗。后1866年有《题通甫画松鹰》;1868年有《此日足可惜怀京师旧游》怀鲁一同。(吴昆田《漱六山房全集》)

  咸丰十年(1860),五十六岁。

  是年,英法联军入侵。八月四日,攻陷通州;七日,进攻八里桥。次日,咸丰帝逃往热河。二十二日,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二十九日,控制北京城。九月五日,圆明园被焚。十一日,签定《中英北京条约》;十二日,签定《中法北京条约》。

  鲁一同有《庚申九月书感》纪事。

  叶名沣有《别鲁通甫》诗。注中有“今春在都时,吴稼轩,许海秋,冯鲁可望通甫公车不至”句。

  避兵于安东,时病。(《清河县志-鲁蕡传》)

  是年有诗:《庚申九月书感》

  同治元年(1862),五十八岁。

  避兵于外地。(《清河县志-鲁蕡传》)

  是年有诗:《避地东归旧宅示诸子侄》

  同治二年年(1863),五十九岁。

  诗人卒。

  另有《通甫诗存之余》上下卷写作年月不可考:

  《杂诗六首》、《黄土桥吊杨太常》、《杨白花》、《寄远》、《小别》、《夏日海上作》、《江行》、《金陵送人归桐城》、《感事》、《赠徐参戎》、《不得顾秋碧消息》、《落叶》、《秋江辞》、《长相思》、《杨春行》、《忆旧行寄从兄子秋》、《横江行寄杨心农》、《梦得紫玉条脱》、《秦镜辞》、《美人照镜歌》、《美人磨镜歌》、《对雪二首》、《王明经宅雨探桂》、《题友人壁》、《秋怀二首》、《深巷》、《伏日作》、《夏雨》、《鸡啼曲》、《得家书》、《古意》、《宋书小乐府》、《雪霁效宋人题》、《寄海州张秀》才、《寄许明经》、《怀王考功》、《新城》、《月夜过黄天荡》、《翠微寺》、《真州城南作》、《珠湖泊》、《小猎》、《捕虎行》、《题画四首》、《园居》、《官军捷永州》、《遂平连山》、《书吴越世家后》、《舟中遇锺吾生》、《白下晤赵公子》、《王氏园亭》、《雨后》、《班史小乐府》、《汉宫词三篇》、《徐园行》、《暮春》、《旅夜》、《浅夏》、《嵇氏别业》、《闻河报甚急》、《海上旧游》、《潮河歌》、《江上杂诗》、《江行》、《静海寺》、《白沙洲》、《西津舟夜》、《崇川谣》、《悼莺》、《河间》、《登雄县城楼》、《江亭宴集诗》、《将出都门》、《平津》、《阿城谣》、《夜往南湖》、《寒夜》、《过郡城老子祠》、《西城》、《出东门行》、《顾横波小像》、《得徐子容书》、《梅花长卷》、《劳亭子即席用梅伯韵》、《尺五山庄》、《赵北口次亨父韵》、《与四农归江南》、《题顾茂才水榭图》、《使君来》、《题大雪防警图》、《病仙谣》、《古怨歌七章》、《送稼轩之润州、《赠邵黄二子、《湖上大雪、《宿迁题项王庙、《仕平雨夜、《入右安门、《丁未礼部试院遇张孝廉》、《道出东阿》、《兖州道中书所见》、《山何高》、《堂前燕》、《拉粮船》、《题叶观察桥西老屋》

  吴昆田有《鲁一同传》;汤纪尚有《鲁通甫传》;方宗诚有《鲁一同传》;《清史稿》、《清史列传》有传;《续碑传集》有传;《清儒学案小传》有传;《桐城文学渊源考》有传;《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有传;《山阳县志》、《清河县志》有传。

参考文献:

1.鲁一同《通甫诗存》、《通甫类稿》、《诗存之余》、《类稿续编》、《补过轩四书文》,咸丰乙未孟冬南丰谭祖同署刊本

2.鲁蕡《仲实类稿》《仲实诗存》,刻本,未标年

3.潘德舆《养一斋集》,道光二十九年南丰谭祖同署刊本

4.张际亮《张亨甫全集》,同治丁卯麦秋镌本

5.汤鹏《海秋诗集》,道光十八年刻本

6.吴昆田《漱六山房全集》,光绪三十年刻本

7.叶名沣《敦夙好斋诗全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8.吴棠《望三益斋集》,同治甲戌锓于成都使署本

9.姚燮《复庄诗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本

10.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咸丰六年丙辰九月雕于京师本

11.朱琦《怡志堂初稿》,咸丰七年刻本

12.孔继鑅《心向往斋集》,《求恕斋丛书》,民国吴兴刘氏刊本

13.方宗诚《柏堂集》,光绪八年刻本

14.金安清《水窗春呓》,《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4年

15.《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齐鲁书社

16.《续碑传集》,文海出版社印行

17.《清史稿》,中华书局,1986年

18.《清史列传》,中华书局,民国十七年本

19.《山阳县志》,民国七十二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影印

20.《清河县志》,民国七十二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清光绪五年刻本影印

21.《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清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印

22.《清儒学案小传》,《清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印

23.钱仲联《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4.钱仲联《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

25.钱仲联《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26.来新夏《林则徐年谱》,上海工人出版社,1985年

(作者单位:山东教育出版社)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