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二):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的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青铜制品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逐渐为铁器、瓷器和漆器所取代。中国铜器的出现虽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属于中国绘画一个独特的类型。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现逐一介绍如下。

  1、饕餮纹:饕餮传说中是龙的第五子,羊身,眼睛长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祭品。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夔是龙的一种,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夔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3、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中龙的出现与水有关,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形象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卷龙纹,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古代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蛟龙纹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4、蛇纹: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5、鸟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6、凤鸟纹:商周两代青铜器共有的纹饰,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称为凤鸟纹的一类,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要的装饰面。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

  7、波纹(环带纹):是一种宽大而流畅的曲线纹饰,形象活泼而流畅。西周颂壶腹部装饰的蛟龙纹与波纹配合使用。以浮雕手法制作的蛟龙纹饰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壶体正侧、宽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变化。

  商代铸有上述装饰纹的著名青铜器有:

  司母戊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人面纹铜鼎: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腹部浮雕有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

  豕形铜尊: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整体造型为一只孔武有力的野公猪。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猪身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牛形铜觥:1977年在湖南衡阳包家台子出土。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

  立象兽面纹铜铙:1959年,在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形制与稍后的钟相似,钟有钟架,属于悬挂敲击的乐器。该铙高71厘米,铣(xiǎn)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上面饰有兽面纹。

  西周时期铸有上述装饰纹的著名青铜器有:《大盂鼎》,陕西淳化史家塬《五耳大鼎》,《大克鼎》,《毛公鼎》,《利簋》,《大丰簋》,《胡簋》,《虢季子白盘》,《三年兴壶》等。

  春秋时期铸有上述装饰纹的著名青铜器有:《王子午鼎》、《栾书缶》、《吴王夫差剑》、《曾仲游父方壶》、《立鹤方壶》等。

  战国时期铸有上述装饰纹的著名青铜器有: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尊盘》、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鉴缶》、山西浑源李峪村《鸟兽龙纹壶》、洛阳金村《错金银镶嵌琉璃壶(已流到海外)》、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错金银龙凤方案》、河北平山《十五连盏灯》、湖北江陵《山字纹铜镜》等。

  参考资料:《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葛路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7;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美出版社,2000年;李永林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谢赫《古画品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王微《叙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陈友冰摘编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