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门人后学研究”工作坊在清华大学举办

  10月24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朱子门人后学研究”工作坊在清华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许家星在致辞中回忆了朱子门人后学研究这一项目的缘起。自2013年中华朱子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在南昌大学提出要推动朱子门人后学的研究,以及2014年南昌大学成功将此项目申请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来,有关朱子门人后学研究在这几年中取得了全面进展。本次工作坊既是对过往成果的总结与分享,也是对未来研究新进展的探讨与展望。许家星报告了自己十年来持续对朱子门人饶双峰的研究成果。他从文献辑佚、思想研究、后世影响等层面全面分享了他的研究缘起以及心路历程,并介绍了关于饶双峰文献的记载、现状及目前辑佚概况,饶双峰在朱子门人后学中的地位、饶双峰思想的特色以及后世对饶双峰的接受与批评,展示出目前学界关于饶双峰研究的最新进展。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黄振萍以明清之际的塾师群体为切入点,从对这一“沉默的大多数”的研究,展现了明清之际由王学到朱子学的思想转型的一个侧面。黄振萍认为朱子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教化与践履,塾师这个群体正是朱子学对社会影响的例证。明代儒学重视基层教化,由此可以得见明代养士之成效。明清鼎革之际,作为底层士子的塾师,他们沉痛反思,从事教化,试图通过对内圣外王的强调和贯彻,复兴国家与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田智忠从心性论、理欲关系等角度对王船山针对辅广的回应进行了探讨,并从文献搜集与海外关切两个方面反思了进一步完善研究的可能进路。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陈石军以在师承效力衰退时判断朱子后学的标准为问题意识,从吴澄对于《尚书》的研究切入,深入到经学著作之中分析吴澄的思想与朱子学之间的关系。他强调要对地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后人建立的宋学师承系统保持警惕,直接从原典中开展研究。 

  上午下半场会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程旺主持。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田炳郁结合程复心的《四书章图》以及胡炳文的“性发为情,心发为意”,以大量图示与朝鲜研究为案例,阐释了他对于心、性、情的相关理解。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邓庆平从三个方面强调了儒学门人研究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对于儒学中的门人进行研究,既能体现儒学的社会性与延续性,又能在彰显历史性贯通的同时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俊分析了元儒吴澄对《春秋》的诠释,她认为从其学术源流和学术特色可以看出吴澄对于朱子的尊崇,这具体表现于吴澄对《春秋》是否自含褒贬的判断、吴澄对伦理纲常的强调等方面。

  下午会议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郑淑红主持。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成群从南宋时期徽州地域特征谈起,分析了元代新安理学发展的背景,区分了元代前期与元代后期新安理学家之间的异同,阐释元代新安理学家对于元代与理学的重要贡献。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加才结合自身的学习历程反思了当代的中国哲学学派研究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目前缺少对中哲总览式的研究,应以多学科视野还原历史的丰富性,并加强学派的文献集成研究,提升中国哲学学派研究的深刻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汤元宋以对“北溪之怒”的两种评价为切入点,结合朱熹后学与陆九渊后学的相关资料,全面且深刻地分析了朱陆之间的差别,着重区分了《陆九渊全集》中的年谱与单行本年谱之间的不同,从材料的拓展与分析的精微两方面深化了对朱陆之争的研究。

  清华大学哲学系孟少杰认为陈淳对于陆学的批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从本体论层面到工夫论上对陆学的批评,体现了鲜明的个人色彩,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朱陆异同之论。

  最后,“朱子门人后学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南昌大学杰出教授、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柱才对本次工作坊作总结发言。杨柱才强调,相比于兴盛的阳明后学研究,通过这个项目的集体攻关,历史资源更为丰富的朱子门人后学研究的薄弱现象已经得到明显改观,朱子门人后学研究日益被重视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但是,学术的推进没有终结,需要学者们共同努力,做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成果。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