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悖”字了得——《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曲词赏析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人教版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笔者认为,以上这段曲词赏析并没有真正扣住这段曲词的“妙处”,也没能真正写出“染”字用的妙在何处?如照作者以上说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改为“晓来谁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似乎更合适一些。

  首先,从修辞学角度考虑,“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问后答,用的是设问的修辞。设问的目的在于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是谁将清晨的霜叶染的像喝醉酒的脸一样的红呢?是即将离别的人流下的眼泪。作者这儿突出的是“眼泪”之于“霜林”的作用,显示的是无色透明之泪水→“红泪”→泪染“霜林醉”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离人的悲情变化,离人的悲情是随着离别的时间渐近而渐加深加剧的。同时,也可以看出离人为离别而痛哭的时间之长。而如果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理解为“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的话,仅是整体上笼统地显现出莺莺的悲情之重、之深,而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染”所涵含的离人悲情的动态发展变化,因为,众所周知即便是离别,知道不得不分离——分离前夜——送别途中——最终挥手分别,这一过程中人的情感是发展变化的,而不会是一条水平线,或是同一高度而不变化的。

  其次,从字义的区别角度考虑,“染”共有三个义项:1、染色。如《墨子·所染》“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2、沾上。一般指不良的嗜好、疾病等。如:习染、传染。3、姓。(《辞海》P145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

  “感”共有五个义项:1、感觉。2、感触;感慨。3、感动。4、感染;感受。《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5、感谢;感激。(《辞海》P180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

  “染”与“感”能够互用,只有一种情况,即当感染或习染讲时。比如:《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一句可以替换为“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染了些风寒。”再如:“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可以替换成“文变感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以上两个例句替换前后,意思完全一样,没有发生改变。

  除此外,“染”当染色或相关的意思讲时,“染”不能替换成“感”。当然也就不能理解为感动或被感动。如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李商隐《离思》

  长江春水绿堪,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张籍《春别曲》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蘋。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

——杜甫《湘夫人祠(即黄陵庙)》

  旧居无旧邻,似见故乡春。复对别离酒,欲成衰老人。
  客衣频染泪,军旅亦多尘。握手重相勉,平生心所因。

——卢纶《咸阳送房济侍御归太原幕(昔尝与济同游此邑)》

  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
  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
  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
  二百年来好纪网,辰裂星纷委平地。
  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
  书生痛哭倚蒿篱,有钱难买青山翠。

——袁宏道《闻省城急报》

  十月橘洲长鼓枻。潇湘一片尘缨洗。斩得钓竿斑染泪。中夜里。时闻鼓瑟湘妃至。
  白发垂纶孙又子。得钱沽酒长长醉。小艇短篷真活计。家云水。更无王役并田税。

——洪适《渔家傲引》

  【挂真儿】〔旦上〕四顾青山静悄悄,思量起暗里魂销。黄土伤心,丹枫染泪,谩把孤坟独造。〔菩萨蛮〕白杨箫瑟悲风起,天寒日淡空山里。虎啸与猿啼,愁人添惨凄。穷泉深杳杳,长夜何由晓。洒泪泣双亲,双亲闻不闻?奴家自从丧了公婆,家中十分狼狈。昨已多承张太公,将公婆灵柩,搬得到山,免不得造一所坟茔,把公婆安葬了。争奈无钱请人,难以再去求他,只得自家搬泥运土。〔裙包土介〕

——高明《琵琶记·第二十七·感格坟成》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中“染”字与以上例句中的“染”字,在用法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都当染色或由此引出来的引申义讲。

  因此,笔者认为,人教版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上关于《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曲词赏析并没有真正扣住这段曲词的“妙处”,也没能真正写出“染”字用的妙在何处?

  笔者认为,要真正赏析出这段曲词的妙处,应扣住写法上的一个“悖”字来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悖一:色调090828_038情感

  曲词中与颜色有关的字眼有“碧”“黄”以及事实上的红①。这些字眼对应的色调,是一种亮色调,尤其是红色,更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但女主角崔莺莺的情感却是“冷色调”的,因其与事实上新婚燕尔的夫婿张生分离在即,这种分离是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离的!莺莺内心的的悲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悲苦的心境下,莺莺是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的,即使是强作欢颜,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形成了与事理相悖的第一处:色调的明亮090828_038情感的阴冷。

  悖二:“霜林醉”090828_038“离人泪”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句曲词用了设问的修辞,前问后答。是谁将清晨的霜叶染的像喝醉酒的脸一样的红呢?是即将离别的人流下的眼泪。可问题是,眼泪是无色透明的,要说“染”,也只能将其“染”白“染”淡,或“染”成斑斑点点的,从哪个角度说,都不可能将霜叶“染”成单一的红色。这就形成了与事理相悖的第二处:“霜林醉”090828_038“离人泪”。

  但笔者认为,这正是王实甫异于常人之处,也是他这段曲词真正“妙”处所在。套用静安先生评点宋祁、张先词的话语来说,就是:写法上,一个“悖”字地运用,境界全出矣!

  首先,“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范词“起手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唐宋词鉴赏辞典》p30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前人诗句中提到“碧”时,也有包含喜悦之情的。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晏殊《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曲词中的“霜林醉”单从色彩角度考虑更给人一种明亮、热情奔放之感。唐人杜牧曾在《山行》一诗中热情地赞美“经霜的枫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但“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加入,则在较明亮的基调上涂染上了较阴郁的一笔,整个画面为之一暗。古人诗词中的“西风”这一意象多含有悲凄的色彩。如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李易安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笔者认为,整个曲词构成的这幅秋景图,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秋悲图,当然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秋喜图,所以这些景色也就不能单纯地归为“哀景”或“乐景”。笔者认为,充其量,曲词中的景色只能是中性偏哀的景色。也就是说,作为“文采派”的王实甫,这段曲词并不是用的古典诗词中“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的写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诗经·小雅·采薇》)笔者认为,作者这儿运用的是用亮色调的色彩来反衬女主角的悲情的写法。这儿,调亮而情暗,更契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深秋清晨,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诸种悲情涌上心头:不忍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悲情、前途未卜的悲情、无奈之情……

  其次,“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笔者认为,作者这儿不仅用了设问的修辞,还用到了夸张的修辞。离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诸种悲情浓厚深重,沉沉地压在了离人的心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到自己被贬后的悲凄心境时用了一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笔者认为,白诗中的这一句和王实甫这儿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中杜鹃鸟啼叫时,嘴角会流出血来,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②那么,人悲痛欲绝时,为什么不可以眼中流泪,进而泪干成血呢?亦或是悲啼成血呢?

  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最早的来源是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不过给它影响最大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阮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长亭送别》中的一段:

  [黄钟宫][出队子]最苦是离别,彼此心头难弃舍。莺莺哭得似痴呆,脸上啼痕都是血。有千种恩情何处说?夫人道:“天晚教郎疾去!”怎奈红娘心似铁,把莺莺扶上七香车。君瑞攀鞍空自攧,道得个“冤家宁耐些”。

  我们可以想像出,“董西厢”里的“脸上啼痕都是血”一句给王实甫以极大的创作灵感与启示。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才会语带夸张地说经霜的枫叶是离人的眼泪染红的。

  当然,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崔大小姐,此时此刻,双眼流血。作者这样写,目的在于更加形象地突出莺莺此时此刻悲情之重,悲情之深,悲情之浓。

  另一方面,能引起读者联想,是什么原因逼迫地这对爱人不忍别又不能不别呢?是莺莺之母的“招婿信条”,以门第出身为招婿的基本准则。

  [末见夫人科][夫人云]好秀才呵,岂不闻“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我待送你去官司里去来,恐辱没俺家谱。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红云]张生早则喜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这里除写出了离人的悲情之外,还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干涉青年男女自由婚恋的封建家长和建立在门第出身基础上的封建婚恋观。这也就更加突出了王实甫在《西厢记》戏末代世人喊出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可贵。

  所以,笔者认为,扣住曲词写法上暗含的“悖”,或许更易了解莺莺悲情的动态发展,更易形象地感知莺莺悲情之重,悲情之深,悲情之剧,也更能触发读者的思考,思考“景语”内包含着的更深一层的“情语”。这种写法,确实是一个“悖”字尽显风流!

注释:

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书P130注释⑥[谁染霜林醉]形容经霜的叶子像喝醉了酒一样红。

②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书P26注释。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荫营中学语文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