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琴家、琴曲、琴文化

  2000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郑重宣布,中国的古琴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琴——博大精深

  古琴,通常简称为“琴”。常用的琴一般为七根弦,因此人们习称为“七弦琴”。琴在古代又有很多别称,如:“玉琴”、“谣琴”、“雅琴”、“枯琴”、“素琴”、“宝琴”、“幽琴”、“舜琴”、“绿绮”、“焦尾”、“丝桐”、“老桐”、“弧桐”等等。每一种别称的琴,在它的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典故,读后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和自豪。

  琴,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一般是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版,合为音箱,髹以色漆。一端有岳山支撑着琴弦,其下有琴轸用以调整弦的音高。琴面有十三个琴徽则是标识弦上音位之用。琴面常用的有七根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一般按五声音阶空弦。演奏时右手拔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散声是以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音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宜于演奏快速的华彩性曲调。按声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并能奏出滑音,颤音或其它装饰音,其音圆润而细腻,富于歌唱性。

  琴,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从它的外型上来观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琴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看了,听了都让人赞叹不已。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在上海与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有过一次合作交流。龚一先生演奏了一曲《潇湘水云》,小泽征尔听后过了片刻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出了两个字,“深啊!”

教育家孔子与琴

  在我国古代很多的著名琴家中,有很多是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们都以善弹琴而著称,不但对琴情有独钟,而且对琴的演奏及琴曲的流传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古琴演奏家。孔子一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尤其对音乐的爱好和追求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据《史记》记载:孔子向师襄学琴,学了十多天,每天都弹同一个曲子。师襄说:“此曲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曲调已经学会,演奏的拔巧尚未学好。”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技巧已经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学会如何领会此曲子的志趣和神韵呢。”又过了些时候,师襄说:“你已领会志趣和神韵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到此曲的作者为谁,并想象到其人风貌呢。”又等了些时候,孔子穆然深思,怡然仰望,终于有所领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此曲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师襄站了起来,连连作揖地说:“对呀!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正是说此曲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呢。”由此可见,孔子学习的态度是何等地认真,他对乐曲的理解是何等地透彻、深刻。

  《论语》上记载说,孔子在周游齐国的时候,听到《韶》的音乐后,很长时间连食肉也不知肉味了。后来人们形容孔子是“三月不知肉味。”想不到好的音乐,感人至深达到了如此程度。

  在孔子看来,音乐对教育、对个人品德修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乐也是达到仁的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感于乐。”诗有助于振奋精神,礼有助于立身处世,乐有助于完美情操。孔子在办学、教学时,其课程有六门:“礼、乐、射、御、书、数,”音乐排在第二位,可见孔子对音乐的重视。

思想家嵇康与琴

  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琴家嵇康,他的名字常常与《广陵散》连在一起。据说,嵇康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去洛西(今属河南)的地方游玩,晚上住宿在华阳亭。吃过晚饭,他在临湖一侧的栏杆边上,一边欣赏皎洁的月色和幽静的景色,一边弹着优美柔和的琴曲。三更时分,嵇康感到有些倦意,正准备收琴休息,忽然发现身后站着一位银须飘逸的老人,从老人脸上全神贯注的神色看,似乎已经来了好一会,并一直在倾听嵇康的琴声。老人看出嵇康的惊异,开口说道:“我刚才在湖边散步,听到琴声,所以没有惊动你。”嵇康听了这话后,隐约地感到老人有精湛的琴艺。便说,“我的琴弹得不好,还请老人家多多指点。”老人毫不客气并直率地说道:“你的指法比较熟练,可惜情感表达不够充分。这支悲壮的琴曲,却让你弹得过于婉转了。”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嵇康的不足之处,嵇康十分佩服,连忙摆好琴,请老人弹一支曲子。老人并不推辞,闭目片刻后,从容不迫地调了调琴弦,弹的是首嵇康从来没有听到过的琴曲。开始的音调刚劲有力,象是在叙述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接着响起一阵浑厚的低音,如炽热的岩浆在火山中翻滚,即将喷发而出,继而又变化为铿锵有力的旋律,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慷慨激昂。嵇康听到这里,只觉得周身热血沸腾,对老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琴曲嘎然结束后,他必恭必敬地站起身来,请教老人的大名,老人避而不答,给嵇康讲了一个聂政为父报仇的故事:战国时期,韩国有个名叫聂政的人,他父亲为韩王铸造宝剑,没有按期完成,被韩王杀害了。聂政发誓为父报仇,用了10年工夫刻苦练琴,学成了精湛的弹琴技艺。后来,他来到离王宫不远的地方弹琴,动听的琴声吸引了过路的人们。韩王知道了,便召他进宫演奏。进宫之前,聂政在琴箱里藏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当韩王全身心地听他演奏的时候,他冷不防从琴内抽出匕首,刺进韩王的胸膛。而后,聂政又用匕首毁坏了自己的面容,使人认不出来,以免连累家人,接着自刎而死。

  老人讲完了故事,告诉嵇康说:“我刚才弹奏的琴曲叫做《广陵散》,表现的就是聂政报仇的故事。”嵇康听完后,激动不已,垦请老人教他弹奏这支曲子。老人并不拒绝,一段一段地教,嵇康一段一段地学。学会后,嵇康一遍接一遍地反复练习。等他练熟后,天已经大亮,老人早已不知了去向。

  这个传说中的具体情节是否真实,已经不太重要了。这首乐曲的内容,却可以从有关史料中得到证实。琴曲《广陵散》主要表现的是聂政的勇敢精神,后来经常得到借题发挥,用来表现人们对于暴君的反抗。嵇康擅长弹奏《广陵散》,别人向他求教,他总是不肯传授。嵇康在40岁的时候,因为得罪了当时魏国的权贵司马昭,被判死刑。临刑前,他要求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那激越昂扬的琴声,深切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悲愤情绪,使刑场周围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弹完后,嵇康仰天长叹:“对生命的结束,我并不惋惜,只后悔当初没有把这支曲子传授给别人,只怕此后《广陵散》要失传了。”值得庆幸的是,在许多琴家的努力发掘下,这支曲子被保存了下来,并且发扬了光大。

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与琴

  东汉时期蔡邕,不仅是一位大文豪,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琴家、音乐律学家。他平生酷爱古琴艺术,并且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中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焚者,邕闻大裂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蔡邕到乡下去,走进一个村子,听见一户正在烧饭的农家灶下发出爆裂之声,蔡邕急忙跑过去,请主人把又当作燃料塞进灶洞的那根桐木从火中抽出来。蔡邕对主人说:“老伯,这是一块上好的梧桐木,是难得的做琴材料,烧了多可惜,能不能卖给我?”边说边从腰间掏钱。老伯听他这么说,当即决定送给蔡邕,并说:“你既然看中了这块梧桐木,就拿去好了。还给什么钱,反正我留着也是烧掉。”蔡邕听了,连声道谢,如获至宝地把木头抱在怀里一口气跑回家。经过蔡邕精心制作,这块木头被雕成一张古琴,因为烧焦的地方用作琴尾,故取名为“焦尾琴”。这张琴确实非同凡响,琴声清亮而激越动听,成为战国古代音乐史上一张名琴而流芳百世。

  蔡邕的琴艺十分高超,功夫深厚,远近闻名,曾被召赴进京都演奏。其音乐作品为著名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思》、《从愁》、《秋思》。蔡邕撰写了的琴学专著有《琴赋》、《琴操》、《琴经》等。

人类意识与宇宙共鸣的冥想曲——《流水》

  1977年8月20日,由美国发射到太空考察的“旅行者”号太空船,带有一张录有27段地球人类音乐的喷金铜唱片。其中代表中华民族的古琴曲《流水》,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推荐的。周文中教授说:“这是一首人类意识与宇宙共鸣的冥想曲,用古琴演奏,这种乐器在耶稣降生之前几千年就有了。”《流水》是自孔子以来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把这首乐曲发出去,你就可以告诉人们许多关于中国的东西了。寻求“知音”不仅是我国古代人民,也是当今人类希望用音乐与地球外的文明进行交流、寻求人类知音的美好心愿。由此可以看出,从《流水》这首乐曲的音乐传播行为方式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宇宙达到了何等和谐的交流。

  《流水》这首古曲据《神奇秘谱》解题说:“《高山》、《流水》两曲原本是一曲,至唐代分为两曲,不分段。宋代分为《高山》四段,《流水》八段。”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列子》及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篆辑的《警世通言》中,都记载了流传百世的伯牙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我们现在经常聆听的版本,是经清代著名琴家张孔山整理、加工、改编的。全曲由九段组成,现代琴家大多根据此谱进行演奏。

  《流水》由起、承、转、合四部分组成。一至三段是起部,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润滴泉,清冷超脱的意境。四至五段是承部,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细流。六至七段是转部,按泛音序列下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尤如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八段和尾声是合部,运用承、转的部分音调,造成呼应的效果,在人们耳际泛起滔滔江海的余响,令人回味无穷。《流水》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富有层次地描绘了滴滴清泉、涓涓细流、滚滚长河、洋洋大海的不同景观,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流传的“俞伯牙遇知音钟子期”的美好故事,对欣赏《流水》是有一定帮助的。由于《流水》是一首标题性乐曲,音乐形象十分鲜明,相信若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听后,都会产生美感和愉悦之情,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就是闭锁的力量。

凌霜傲雪、清雅高洁的——《梅花三弄》

  我国古代名曲《梅花三弄》,是一首托物咏志的乐曲。它以赞美梅花为主题,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梅花凌霜傲雪、清雅高洁、不畏严寒的品格。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梅花曲》,“三弄”,意为曲调重复三次,从而加强了全曲的节奏和韵律,造成环环相扣、互相呼应的艺术效果。据《神奇秘谱》的解题载文:《梅花三弄》各段都附有小标题,引导着人们理解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与内容:1、溪山夜有;2、一弄叫月,声入太霞;3、二弄穿云,声入云中;4、青鸟啼魂;5、三弄横江,隔江长叹;6、玉箫引;7、凌云嘎玉;8、铁笛声;9、风荡梅花;10、欲罢不能。

  乐曲开始,速度徐缓,为一段古琴曲体开始的“散起”部分。它作为全曲的引子,以低音区悠缓、深沉的曲调,向人们展现了幽谷中的梅花傲枝挺立的意境。在音乐的展开中,在三个不同的音区上,循环再现了以泛音演奏的主题。它以清越的泛音,轻巧的节奏,五度音程的跳进,勾画出一幅生动而充满情趣的风荡梅花、临风摇的画面。由于这一主要曲调在三个泛音段上作了三次的重复演奏,故音乐情绪产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此后的音乐中,又出现了高、中音区的频繁跳跃,交替起伏的节奏音调,成了一种比较清越的情绪。乐曲发展到最后,进入“入慢”的部分,它以泛音奏出轻盈徐缓的乐句,造成余音袅袅的效果。泛音是古琴演奏中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段之一,它善于将乐曲引向深远清雅的境界,使人回味无穷。

  有这样评论《梅花三弄》的:“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这表明用古琴表现梅花的清雅高洁,最是恰如其分,且相得益彰。

唐诗与琴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颠峰状态,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

  唐代的诗歌能够如此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唐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社会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非常活跃的状态。唐代的诗歌,可以说包括了社会、生活文化及艺术各个方面,表现有关古琴的唐诗亦为数不少。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夏日南亭怀辛大》,其中的一首。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敝。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这首诗共分两部分,重点为第二部分。“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在清风拂面、芳香扑鼻、滴露悦耳的清幽环境里,诗人萌发出操琴的兴致,然而琴尚未取,怅意已生,此时此地知音实在难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非常渴望友人来到身边,以携手促膝,纵情畅谈,共度良宵的心情。可盼望中的人期期不至,自然派生出许多惆怅。可在进入梦乡后,居然会见了老朋友,真正喜不自胜也。

  唐代诗人李颀对音乐的造诣非常高,是一位擅长写与音乐有关诗歌的诗人。他的代表作《琴歌》,是在感叹琴音的美妙中,抒发着诗人欲弃官归隐的情思。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鸟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绿水》和《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涯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以此始。

  在描绘琴音的效果上,此诗最大的特色在于借助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从而在动静相宜的琴声中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诗人先用室内饮酒作乐的欢快情形和室外乌鸦纷飞、霜催万木的凄凉景状进行鲜明对比,在极不协调的画面构置中,寄寓隐隐的忧情。然后用琴鸣物静、四座无言、天宇星稀,突出了琴声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借助环境以静衬动的手法,比直接描绘琴音高妙多了。特别是结尾句,诗人有意把“奉使”和“云山”进行对比,说明仕途之累和归隐之愿皆因琴声激起,因而琴乐的美好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

  大诗人李白也有一首描绘“琴”的诗《听蜀僧睿弹琴》,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睿的和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墓,秋云暗几重。

  开头两句写的是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家乡的奇丽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着他的艺术想象力。他对故乡一直十分怀恋,对于故乡的琴师也感到格外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两句十个字,把这位琴师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这位僧人弹琴的形象,以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琴声的铿锵有力。五六句写的是诗人听琴的感受,听了蜀僧的琴声,诗人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尾联用自己着迷而不知时间飞逝来暗示琴声的感人力量。弹者的高超技巧和杰出的音乐才能都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丰富的驰骋想像的空间,情味悠长。

  琴,能够完美地把琴者的心胸与情怀,送入天地宇宙之中。

  琴,高雅、美妙的韵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琴,从古至今,远远地超出了音乐的范围,已经是一种文化传承。

  琴,融文学、史学、哲学为一体,记录着古代的文化。

  琴,是中华文化的卓越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

来源:《民族音乐》2007年第5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