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强解以为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古训。

  高诱注《淮南子》,遇有不解处,注曰“诱不敏也”;朱熹注《诗经》,不知处注云“未详”或“未闻”。古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今人可引以为圭臬。近日从网上见有人解释成语“空穴来风”,认为今天所喻“无端之风来于空穴”,大失原意。并举古语“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宋玉《风赋》)以释之,以为此句应为“空穴招来风吹”。此种解释殆与古意相近。

  但是,释者不知“枳句”之古意,把“枳句来巢”强解为“枳树弯曲招来鸟筑巢”。其实,“枳句”与“空穴”皆为联绵词,二字一义,不可拆解,如“徘徊,犹豫,踊跃”之类。“枳句”与“空穴”二词相对成文,称为“对文”,语意应相成,词性应相近。“枳句”古人也作“枳枸”“枝拘”,即树枝弯曲之意。“空穴”即“孔穴”。

  要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释为“树枝弯曲之处引鸟筑巢,多孔多洞之处招致风吹”,大体应与原意相近。

  又,今蒙阴有土语,称弯弯曲曲的树枝为“枝句(gou)”,或者古人所用“枳句”之词来自俗语词,亦未可知。

  另,今人常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字依今义释为“僵硬”,殊为不通。死了还不僵硬,讲不通。其实,古意“僵”乃“倒,仆”的意思。死而不僵即是死而不倒。为什么不倒?因为它有太多的足撑着,如何能倒?又有古文中“…从后斩之,头坠地而身不僵。”即是身不倒之意也。

  凡强解以为解,殆非正解也。今人多有以为博学者,不通古意,以强解为能,以半解为通,想当然而已。足可为戒。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