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封建

一、封建时期的划分

  封建,自“五四运动”以来,就被当成反动落后的象征,成为革命的对象。但现在人们又对封建一词产生了许多疑问。首要问题就是封建的定义,而划分封建社会时期是确定封建性质的先决条件。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历史把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定位为传统的封建社会,现在已有认识上的一些分歧,各种说法不一,并认为秦以后的社会形态应另立名。但其源头多是因柳宗元的《封建论》引起的。“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其汤、武时期的封国包括同姓和异姓赐封,同姓多以国为名,异姓诸侯常以邦为称,可以统称为邦国。柳宗元把秦以前的邦国制说成非公制,而之后为公天下,有避嫌之意,其目的于在防止国家分裂,拥护郡县制。秦以后虽实行中央集权制,也有很多封国现实,如项羽分封六国的贵族;西晋司马氏封宗室诸侯王;汉代刘氏家族和唐朝李氏子孙在自己的封地上都有军队,并且都挫败了异姓的篡权阴谋;元代领土过大,家族不封自据;朱元璋封子为诸侯王,封地带兵权集于一体;清朝到康熙年间还在与潘王斗争。就是柳宗元当时也正面临封国的论争。虽然封建割据常被削除,但中央集团也常被潘邦割据势力覆没,封国与集权的矛盾纠缠在一起,封国与郡并行,所谓的“封建”前后没有性质不同,只有形式差异。

  “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秦以后集权在中央,但邦国内部其派遣官吏,同样忠于邦国,可为公乎?

  以封邦国形式否定秦以后的封建性根据是不足的。《封建论》深刻分析了自远古至当时的历史进程,所表述的政治和历史见解超过了同时代其他人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但是,对邦国制和郡县制作历史上全面评价,对封建如何定义,就不能强求一千多年前的作者。

  封建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封建的社会划分,靠分析物质和人的关系,要以生产关系和生产能力的发展来确定。原始古代部落时期,物质非常缺乏,分封一开始以土地和战俘为内容,受封者对奴隶实行集群管制,夏商的氏族封建制就是这样。古代帝王也没有什么财富充实自己,于是就只好把奴隶和土地分赐亲属或功臣,使之在一定附属地域建立邦国。自黄帝时,此封建形式已有,至周制度已成正式规模,形成了新的封建领主制度。欧洲中世纪也曾实行类似的制度,租赁式的封臣与领主组成联盟帝国。

  后来邦国体制在统管奴隶的生产中,物质有了相对的积余,必要的社会分工,使内部组成相适的等级行政管理体系,出于生育需要,承担义务而使用土地的农民家庭增多,逐渐形成地主与农民组成的特定生产关系,自周以后,开始转变向封建农奴社会,这就区别于之前的封建奴隶社会。秦始皇之前农民已有了向地主和国家缴纳赋税的制度,封建社会制度以阶级关系为基础,主要是约束并控制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统治手法,战国时代有的封国出现了封建地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地主对辖内土地拥有绝对支配权,可以任意买卖。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方式实现,到汉朝正是成就了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并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只有当商业和大工业发展起来,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这种集权专制的方式才不便于实行,所以必然要出现新社会革命。

  在相对落后的时代,封建者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持长久的军政所需,也没有能力管理广大的国事,只好将国土瓜分给被封者管理。在邦国内基于物质条件,也并存着官吏特权的分封,只享受特权的贵族也没有土地。待社会发展起来的年代,帝王有了可封赐的财富,有了调动人员物资的能力,实行郡县制管理,并分封特有的管理专权代替土地,这样就更有利于维持王权,不用分封国土,国事就少了分忧,封国和封权本质上是一回事。

  所以封建形式是以对人和物的一定条件关系为基本标准的。秦朝的建立是以战国竞争时期为背景的,争取人才和评功论赏就成了势在必行的趋势,封建性有所减少,集权性增大,中国的秦朝建立,实行了集权专制,分国虽没有了,但权力的分封突出了,权力集中在皇帝周边,连王子也受到极大的约束,以至搞出宦官想篡权的谋杀。汉朝将以往的国家封建形式和秦朝的专职形式合为一体,创造出空前的封建专制社会,使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朝。

  在习惯性的历史划分中,奴隶社会实际上包括野蛮奴隶时期、分封奴隶时期、封国奴农时期。联邦体系分配奴隶形式也是单部落掠夺奴隶的发展阶段。以后所谓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社会,在中国以秦朝为转折点,并影响到其它周边国家。在这个转折时期,多种社会形式并存,对奴隶的统治仍然实行,像长期无休止的修长城,建阿房宫,后来的镇压陈胜吴广,都是把国民当作奴隶驱使。

  确定社会性质也要和国际社会力求一致。西欧国家封建年代以邦国形式居多,且时间长,集权现象少一些,亚洲国家集权现象要多一些,地区因素有很大影响,但封建社会的意义划分却大体一致的。我们不好以自创的名词以影响其它国家历史。

  按照历史相对稳定一致的原则,求大同存小异,有差异可再区分不同阶段,这也是划分封建时期的要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同样,集权的封建专制也是封建的高级形式,单独出一个中国的中央集权制社会或叫君主专权制社会没有必要,因为封建也是一个历史的广泛社会问题,如果我们在清理封建专制残余的问题上再另立名称,有些事情不好讲,所以已经行得通的就是好的。

  封建一词,在柳宗元以前只是分封邦国的意思,但在研究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就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所以确定封建社会时期,只凭上述分析还是不足,在后面对封建的论述中,将得到更多的证实。

二、社会的封建

  封建制度形成以前,封建的社会.意识已经存在。封建是为解决社会的无序而产生的一种手段。古人以群居为生,物质缺乏,社会分工不明。“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古人明其事由,柳宗元也客观地表现了这一点。人群建立了秩序,生产中依赖不同关系得以发展,有了“君长”对责、权、利的分派,集体性的封建意识已形成。人是有社会功利性的,责和权的承担,必须与利相平衡,这就有了分工和分利的形式。阶级形成以后,统治集团根据整体的需要,进行等级秩序的管理,为适应生产大分工,生产关系进行统一组合和明细分工,以等级形式进行社会私有再分配,这样促进了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又使社会形式发生了改进。地主和农民的生产关系组成后,私有形式发生了变化,有偿的劳动刺激了劳动的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国家形成。可见封建之初的进步性。

  封建国家在形成之初,多是靠联邦合作共同取得政权,所以少不了封侯赐王,这是分封式封建社会。周朝初,王室为稳定新征服区,实行了大规模分封,从此形成了社会的分封习俗。当初在分封土地和奴隶的时候,国体还具有奴隶社会的特性,但随着整体管理和社会分工的需要,国体内部实行了等级分配形式,这种分封在社会发展中,随着不断的变化也出现了形式的不同,封建意识增强,系统的等级秩序建立,新生的地主参与了土地的分封,农民有了承租形式的权利,以家庭单位为社会细胞的形式促成了新的阶级关系,封建制度逐渐形成。起初由于财产的贫乏,货币没有形成正规流通,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出产了贵重的物品,人们可以用此交换土地,如区区一块和氏璧玉,竟价值连城,可胜过一个诸侯的封地。自秦以后,集权趋势增大,社会财富集中,分封从土地逐渐向财物,进而向权利转换。权力除了用作国家行政工具外,也可被作为恩惠的封赐,有了对人和区域的特权,一样可以取到好处。这同商品由互相对换转向由金钱作中介相似,有了更方便和间接性,有了权力的分封,系统的权利关系有了平衡。但历史评论忽视了特权分封的存在。

  封建特权与国家待遇不同。国家工作服务者享受了优惠的政策,在法律法规允许下,使其权利左右机遇,优先享受,以保障安家乐业。而特权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超越法律法规的约束,使上下共同分享特殊的利益。政策是人制定的,变更法规也是他们的事,这样就调动了权力私有化下相扶相助的积极性。有了特权就会侵权,多数人的利益就有所被损。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特权的分配往往难以控制,就会出现集团内部的混乱,政治危机也相继涌起。

  封建王朝集团成立,实行家天下的传统。并使这种传统形成习俗,封建主是政治集团的代表,又是国体的代表,家族依次分封,官吏按等级享受俸禄,同时又掌握可私用的权限。封建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臣民只有服从的义务。但统治家族也要保持互相监督的作用,家族式的共管制约着封建主,有的国体设立了朝廷谏官,这样就保持了政治相对和谐的统治。封建社会生产开始多样化发展,社会有了财富积聚,分工管理要求日益严谨,等级方式适应了逐层管理的平衡,一切都好像在系统的秩序中进行。

  封建制度的实行,必须依靠相应的社会意识。早先社会文化落后,人们多是口头相约,循规蹈俗,没有统一的社会标准。在战乱的春秋年代,孔子出现了。“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把人们领向了等级秩序的规范。“君君”是君子在享有圣名和权利的同时,又要承担君子的责任和做出表率。封建士大夫及官吏从属要忠于君王,受其恩惠就要为其管理国家,将君王的封赐一级一级地分排下去,共享太平。但这只是封建理想,受封的功臣会无休止的掠取,无功的亲臣会邀功取赏,“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封建等级必然不平等,最后到了农民手里,剩下了纳税服役的责任和仅仅享受剩余劳动的恩惠,“硕鼠硕鼠 莫食我黍,”无止境的贪梦,无情的剥削和必然的束缚引发了阶级的矛盾。

  在道德标准上,人们要守各自的礼仪,并以封建秩序的标准制定行为规范。孔子特别强调以礼治国,君子士大夫有约定的规矩,社会的各阶层关系都要在相应秩序的封建礼节中共存。这些封建观念在战国时期前就已经形成,并没有在中央集权形成后被放弃,并且还得到了修改和发展。封建道德规范对特定的社会良好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像中国的儒家经典,有其光辉的一面,但其中的义是以忠为前提的,孝是以顺为本分的。统治者更是不会自愿循规蹈矩的,他们有了特权必然要越轨,只是扬其脸对子民们训导。社会有了问题,都是奸臣们干的坏事,皇帝自然是好的,只待晴天大老爷来公正。在社会不同阶层,虚伪的风尚也开始盛行,像俗语讲的: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封建观念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也影响了几千年的社会文明。

  随着社会的封建的盛行,封建风俗也渐入人心。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组织中,封建的观念支配了人们的行为。国家隶属天子,君行天道,连有三宫六院也是理所应当,封建意识成了持久的生活灵魂。社会封建等级在不同社团充斥,家事民风也是如此,以权利和封赏招摇过市。人们会拉帮结派,请客送礼,搞出关系网络,就像红楼梦里的护官府,实现着特权的掠取和投机的巧夺。文化艺术被染上封建的色彩不算,连建筑风格也别树一帜。但地理位置也会导致民俗的不同,像西方的城堡是面临开阔,东方的庭院常封闭在等级规划中。

  封建与竞争——维持特定社会发展的共振器。封建就是为了保持社会统治相对稳定,维护等级秩序,这种社会分工与按劳分配是不同的。封建突出的问题是要保持掌权者与受封者特权利益的相互共持,而不重社会进步作用的利害,有饭吃就比吃糠的强,管外人是什么富裕强盛。如此,有能者必然会屈就无能的管理,先进的改革又受到陈旧势力的约束。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关系使封建者难以维持固定的垄断,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原有管理系统必然要被打破,新的社会问题必然需要新的人才,连统治集团内部也在相互斗争中不断更换。等级是暂时的,竞争是持续的。不过在封闭的社会里不会有重大质的突破。

  小结:封建就是在相对落后的社会中进行有等级秩序的社会特权管理形式。由此,实行阶级私利关系的再分配,形成特有的思想,形成特定时期以土地为中心内容的生产关系,实行家族式的政体、国体同一制,社会在封建意识的束缚中有了较系统稳定的阶级关系。封建就要限制竞争,从而形成封建保守,在等级秩序的特权使用中,社会关系从土地一直联系到职位,从名利联系到名声。

三、专制的封建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大一统江山,及后来的皇朝,帝王都领会到集权的益处,当百官俯首起拜,山呼万岁,会不由得飘飘然起来。可知否,在下有多少窥视的目光,是恐惧,是嫉妒,还是渴望。

  大禹治水年代及以前,工作劳累,物质贫乏,人们是不愿当官的,并常为此躲了起来。到了启接任,生活有了好转,人们也看到了权力的好处,专权意识产生,这也体现了需要社会组织领导者的必要性。

  孔子的治国思想是适应周王朝时期的,后来的邦国势力可与中央对衡,君子无德要受到指责。宋襄公糊涂战败,仍狡辩,被斥为“不知战”,国人皆责。战国时期争人才,君王礼贤下士,出现百家争鸣的局势。

  秦建国后,鉴于分邦国造成争乱的教训,军权首先集于中央。政权为适应集权的需要,邦国内的体制顺理成章地转换成郡县制,帝王指令一顺到底,集权取得巨大的成功。在集权与中央之后,国家统一了政治、文化,集中力量进行了交通、国防多方面建设,为大统一的帝国建立了基础。这使以后的封建统治者都学会了集权的手段。刘邦战胜了分侯的楚霸王,连贵族遗老也叹到:“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封建集权造就了统一强大的国土。到汉高祖即位,正式形成封建专制社会。

  集权与专制是一对难舍的情侣。国家实现了中央集权,就要限制政治军事等一系列的竞争可能性,实行君主专制。基于物质的相对富有和集中使用,集权者分封适当的特权给拥戴者,中央集权于王者一人之身,国土归属王室,财富尽为所有,臣民尽为奴才。可是周围人如何分配呢?这是就出现了以权力为中心的分配方式。王室仍是参与政权和财富分配的主角,但军权由元帅将军暂领,并可由王者收回。建立功名制,各阶层官职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可享有特定的权力。这只是专制者的设想,其实这往往制不住被动分封和封建割据的趋势,自汉代以后,帝王惧怕他姓夺取政权,仍有不同程度的家族分封,不得已的情况时有发生,特权分封了,越权的事情也常发生。

  专制控制等级秩序,实际上是以人的权力关系为重,等级为次,军政大权自然是中心,难怪刘邦在晚期只好对着戚夫人叹息,武则天能扶摇直上皇帝的宝座,民只以安为本,谁掌天下也是那么回事。封建之初是以功论赏,关系以忠为上。随着权利的巩固,封建各集团关系就会极力保持专权所有,用人以私为本,奴才就会出现。但奴才是好恭维的人才,在有利的时机也会篡取专权,就像赵高那样。所以,建朝者吃的是功本,继政者是依靠圣荫,再往后怎么办呢?

  封建专制是残酷的,包括其王室成员在内,也卷进在互相残杀的争斗之中。因为权利的绝对性,所以遗诏的形式决定命运,阴谋已不择手段。历史上的篡权闹剧层出不穷,专制不得力,却反受他专制所害,至亲情间,非其本意,实为势迫,集权专制已成社会趋势。

  封建集团是拥护专制的。就王室成员和帅相而言,虽然屈与一人之下,但可凌万人之上,他们的权利也是绝对的;官吏服从于统治集团,但他们对百姓的权利也是绝对的,形成一人说了算,特权的分封有了系统性,自觉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决定权力分配的不可上逆性构成了封建专制的特点。虽不分封土地,但相对有余的财富可以通过特权取得,并常常超出其特定权力的范围,使早期贫乏的领土分配关系发生了形式的变化。军队在外可自备银赏,官吏可贪污受贿,官商一体,地主欺霸一方。专制导致腐败,在《儒林外史》中被批露得淋漓尽致。

  封建实现了专制,权威者就可以摆脱社会责任,非亲者便是罪过的替身。有过而无责,便有了官僚作风。当大潮来临,为保安就要先抛弃一部分,专制下的官吏们也是处在相互倾轧的煎熬中,蒋介石就很会应用这一着。看那高仓已经跳下去了,横二也跳下去了,杜丘——笑话。封建专制导致了社会治理的戏作性,认真便会有错,随流便会有功,到头只是为民的受难。

  封建本来是建立有序的社会,但集权者可使用专权为所欲为,使社会趋于无序。连皇族内部的监督作用也被夺去,集团内部互相争斗,紧保自身的利益,忧恐自危,群臣只有了阿谀奉承。当统治者还有明智时,社会管理有所发展;当统治者昏庸时,集团就产生混乱,社会风气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连统治者也没脸再进行说教,专制集团便趋于崩溃。

  与封建集权专制相适应,社会形态和文化也趋于专制。孔子的“君君”被去掉了后一个字,成了君为臣纲,免去了对君王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以礼制国的梦想从来就没有实现过,不过孔子的后人顺从了变质的儒家风范,使孔林繁盛至今,是可赞乎?是可叹乎?《治势》变客观之势改为王者之势,“此其人皆能以一身为天下之势。” “天下之人,所以奔走后先,维附联络而不敢自弃者,诚以势之所在也。”王者的权威被捧为至高无上,附上神圣的光圈,封建迷信形成。与赚取钱财的江湖迷信、宗教信仰和神话艺术传说不同,封建迷信以编造真龙天子的神话传奇和宿命轮回为主题,宣扬忠孝贞洁,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使之形成一种社会习俗,将人们的思想束缚。社会形态进入专制的天地,文化也遭受专制的摧残。焚书坑儒,大兴文字狱,社会形成一家之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无奈的悲剧也进入封建专制的家庭。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并流通贯穿全国,经济会进入世界交流中。封建集团不仅要统治社会,也要享受不断生产增长出来的财物。他们对商品生产有了兴趣,这样就保证了商品生产的进行。但是,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专制不允许竞争性的经济交流。封建集团要实行对商品经营的权力控制,又要不影响生产,他们就对经济实体进行垄断制约,参与经济所有权的渗透。在关系分配上,已淡化了对土地固有的依赖性,金钱意识比其它时期更加强烈,政体的制约性使私有权力处处得力,各级官吏都学会了这一点,官方提供行商的专权,官商一家,相互利用,以从中分利,贪污腐败依此兴起,为保证私利的膨胀,黑社会也在相互勾结中兴起,共同实行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国家进入到垄断封建社会时期。

  专制和民主——一对不解的冤家。民主的基础就是要人人平等,,就是要在法律及民俗等规范下,人们享受公平待遇。但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先不说统治者的意愿,民众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就有了利益的差异,社会要有主持者,物质和思想的相对贫乏又难以约束管理者,待权力集中,就有了阶级集团的分化。封建专制建立在社会封建基础之上,形成一种等级权力垄断的形式。专制否定了议论和选举的权力,不要社会监督,没有言论自由,人们相遇常示以目,社会竞争力被压缩的最低限度。由于利益关系,专制给人很大的刺激性,使专制者难舍已有的特权,并在缺少监督的条件下难控情欲,在连锁的专制体系里行为肆意,政治随着君王所好而行,以至像和绅那样财富可以敌国。尾大不掉,指壮过臂,就达到无以挽回的局面,最终必然导致社会动乱的后果。专制理念形成在人们的意识中,当有条件的时候,即使在其他社会形式中权力的垄断也会出现,特权利益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的每一角落。

  封建意识从奴隶社会就有了发展,封建主以国为家,家国一体。而平民却是以家从国,保国为家。待资本主义兴起,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正位回归,国家的观念转变,实现以家监国,家国共荣,民主监督的可能性增强。国体与政体在相互关系上也发生了变化。封建的政体制约着国体,在资本经济社会,国体反而约束着政体。从而为自由的经济打开了道路。

  中国的封建专制根底太深,每当社会生产发展起来,专制的魔掌就给以垄断,商品生产和流通没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就连大商人也是得宠时可以一夜暴富,青云直上,待失利时败如残棋。资本主义无充分的发展机遇,像《红楼梦》里表现的那一点点自由空间都被摧残。曾为世界最盛富有的帝国,王者都漠视了“亲贤臣,远小人”的忠言,几经兴败,对社会生产摧残很大。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均天下和人人平等的口号响彻云霄,但领导者们同样会坠入封建君王的享乐美梦,专制利益的诱惑使他们不能自拔。社会专制意识已成习俗,人们并没不理解资产阶级革命,当历史的改良主义即将成功的一霎那,慈禧出现了,梦想被打得粉碎,中国与资本主义擦肩而过。天意乎?能有几人同情自觉变革的光绪?接下来,帝国主义的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封建大门。

  小结:在社会相对不发达时期,封建集权使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统治管理体系,有利于经济集中统一管理,符合了进步发展的要求,专制集权有利于特定转折时期的新政治体系的统一领导。但在稳定发展时期,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中,专制就要压抑社会各方面的合理竞争,不要社会舆论监督,特权使人依恋成性,变得更独专残酷,终将社会引向败落。专制是利益关系,所以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才能将人们从封建圈里解放出来。由于专制的利益性,今天这种习俗仍然顽固地留存于社会中,尽管实行了初步改革开放,国际竞争机制还没有达到触动封建专制最终根底的程度,科学管理需进一步开拓,群体意识要相应明确,随着竞争性生产技术和相应关系决定作用的发展,新的社会面貌必会出现。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