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壁画传统的发掘与再造

  一边是颇具规模和气势的《帝释梵天图》,一边是师生们正在脚手架上现场绘制《十方佛》和《文殊问疾》,这样的比照展出使观众在现场获得了更多关于壁画创作的直观感受。壁画作品真正搬到了美术馆的展厅中。5月18日至6月1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大同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传承:中国大同善化寺壁画重光”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与常规壁画绘制在墙面上不同,本次展出的大幅壁画是为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补壁”而作,它们均绘制在经由特殊处理的亚麻布上,分多层版块拼贴绘制,接缝处误差不超3毫米。除此之外,展品中还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传统壁画解析与训练”的课程作业,壁画系教授孙景波临摹的敦煌壁画、复制的湾漳墓室壁画,以及为大同华严寺、灵岩寺、善化寺绘制的整铺壁画线描全景稿和手绘线描稿等。

壁画系学生正在展览现场绘制壁画(高素娜 摄)

  《帝释梵天礼佛图》是本次展览的重要作品,所绘内容是十大明王及以20位天主护法为首的礼佛行列,以上下两列布局安排诸天神及随众,人物包括大力明王释迦牟尼佛、大轮明王弥勒菩萨等。该图由中央美院壁画系教授孙景波与王颖生共同主笔,他们带领近30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历时4个月,在校内绘制完成,整幅壁画高5.08米、长39.8米。“我们在绘制过程中,严格地沿用了中国古典壁画的‘营造法式’,全部采用矿物质颜料和中国画颜料,并调和媒剂选配,探索沥粉、贴金等工艺,使壁画的整体设色富丽而不失典雅。整体造型博采了敦煌、永乐宫、毗卢寺、法海寺等历代杰出壁画的经典造型。”孙景波说,此次展览体现了中国传统壁画的最新研究成果,作品中的艺术性、学术性、创新性通过在绘制环节中将传统技术现代化,提供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新思路,并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法。

  据了解,中央美院壁画系关于大同的壁画修复工作始于2009年,当时,由孙景波、王颖生担纲的《关于中国传统壁画保护、修复、绘制理法教学研究的课题》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重大科研课题的立项支持。同年恰逢山西大同市“重振文化名城”的战略转型,大同市政府根据典籍记载中的图纸,重修复建完成了华严寺的普光明殿、灵岩寺的山塘水榭,开启了新修大殿近2000平方米壁画的再造工程。由此,也才有了上述课题“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机会。

  “这次实践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意义。我国历史上魏、晋画家陆探微、顾恺之,唐宋巨匠吴道子、李公麟等都曾在宫殿、庙堂绘制过大量壁画。虽经历代战乱,多被毁灭,但遗风流韵仍承传于民间至宋元未衰。明清以后,中国传统重彩壁画的绘制技法逐渐式微,并在上世纪几近寂灭。”孙景波说,壁画艺术的兴衰,依托着国运和民族文明的兴衰,国家昌盛则壁画复兴繁荣。近10年来,我国壁画渐渐走出了低谷,进入了公共艺术大美术的领域,壁画设计也突破了原有的“平面性”和单纯的“装饰性”,并随着科技的发展,探索、更新了许多表现形式和材料,拥有很大突破。

  此次大同三大寺壁画再造工程历时3年,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先后有150余名学生参与,总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充分体现了我国当代壁画家对中国壁画传统的发掘与再造成果,实现了对古代壁画宏大辉煌气象的接续。同时,也为中国壁画事业培养了一支理法兼备、高水平的研究和绘制的专业队伍,是对中国壁画传统的继绝重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壁画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真正具有‘历史高度’和‘划时代意义’的壁画还在人们的期盼中。它的实现,还有待于全民审美素质的普遍提高。” 孙景波说,创作有鲜明时代精神、民族艺术特色的壁画,是当代中国壁画家的历史使命。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