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欣赏知识

一、工艺美术的起源及类别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它是一种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合艺术。工艺美术品是以美术的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它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素负盛名。

  工艺美术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工艺美术大多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它的产生,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风尚和审美观点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马克思说:“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既然工艺学是人类起源的重要佐证,那么工艺美术的起源也就毫无疑问地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的时候了。史前考古学的成就告诉我们:一种充分发展了的、复杂化的艺术在冰河时期就存在着。在这段时间内,人类学会了用符号来装饰自己、装饰工具、装饰坟墓以及居住的房屋。“冰河时期的艺术家们发展了几乎是艺术生产的各种加工技巧,包括石质的、骨质的、象牙的、泥土的圆雕、浮雕以及这些材料上各种刻画符号。”此外,从出土的石器时代的文物看,原始人的工具上常常有各种动物形或几何形的装饰,因其加工的精美,我们很难分辨出它们究竟是工具还是工艺美术品。因此,我们认为工艺美术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正是在几万年的工具制造中,人类获得了对形式感的巨大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积累起来的技巧,才使得某些艺术,尤其是造型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工艺美术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

  工艺美术品的类别比较复杂,按其适用性来分,可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按工艺手段来分,可分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编结工艺、绣织工艺、雕刻工艺、搪瓷工艺、漆器工艺种种。而且,各类工艺中又可以细分,如根据原材料质地的不同,雕刻工艺又可下分为牙雕、玉雕、石雕、珊瑚雕、木雕、竹雕、驼骨雕、牛骨雕、铜雕、铜刻、丝刻、砖刻、金石、印纽雕刻等多种类别。根据工艺技法的差别,绣织工艺中的“绣”,除京绣、苏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外,还有彩锦绣、桃花绣、补绣、辫绣等。此外,绘画工艺中有内画、羽绒画、贝壳画、烙画、丝绒画等。编结工艺中有竹编、草编、棕编、麦秆编等。民间工艺中有剪纸、风筝、花灯、泥人、面人、糖人、料器制品(如“葡萄常”)等。

二、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工艺美术往往受到它的实用性和制作条件、所使用的材料的制约,认识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首先要抓住这一实质。

  (一)适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是工艺美术的首要特征。

  工艺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同建筑一样,具有两种基本的社会职能,即同时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和思想上美感上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艺品首先是适用的,然后才是美的。不能照明的台灯,不能书写的钢笔,无论其外形装饰多么精美,也是没有审美价值的。正因为这样,许多陈设工艺在设计上也就适用的方向发展,如装饰用大型插屏可兼作挡风和分隔大型厅堂的屏风就是一例。但这并不否认单纯装饰用的工艺美术品的存在与发展。从广义上说,装饰用的陈设工艺其装饰功能的发挥,即是它的适用性的一种体现。

  由此看来,日用工艺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适用性的发挥才得以完美体现的。而对陈设工艺品来说,它的适用性正是通过审美价值显示出来的。在这里,“适用”是具体的,“美”是抽象的,这种“具体”和“抽象”的对立与统一,使得许多工艺美术品能历经世事沧桑而永葆其环境的、历史的、社会的各种美的形态和意念的青春。勿容置疑,适用与审美相结合,是工艺美术本质的、首要的特征。

  工艺美术品的审美性还同时受到工艺种类特性的制约。各类工艺品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就看这类工艺品的特征是否得到完美的发挥。例如,雕刻是刀锉的艺术,必须根据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运刀方式,选用合适的工具,运用多样的刻镂技巧来完成雕刻制作。中国明代的“核舟”就充分发挥了这类工艺的特点。明末魏学洢曾有详实记载,在一枚长而窄的桃核上,当时的艺人王叔远,刻上了五个人、八扇窗,还刻出了一张船篷、一支船桨、一个火炉、一把壶、一卷书、一副念珠。更为奇特的是上面还刻有对联,题名篆文共34个字。人物神态各异,刀痕细如蚊足,雕刻工艺如此精湛的发挥为古今作品中所罕见。又如当今刺绣奇葩“双面绣”,就是充分发挥刺绣各种针法、技法的“绝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当我们在鉴赏工艺美术作品时,必须看其自身工艺特征在制作过程中受材料、工具、制作水平的限制的发挥程度,发挥程度越高,其工艺美学价值就越大。

  工艺美的效果不在于所用材料的贵贱。一粒金刚石、一块纯金、一支象牙就其经济价值而言实属很高,但在工艺美学的范畴中如果它们没有被用来进行工艺创作,那么,它们的美学价值也就同一粒核桃、一块胶泥、一支竹子那样等于零。因此,工艺美术鉴赏不能也不允许就工艺材料的贵贱来区分其艺术价值的高低,而是要视其材料是否合理、充分地利用、改造的水平来鉴别优劣。如:石料的颜色不纯,是原材料的严重缺点,有时可以使一件即将完成的雕刻工艺品毁于一旦。然而,我国玉雕艺人处理原材料斑痕的优良传统就是所谓的“巧做”。换句话说就是审时度势、因材施技。现代雕刻家王鲁桓的印纽雕刻作品,正可说明这一问题:艺术家把印石上的墨绿色斑痕,雕刻成栩栩如生的甲虫,化弊为利。对这一处理,美学家王朝闻评价说:“如果不是像他这样由墨绿色的斑痕引起‘剥出’一只甲虫的灵感,而把刻好的甲虫胶合在不同颜色的石材上,不论他的刻制技术多么高明,也难以引起观察者的惊叹。作者依靠自己那种被动中求主动,变缺点为优点的才能和智慧,服从同时又突破了原材料的局限性,表现了艺术家的才能。”又如嵊县工艺竹编厂制作的“麻姑献寿”,其材料运用也有独到之处。工艺师用绣花针把一片比纸还薄的 2.8公分宽的篾片刻画成150根细丝,再用银针挑穿引编,制成了仙姑细腻的肌肤、头发以及随风飘扬的衣裙、飘带,使仙女造型优美动人,给人一种婀娜飘逸的美感。因此,对原材料运用改造的合理与充分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审美效果。

  工艺制品的协调感体现于色彩和谐、大小适度、布局合理,以及与环境搭配的恰当等方面,这是工艺美的高级境界,即通常强调的一个“宜”字。如金属工艺品《麒麟送子》,这个作品取材于麒麟送子的民间传说。作者刘禾在一整块铜片上,经过三十多次錾烧才成型制成铜盘。铜盘底上飘浮着的祥云烘托着一个挂着长命锁的儿童,他头戴盔缨,骑坐在麒麟上,犹如在白云上行走,圆墩墩的脸蛋虎虎有生气,那右手托着如意,左手扶住麒麟角的姿态矫健而有神采。盘边镶着银蓝色的蝙蝠花边,寓意着幸福、安宁。这幅作品不仅整体造型优美端庄,色调古朴自然,而且有很普遍的鉴赏价值,能激起人们热爱生命的联想,蕴含着人类为繁衍、生存而奋斗的哲理,充分显示了工艺品整体协调美的力量。当工艺品与其存放的环境也达到协调一致时,工艺品的协调美又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如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内的湘绣大插屏的布置,就极富湖南的乡土情调。特别是双面绣上那双双戏水的鸭子和朵朵出水的芙蓉,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水乡,引出许多美的联想,情趣盎然,一派生机,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二)工艺形象的象征性特征及有关因素

  “工艺品主要以色彩、结构和形体造型来表现一定时代民族的宽泛而朦胧的情感气氛。”它一般不是再现、摹拟客观对象,即使以现实对象造型,也是把对象当作情感的外在形式而已,所以说工艺美术品是人的本质感情对象化的产物。因此,我们只有透过工艺形象的外在形式去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找到领悟象征意蕴的基本途径,品鉴作品的祟高美。

  工艺形象的象征性与艺术类型的变化发展有关,而这种变化和发展又使工艺形象的崇高美有了展现的依据与可能。在象征主义艺术产生和发展中有这样一种情况:人们将对神的崇拜这一精神内容与表现神的物质形式混在一起,如牛、猴子、蛇都被当成神来崇拜。“这一情况,反映到艺术中,一方面认识到神不是感觉对象,另一方面却又把感觉对象当作神。这是一个矛盾。为了克服这个矛盾,于是他们就把感觉对象拿来加以夸张、歪曲,用来象征神”,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诸如三头六臂、千手佛、千眼佛等众多的神像,而这些形象有许多又成为工艺美术品的传统题材,作为人们对超越自然、战胜自我的一种力量的象征。拿工艺美术珍品《六臂佛锁蛟龙》来说吧,这是当代琢玉大师潘秉衡的作品。作者巧妙地利用珊瑚的多枝的特性设计了一个六臂佛,用余料琢出一条约10厘米高的蛟龙。作者从象征的角度构思,以六臂佛代表人的力量,蛟龙代表肆虐的洪水。一条30厘米长的锁链从“佛”的右手臂琢出,锁住了“龙”的脖颈,“佛”与“龙”之间成了胜利者与被降服者的关系,人们从这件作品中感到“制服洪水”的喜悦,受到“人定胜天”的鼓舞。作品的象征意蕴与审美的自豪感、胜利感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富有搏击力和竞争心的崇高美。

  工艺形象的象征性还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有关,只有把作品放在历史的、社会的大背景中,才能更准确地品鉴工艺品的象征意蕴和崇高美。如工艺美术品中的一些孤品、珍品,它们之所以被视为无价之宝,除了材料质地与工艺水平等因素外,就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赋予这些作品以准确、深刻、普遍和特有的象征意蕴与崇高美。

  在我国古代工艺制品中,有许多鼎。从实用价值来看,它是一种炊器,也可作烹人的刑具和炼丹煮药的用具。鼎的另一用途是作为立国的重器,是一种权利的象征;鼎在奴隶社会盛行,是与当时礼仪等级的威严性相适应的。商代的“司母戊大鼎”,造形庞大、浑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鼎。它的腹部的兽面纹,有首无身;两眼突出的饕餮纹样狰狞可怖,庄重、威严而又神秘。“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欣赏、赞叹不绝,不正是在于它们体现了这种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吗?正是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美的本质。”今天,这保留着人类社会童年气派的,天真、拙朴、神秘、狞厉美的鼎,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显示着后来者无可企及的崇高美。

  工艺形象的象征性,与其他门类的文化艺术及民族的审美习惯也有关系;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审美理想,就能更全面地认识工艺品的象征意蕴与崇高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各类文化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因此代表民族优良传统的崇高精神和审美意向也常在工艺形象中体现出来,使工艺形象的崇高美带有文学色彩和典型含义。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常成为瓷雕、泥塑的“头面”人物,《红楼梦》中的种种故事也常成为雕刻、刺绣等工艺作品的题材,随之“不畏艰辛”、“反封建”等典型意义也就带进了工艺品,大大丰富了工艺形象所能展示的内容。曾被鲁迅先生誉为“深沉雄大”的艺术——砖刻作品中,有一件题为“背水一战”的巨型作品,它长3.3米,高1.2米,由近30块各重几十斤的厚砖拼成,由天津市锡伯族女画家王惕和她的丈夫阎绍民创作。《背水一战》取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作品充分发挥了砖刻艺术(大型作品)的特长,用气势磅礴的画面、古朴遒劲的刀法,表现了韩信带兵与赵军拼死作战的宏伟场景。那昂扬的战马、挥舞的干戈、战死者的身躯、战斗者的风姿向人们展示着勇气和力量,鉴赏者感受到的不是战斗流血的残酷,而是那种“决一死战”的勇敢无畏的崇高精神。这种象征意蕴在史诗般的画面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使作品具有真正的艺术生命,创造了崇高的审美意境,令人振奋不已。

  在姹紫嫣红、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中,“龙凤呈祥”、“吉(鸡)庆有余(鱼)”、“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一些象征喜庆、吉祥、延年益寿、幸福和平的题材常被反复表现,而且备受欢迎。拿剪纸来说,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和心理意识,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贵州谢志成剪的《鸡冠花》就采用了传统的谐音象征手法,将鸡、鱼组合在同一画面内,象征“吉庆有余”。又如北京工艺品中“绒花”象征“荣华”,惠山泥塑“阿福”——一个小小的笑面泥娃娃——象征幸福,它们都是很受欢迎的民间小工艺品。究其原因,除了各自的技艺特长在匠人手中被充分展现外,关键是这些作品的美好的象征意蕴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表达了人们的审美理想。

  此外,在工艺品中有许多作品并没有直接的象征意蕴,而是作为单纯的装饰品而生产的,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审美要求。如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象牙雕刻《伎乐天》,这个作品中有一个部件是个五十层的象牙球,那精细的刀工和镂空雕的技术如神仙造化般奇巧。作品本身并不是企图教诲人的,但那出神入化的技艺却使人感到工艺师勤劳、严谨的作风和坚韧、刚毅的精神,间接地让鉴赏者受到一种智慧与力量的熏陶。这些作品,在表现工艺师精湛技艺与非凡才智的同时,也象征着人的伟大创造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所表现的高超的技艺美同样是崇高的,人类不就是凭着这种“无所不能、无所不及”的精神去探索、去进取的么!工艺美术品中上述的这种情况,与艺术表演中的“绝招”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有的相声演员表演高难的绕口令与贯口时,那吐词运气的功夫,让人难以置信;又如舞蹈演员的旋转,京剧演员的小翻,能连续上百个,当观众为演员的精彩表演鼓掌时,同时也是在赞叹他们创造这种高超技艺美的智慧和勤奋。对技艺性很强的工艺精品的象征性的理解,是审美主体在自身的感受中总结升华出来的;对于工艺美术品来说,这一审美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总之,只有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联系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诸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好地认识工艺品的象征意蕴,领悟通过这种意蕴所表现出来的工艺品的崇高美。

  (三)工艺美术的材料美和色彩美

  精美、切合的材料加上美丽适宜的色彩,构成了工艺美术品外观美的基础。

  材料是体现工艺美的物质条件,历来受到工艺美术家的重视。有的根雕艺术家为了找到合适的树根,会不辞辛劳地去刨土、挖掘,足见对这个“物质条件”的重视。工艺品的种类纷繁,可制作工艺品的原材料也极丰富,我们应怎样去鉴赏工艺品的材料美呢?

  1.认识、鉴别材料的个性美是鉴赏材料美的基本出发点。对工艺品艺术价值的品评是不以材料论贵贱的。名贵罕见的钻石、贱若敝屣的树根、细如纱线的发丝都可用来制作工艺品。灯草、布片、泥土、纸张在工艺师眼里都能成为宝贝。我国用皮毛边角料制作的各类毛绒小动物已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好评。在贵贱不一的材料中,晶莹的玉石、坚实的青铜、质朴的泥土、充满活力的羽毛以及富有轻柔美的灯草、柔韧美的竹子、庄重美的木头、纯净美的象牙等等,都因表现着不同材料的不同个性特征而具有美的本质。当材料的个性特征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时,这件工艺品的材料就会被认为是美的。如当今受到群众喜爱的丝绒画挂屏,就是充分运用丝绒质地柔、厚、亮的立体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画借助于材料本身的美感,作为厅堂与家庭房间装饰都显得格外高雅脱俗。下面就工艺品制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石料介绍一下其品类、质地及其运用,以对工艺品材料的个性特征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

  在自然界已知的三千多种矿物和岩石中,能作雕琢工艺品原料的有百余种,它们可分为四大类:宝石、玉石、彩石和砚石,在我国统称贵美石。

  宝石。有钻石、金绿宝石、绿宝石、红蓝宝石等。钻石是宝石之最,晶莹闪亮,备受人们珍爱。变石和猫眼石是金绿宝石的变种,猫眼石磨成弧面型后,出现游动光带,宛如猫眼。它们是制作高级首饰、花丝金银镶嵌工艺品的重要材料。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清宫珍宝中,能观赏到上述各种宝石制成的工艺品。

  玉石。玉石有硬玉和软玉之分。硬玉即翡翠,颜色明丽纯净,质地细腻坚硬。它的颜色分高绿、葱绿、芯绿、黄杨绿、旧艳绿、金丝绿等多个品级。玉石是制作各种花卉、手镯等高级装饰品的理想材料。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又称籽玉),细腻莹润如凝脂,色泽质地均美,是玉中珍品。北京玉器厂生产的用羊脂白玉雕琢的《玉猫戏蝶》,就充分展现了羊脂白玉的材料美:猫的一络络绒毛,通过光滑的纯条和纯净的材料,呈现出一种肌体的活力;它回眸盯着尾部的小红蝴蝶,更使作品充满了生机。

  彩石。彩石光泽虽比玉差些,但它凭借自身美丽的色泽、花纹,以及雕刻效果而显其不凡的价值。飞云走雾的大理石,天然素雅的菊花石,黄嫩透熟的田黄石等,品种多样,各有千秋。拿印章石之王田黄石说吧,“其石品以桔皮黄为上,金黄次之,桂花黄又次之,熟粟黄枇把黄为最下。即便是下石,其价亦是方寸等金。”印章石中的另一佳品鸡血石,也是以色论质,全石纯红者为贵。在诸多彩石中,湖南浏阳的菊花石可谓独具异彩。这种石料带有形似菊花的自然纹理,艺人利用石料本色,雕成各种花草的案头陈设品或文具、烟具。菊花石因其花形天成而显示出特有的美。诗人李季在长诗《菊花石》中为它写下了“石菊晶莹天然生,花瓣四射香气浓”,“朵朵菊花白如雪,花嵌石中硬似铁”的赞美词,颂扬它是“走遍天下难得找”的艺术珍品。

  砚石。砚石的鉴定一般以发墨盖毫、细腻温润、柔中有刚者为上品。我国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早已驰名海内,成为文房四宝中高贵的一员。端砚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当称“群砚之首”。色如碧云、声若金石的歙砚,绿如兰、润如玉的绿洮砚和色红似土、纯净甘润的红洮砚都是难得的珍品。制作澄泥砚的材料更是特别。这种产于山西绛州的砚石并不是天然生就的石块,而是用绢囊放在流经绛州的汾水中,一年之后从河水中取出,绢囊里就充满了细沙泥,再以这种赭红的沙泥制成砚台。这种砚坚硬耐用,发墨细润,贮墨贮水均能耐久,充分显示了原材料的独特性能。

  2.对材料加工巧做的工艺水平发挥的程度直接反映了材料美展现的水平。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工艺美术是通过视觉形象,通过对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制作而完成的物质产品。这个艺术加工过程直接影响着材料美的发挥。为此,有造诣的工艺师不仅讲究“因材施艺”的技巧,而且具有“得心应手”的匠心。有一块重约37公斤的羊脂白玉料,曾被北京玉器厂珍藏了近20年。1982年才根据著名设计师蔚长海和苗寿水设计的具有中国民间传统特色的龙凤呈祥图案,雕琢成《花熏》,并于1985年国庆期间展出。它是由艺人在整块玉石中,用高超技艺一层层挖旋出来的,分盖、主体、底座三部分,各部位上又雕有连环装饰及龙凤图案,充分展现了材料的整体感,端庄丰满,浑然天成。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珍贵的汉代文物中,有一件素纱禅衣,制作这件衣的材料“素纱”,薄如蝉翼,轻如浮云,衣长160厘米,袖通长195厘米,重量只有48克。这样轻而薄的素纱织物,突出地反映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缫纺蚕丝的高水平。正是这种高超的工艺水平,使素纱禅衣的材料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表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

  综上所述,材料美是创造工艺美的物质基础,认识、鉴别材料并做到合理使用材料则是创造工艺美的前提。我们应通过材料个性特征是否得到准确表现和工艺手段在材料加工过程中是否充分施展,来鉴赏材料美发挥的水平,提高我们对工艺美术品的鉴赏能力。

  如果说材料是制作工艺品的“血肉”,那色彩就是工艺品的“皮肤”了。正如人的皮肤是最外露的机体一样,工艺品的色彩则是整个作品中最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最敏感的部分。为此,色彩美就是整个工艺美中最具直观效果的一种美了。多品种多门类的工艺品颜色的丰富多彩表现得令人目眩心醉,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作为审美客体的色彩是客观存在,但以怎样的色彩为美却是极具主观情调的。怎样使审美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获得对工艺品色彩美的准确的审美把握呢?我们认为,应根据具体的工艺品制作、形成的过程,就其材料、质地、装饰手段、工艺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去品鉴工艺美术的色彩美。一般说来,工艺美术的色彩美呈现“自然真切”、“古朴典雅”、“艳丽多姿”与“明净和谐”几种类型。

  自然真切。众所周知,许多工艺品是由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制作过程中不加任何人工着色因素,这就使这些作品保留自然的本色,并通过加工使这种天然色泽表现得尽善尽美而独具“自然真切”的魅力。

  人们珍爱的玉器是工艺品中体现自然色泽美的“骄子”。不论是翠玉耳环还是白玉手镯,不论是碧玉屏风还是翡翠花插,都以其天然色泽的加工再现而风姿绰约。如《玛瑙虾盘》与《玛瑙龙盘》这一对玛瑙雕珍品,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王仲元遵循美学原则,“因材施艺”,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玛瑙的天然色泽。以“龙盘”为例,它的高沿利用天然黑色雕成,盘底的白色冰纹被雕成层层翻滚的浪花,而在浪花的中心即盘底部,工艺师巧妙地运用天然蓝色花纹雕成了一条小纹龙,龙翻浪滚,自然奇巧至极。又如在民间工艺中,北京“葡萄常”采用家传的染霜工艺,那挂霜的葡萄使人望而生津,足见其“自然真切”的感人力量。与前者不同的是,“葡萄常”是通过工艺手段创造天然色,而“龙盘”则是通过工艺手段使天然色得到尽善尽美的发挥。

  古朴典雅。工艺品中有一些产品接近出土文物的色泽,在同类色彩中偏暗偏深,如仿古陶瓷制品、金属工艺品中的铜制品等,常因其古色古香的韵味而受到欢迎。这种色调风格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土文物带来的影响,仿古工艺应运而生;二是由于过去多使用矿物、植物颜料(化工颜料的大量使用是近世纪的事)。天然色彩给工艺品带来了朴实典雅的风格,如留传至今以蓝靛作染料的贵州蜡染的色彩风格就属这种情况。

  始于光绪初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南阳烙画”,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色调的古朴典雅。这种画是用特制的烙笔,在木板上烙绘各种形象。画面留下烙后出现的茶褐色,古朴清雅,美观大方。如张继绥创作的《瑞鹤图》就是一幅以茶褐色为基调,运用色调的深、浅、明、暗变化构成的生动画面。古朴美是工艺美术品特有的艺术风格。出土文物中的工艺珍品那斑驳的铜锈与褪色的花纹是历史的烙印,是文物审美价值的标志,应倍加爱护。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土财主把古文物器皿擦得锃亮的故事,这个想以此来炫耀其财富的土财主,恰好干了损坏自己财物的蠢事。

  艳丽多姿。据《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一书介绍,单就釉色而言,明清期间就有鲜红、霁红、宝石红、豇豆红、霁蓝、宝石蓝、孔雀绿、浇黄、鱼子黄、鳝鱼黄、茄皮紫等。再加上“戗金”、“炙金”、“描金”、“抹金”、“抹银”等技术方法的创新,色彩就更艳丽多姿了。工艺品的这种色彩风格,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情趣以及不同环境、场所对色彩的不同要求,反映了工艺品以其外在的形式所烘托的气氛、情调可以影响、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思想的功能。

  花丝镶嵌的工艺品以其艳丽眩目的色泽和光彩而著称于世。如《花丝镶嵌凤鸣钟》就是这样一件珍品。代表太阳的钟金光闪闪,由青金石雕刻的祥云衬托着;K白金、K黄金丝编出凤的全身,艳丽华贵,凤头上镶有18块红绿宝石和88粒钻石,羽毛上镶有110粒钻石,凤尾上还嵌有9块红绿宝石,各种宝石相映生辉、晶莹璀璨,渲染烘托了热烈的气氛,极富象征性地实现了“金凤朝阳、万事如意”的美好意蕴。

  明净和谐。人们传说这样一句关于美的格言: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和谐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丽而又真的在效果上是愉快与和善的。因此和谐美普遍地存在于一切艺术领域,工艺美术品也不例外。

  明净和谐的色调虽没有金银的高贵,也没有宝石的耀眼,但能以其纯净、安宁的特色而令人心旷神怡。我国唐代名窑“越窑”产品就具有这种特点。如《越窑四系壶》,这壶通身呈淡青色,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一种乳白的效果,纯洁可爱。古人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越窑瓷的美色。又如我国瓷器工艺高度发展的宋代,名窑众多,釉色成就很高。拿汝窑瓷来说,其釉色近于雨过天晴,釉汁莹厚滋润,烧造的粉青色釉瓷尤为匀净美观。色彩和谐明净的工艺品还很多,牙雕可谓“首屈一指”。因为象牙质地细腻白净,通过高超的技艺雕刻成艺术品之后,通体白净无瑕,容不得染上一丁点儿尘滓。面对这样明净和谐的艺术品,一种心灵净化的感受油然而生。

  (四)工艺美术的造型美

  工艺美术的造型是设计者艺术构思借以表现的具体形象,是审美观念得以表现的物质条件。对工艺美术造型美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要领:

  1.内容决定形式是工艺美术造型的基本原则

  西欧雕刻家享利·摩尔谈他的“形体”造型时说,要“表现人或动物的特点和个性的”,“这些形体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在于它们是人类实践的经验所赋予的,是基于人类的感觉习惯之上的。”人们对形体的认识和感觉——设计师自己的“心理内容”——决定了形体的意义,正是“心理内容”决定了设计造型的性质。如人们常说“三角形”代表稳定性,但三角形如用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三角眼”就和狡诈、阴险的性格行为相联系了。所以说,内容决定形式是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我们只有对工艺品各种形态、线条、布局、层次进行观察、体验,去了解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意蕴,才能鉴赏工艺造型的美丑优劣。

  2.不同的造型风格有着不同的造型美

  工艺美术造型手法的风格特点直接影响造型,使造型呈现出不同的格调和态势。一般说来,工艺造型手法有“简法洗练”与“纷繁复杂”两大类型,这两者对立统一,在工艺美术造型中都有各自的表现范畴。传统的泥塑、瓷雕人物及大量日用器皿等的造型常以“洗练”为主,有时几根简单的线条就能使人物顾盼生辉。而在精美雕刻、镂空漆雕、花丝工艺等方面,常显出“纷繁复杂”的“特异功能”。

  3.工艺造型美的几种基本类型

  韵律美。“在自然界有着无限多样的形状和韵律。”正是这些形状和韵律,为工艺造型发现和表现各种审美体验时,提供了可供创作借鉴的契机。一匹马、一只猫、一朵花、一株草,经过工艺师的加工再现,都可能成为美不胜收的工艺品。湖南根雕艺术家刘元印有一组题为《牧歌》的根雕作品,中心位置上是一个牧童在吹短笛,“一条根须”向前伸去,酷似劳动后休息时那伸展的腿;牧童周围错落有致地安放着匍匐的猎狗、嬉戏的角鹿、吃草的羊儿,一派悠然自得的气韵。这组根雕整体布局疏密相间,有主有从,谐趣交融。深褐色的树根造型粗犷自然,加上变形造型手法的运用,使似又非似的形体恰当地表现了放牧生活的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工艺造型的韵律美。

  气势美。“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了工艺造型中静与动的相对统一。这种造型把速度和力量用运动的形体凝固下来,去展现生活中的千姿百态。这种被凝固的形态产生一种欲动不能、欲静却动的审美效果,形成一种流动的气韵和力量,这就是气势美。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著名铜器“马踏飞燕”,反映了我国工艺美术造型的高度成就。那四蹄飞扬的“铜马”,肌体骠健、气势昂扬,马尾在急速奔跑中高高扬起,“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形神兼备的气势美,即便是绚丽的唐三彩和精细的宋画像砖也难以企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王兵马俑”,身高体大与真人相当,那矫健的体态、结实的筋肉感、富有弹性的造型曲线,蕴蓄着蓬勃的生命力。那数以千计的“特征”战士站在那里,向我们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引起鉴赏者的惊叹和反思,其造型的艺术魅力达到了惊心动魄的地步。

  严谨美。工艺美术的适用与审美统一的原则,确立了工艺造型结构上严谨的特点。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随葬漆器中,有一套耳杯盒,其工艺造型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工艺造型结构严谨的典范:“一个口径19×16.5厘米,高 12.2厘米的椭圆形耳杯盒,盒内可以套装耳杯七件,盒盖和器身以子母口扣合;由于设计的巧妙,在使用上充分利用了盒体的有效空间,盒内七件耳杯叠放严密稳当,造型图案都很精美。”其工艺造型水平简直是鬼斧神工般丝丝入扣,无懈可击。

  工艺造型除讲求韵律、气势、严谨外,还崇尚大方流畅、和谐稳定等,有待大家在鉴赏中发现和体会。这里附带提及一下我国民间工艺中造型的一些简要法则。如“站七、坐五、盘三、跪四”,“一手遮半睑,二手全不见”,是讲人体比例的;“男做胸、女做腰”,是讲人体姿态、造型要有特征;在人物面部造型上“若要笑,眼角吊,若要恶,眉眼鼻口齐一撮”,揭示了肌肉运动与内心情感外露的联系。这些法则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审美经验,启示我们:美的造型应该是有性格的、合比例的、体现特征的,是一个匀称、生动和谐的整体。

三、如何欣赏工艺美术装饰美

  (一)欣赏工艺美术装饰美,要注意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代表作品,把握工艺美术装饰美的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延续性,作为物质产品的工艺美术品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生产、文化水平。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工艺,图案装饰比较简单,但不失其质朴的本色,装饰纹样的虚实变化、黑白交替、曲直对比,构成了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而到青铜器时代,装饰强调对称,兽面人身的图案怪诞可怖,显示出威严与庄重,形成狞厉美的风格。《水陆攻战纹铜壶》及采桑、舞乐、狩猎等纹样的被发现,揭开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进入装饰的一页。此后“适合图案”的发展,呈对称美的鸟兽花纹及婉约多姿的缠枝花卉,热烈富丽的联珠团花,还有写生花卉和几何花纹都迅速发展起来。装饰技法上,金银错、鎏金等高级技法也相继产生,染织中的“色晕”、烧制中的“窑变”,都使装饰工艺越来越美,越来越新。如敦煌壁画的花边装饰,如行云流水般可达二、三丈长,展现一派勃发的生机,成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佐证。

  工艺美术的装饰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领略它的装饰美时,对于封建时代留下的宣扬封建伦理和鬼神迷信的内容应该摒弃,对封建统治者穷奢极侈造成的繁缛的装饰手法也不宜提倡。但对于以民间神话故事为题材的装饰及用传统浪漫手法创造出来的惩恶扬善的鬼、神形象,是不能与前面说的鬼神迷信相提并论的。此外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中,流行用的吉祥字如福、卐(读“万”)、囍(读百吉)等和吉祥物(鱼、虎等),丰富了我国工艺美术的装饰内容,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应得到必要的扶植,使其健康发展。

  (二)要注意观察具体的装饰效果,从中体味装饰花纹的图案美、装饰工艺的精湛美、装饰题材的意境美。

  《景泰蓝钢花瓶》由著名工艺师张同禄设计,是一种现代题材的作品,瓶上装饰图案的主体是飞溅的钢花,艺术地表现了我国工业生产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作者采用传统技法,整个瓶身都布满了盛开的、象征吉祥的番莲花,花头综合莲花、牡丹花、菊花的优点,而飞溅的钢花却是用细如头发的铜丝在花蕊中装饰出来,充分显示了景泰蓝掐丝工艺的美妙精湛,通过调动审美主体的联想而表现出内在的意蕴,既热烈又含蓄。

  再说“明代家具”,它给我们创造出典雅优美的工艺形象,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装饰花样千文万华,图案浑圆,花卉富丽,山水人物风流清雅,情趣盎然。如《明永乐剔红山水人物纹盒》,“画面雕刻庭园殿阁、堤岸泊船,翠柳双鹂,白云翔鹭,一老者在琴童伴随下,作访友意”,生动地刻画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优美意境,令人心驰神往。

  此外,如云锦、刺绣、挂毯,还有各民族的服饰,都能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装饰风格和风土人情,有待我们去认识去了解。

  总之,我们鉴赏工艺美术品时必须在整体上从材料、色彩、造型、装饰等多方面认识作品的审美价值,领悟它的意蕴;同时还要考虑作品与周围环境在色调、形态、气氛等各方面的配比关系。如果我们具有了相应的鉴赏能力,就一定能从工艺美术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极大享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