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凝个性笔意夺天工——汪家珍的《移居图》

  汪家珍,生卒年不详,字璧人。又名葵,字叔向。安徽歙县人。工山水,与汪之瑞、孙无逸齐名。人物、花鸟、虫鱼尤能传神入妙。
  
  顺治七年(1650),汪家珍曾为方式玉作山水卷。以此推论,汪氏应生活于明末清初。据资料显示,汪家珍为明诸生,入清后不仕,布衣终身,与渐江、汪注等交往甚密,属新安画派画家。这一派画家有遗民强骨气节,崇尚倪云林等远离险恶官场、商场、情场而追求与大自然共适的大自在,体道参禅,悠远绝俗,乃形而上者也。不过,儒家的经世致用、报国有为等理想汪家珍是有过的,且不可谓不强烈。如他题自画岳武穆像云:“成则郭汾阳,不成则岳武穆,谓彼一时厮杀者,先儒之论已非,而谓不班师未必能成功者,后人之口尤毒。我图我公,匪以其容,拜而赞之,惟以劝忠。”由是可知,汪家珍抗外族入侵骨质之刚非随波逐流者可比。他借笔言志的画作是真士人画(士人未必为官,怀德才而能独善其身),即使画李白醉态,也是讽刺官场、坦露率真的心境折射。汪氏流传作品较少,其《破琴图》借戴安道毁琴拒聘之典故以表不与官家为伍之志,钤“不从门入”印(禅家有“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之语,指珍重自有佛性,不向外求),恰与“家珍”名印相呼应,亦可印证其艺术追求。
  
  汪家珍的《移居图》(见左图)为纸本设色,纵74.8厘米,横54.8厘米,有“庚申仲冬汪家珍作”书款及“家珍”、“璧人”两方白文印,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图描绘晋代道士葛洪举家移居罗浮山的典故。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其为三国方士葛玄侄孙,也称“小仙翁”,曾数次为官,被封为伏波将军,南征至广州。其见友人嵇含遭暗杀而隐居罗浮山,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学道习医,并娶鲍靓之女鲍姑为妻;后闻交趾产丹,遂请为句漏令,乃终止于罗浮山,弃官归隐,携家眷跋山涉水绝尘而去,采药炼丹,行医治病,著《抱朴子》等名篇,影响久远。其以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为基础,更强调道法、养生、长寿等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学术性、科学性和文学性。其雄辩、文采和才华足以令古今学人仰视,被誉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等。除《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外,其《西京杂记》亦颇为著名。葛洪儒、道双修,如“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抱朴子·内篇·微旨》)、“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内篇·对俗》),对世人教化比一般方士更具儒家思想。
  
  汪家珍此作致力于表现主仆共赴前程而意志坚定、相互照应的合作精神。观图,鲍姑怀抱稚子坐于手推木制车上;右侧长者骑牛护行,或许是鲍靓指派的熟悉路况的老向导。葛洪骑牛在后侧照看全队,使他们各司其职而有张弛地前行。为使画面生动有趣,画家极尽表现人物动态和神情。其中,一仆人肩扛书册,边走边回头逗引小狗;另有一仆人肩挑鸡笼,目光炯炯;一名十多岁的孩童身背一幼童随队伍缓缓前行,交叉托住幼儿的双手鼓胀泛红,令观者感同身受;鲍姑和葛洪两位主人的神情尤为深沉勇毅———鲍姑高挽发髻以示闺阁之秀,葛洪道服飘然以表向隐心铁,后者携带的藤杖、古琴、宝剑、如意等展现着其不俗的阅历和修养。画面只以一株古藤缠身的老树、一只飞禽和一两处山坡做背景,十分简练。树干、坡石以阔笔水墨挥写,略作皴擦,与细致、繁杂的前景形成强烈对比;人物等以细劲又不失古拙特质的线条勾出;头发、鞋帽、牛身等以浓淡墨色晕染;肤色先染淡赭,再以朱磦提醒加红。画面整体格调古朴、淡雅,布局疏密得当,层次错落有致,且将挺坐的鲍姑作为全图人物的最高点,对这位继承父传的针灸家为民治病的赞美之情溢于纸上。
  
  古人对人物画总结出十八描,用笔无非方圆、提按。汪氏此作总而施之,且松活畅达,韵律感精妙,脱去宋人院体用笔相对拘谨的陋习,饶有书写逸气,大、小写意兼具,人物、器物繁多而无一雷同,堪称古代人物画之佳作。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