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一种精神——记国学网参观

     2010年4月9日下午,应国学网邀请,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副院长卢晓东老师、外事秘书漆丽萍老师,北大-耶鲁联合本科生培养项目的余宁平老师和张晓洁老师与北大-耶鲁项目的同学、元培获得国学网奖学金的同学一起参观了国学网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办事处。

  国学网的创办人尹小林教授曾经是一名军人,转业之后他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发了建立一个国学典籍数据库网站的想法。为此他特意拜访了北大中文系的一些教授,询问他们有没有查阅国学典籍的需求。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他毅然埋头于此,一干就是二十年,终于将国学网办的有声有色。
 
  春日的下午天气乍暖还寒,一行人受到了国学网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老师和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办公室和图书典籍收藏室,并在随后听取了尹小林老师做的关于国学网和国学典籍讲座,最后于尹小林老师和国学网的工作人员就国学网和国学典籍普及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在讲座中,尹小林老师分别以“从国学典籍看传统文化”和“从《书本草》看国学典籍”为题,层层细化、以小见大的给大家讲述了什么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国学,当代国学发展的历程,当代国学典籍整理普及的现状和国学的特点,以及国学典籍与古代文人和当代人的关系。讲述中,尹老师通过举例深入浅出,并给大家展示了很多国学网整理的有趣的、文化价值很高的典籍,还赠给了同学们一些古代绘图和印章的照片,令现场赞叹声和笑声不断。
 
  讲座之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跟尹小林老师及国学网的工作人员互动起来,提出了一些有关国学网的财政运行方式、国学网资料的版权问题、国学网的用户范围等很有价值的问题,尹老师和国学网的工作人员都一一给出了细致的回答,并且就很多问题征询前来参观的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讨论一直在欢乐和热烈的氛围中进行。
 
  老师和同学们都对国学网对于保存和普及国学典籍的文化价值和成就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希望国学网能够继续努力,让国学通过国学网进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甚至传播到世界的更多地方,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的经典文化。
 
  元培学院的副院长卢晓东老师说:“尹小林真是一个传奇的人。也许你很少在媒体上看到像他这种人的身影。但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
 
  确实,在2003年7月,尹小林的国学网与商务印书馆共同推出了“国学经典文库系列光盘”中的第一张光盘——《国学备览》的时候,对于这张包含了1000万字内容的光盘,尹小林竟然没有采取任何加密措施,读者想复制光盘内容是不受限制的。对此,尹小林说,“我们并不是不注意版权保护。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那些暂时买不到光盘的人可以尽早看到光盘的内容,使传统文化更快得到普及。”从一开始,他做这张光盘的目的就是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不是赚钱。正是这个理想,激励着他在这个很小的一个领域,做出了如此贡献。
 
  而对此,余宁平老师说:“这就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普通人。”
 
  在尹小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身后的国学精神沉淀成的经世济民之志。
 
  附师生感言摘录: 

  前日幸由元培学院卢教授引见拜会国学网尹先生及其属下高才。赖先生悉心讲解,获益颇丰,并为其精神所感,不揣浅陋,作七律一则以博一哂。

七律
聊书所怀·访国学网

胡火秦灰厄难逃
忍将携罪起波涛
廿载含辛存文种
累代楹书度旧绡
瑶函秘帛下黎庶
钩举决疑冶兰操
犹慕苕居草窗雅
诗书执礼贤德高

学生蒋恺恭肃
庚寅寒食于燕园
(作者系本期项目的住宿助理)

  I appreciated the warm welcome, the tour, and the very detailed presentation by the whole Guoxue team.  It was an interesting reminder of all the ways in which ancient people who we think are very distant from us led similar lives with many of the same daily concerns and enjoyments.

  中译文:我十分感谢整个国学团队对我们的热情欢迎,带我们参观,并为我们做详细的讲解。(尹老师的讲座)以生动的例子提示我们,我们心目中遥远的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每天过着有苦有乐,有滋有味的日子。

  非常感謝您,國學網是個絕妙的主意,您啟發了我對國學的興趣!

  我非常感谢国学网欢迎我们耶鲁学生参观办公室,而且有机会听特别有意思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虽然我不能完全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色,不过国学网对保护文化的重要贡献影响了我努力学国学。我将来肯定会用国学网的网站来更深远广泛地开始探索传统文化。谢谢!

  国学现在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我想国学网在其中的作用不小。更令我钦佩的是尹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的精神和经世济民的志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