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素体系》专家评议会5月22日在京召开

20210522_001

  2021年5月22日,《中国文化要素体系》专家评议会在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功举行。会议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服务价值与文化传播评估理论与技术》项目之子课题《中国文化要素体系及文化附加值评估研究》承担单位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教授、北京大学杜晓勤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评议会。

  本课题主要内容是面向中国文化重点应用领域复杂场景的多元化设计需求,针对中国文化要素提取困难、附加值难以量化的现状,研究文化要素体系及附加值评估方法,构建符合当代多元化设计需求的中国文化知识库、素材库,开发文化附加值数据分析及素材重构交互设计软件,实现中国文化要素化和价值增值,提升中国文化设计与创作效率和感染力。

20210522_002
子课题项目负责人尹小林就项目情况进行汇报

  《中国文化要素体系》作为课题的主体任务之一,是整个项目的底层工作,需要梳理已有的中国文化要素分类体系,研究符合多元化设计需求的中国文化要素分类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构建面向文化创作便利化的中国文化要素分类体系集及相关标准。在此体系基础上,完成构建中国文化元素知识库、中国文化元素素材库、文化附加值测量及分析、启发式、联想式的文化元素重构交互技术及软件开发,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衍生品及旅游等典型领域形成实证应用。

  《中国文化要素体系》基于海量古籍文献的整理分析,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手段,创造性地提出了六分法体系架构,以哲理思想、史志民俗、艺文雅鉴、山川地貌、百工器物、典章制度为主轴,多侧面展示中国文化中“所思”“所记”“所赏”“所见”“所创”“所制”的文化特质,从概念、事件、人物、典籍、图志几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了中国文化的表层、中层、深层三重结构,使每个具象的文化要素实现纵、横两个方向的高度概括,既涵盖了中国文化要素的历史成因,又体现出中国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搭建出一个全新的中国文化要素框架模型。

20210522_003
20210522_004
20210522_005
专家提问并发表意见

  评议专家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观看了模型演示,并与课题组进行了深度交流,对《中国文化要素体系》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基础扎实。该成果承担单位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古籍数字化建设,先后整理了近万种古代典籍文献,公司创始人即课题负责人尹小林先生创建的超大规模中华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国学宝典》已成为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标志性成果,以此为基础提取的文化要素,较好地把握了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的脉络,使体系架构具有坚实的文献基础。

  二是视野开阔。该成果充分吸收了自民国一百多年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学术沿流、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兼收博取,集众家之长,使其体系具有学术的视野和国家文化的高度。

  三是科技含量高。该成果充分运用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对数十亿字的古籍文本数据进行运算,实现知识抽取,并在主题词共现的Ochiia系数基础上,结合提取出的上万条关键词,形成了宽幅面、大纵深的中国历代文化的知识图谱,使其要素体系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和概括性。

  专家指出,该课题的价值在于如何利用当代的计算机技术,有效指导中国文化要素在文创产品、工业、建筑设计等场景的实践应用,提升创作效率。作为该课题的底层或基础性研究,需要准确界定 “中国文化要素”的核心概念,而人们对此概念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需要梳理当前各种不同理解,结合课题“解决符合当前多元设计的需求”,着重提出自己的理解。

20210522_007

  基于此,《中国文化要素体系》编制工作梳理了已有的中国文化典型分类框架,结合综合评价技术,重新构建了面向文化创作便利化的中国文化要素体系,形成了开展创新性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该体系在已有知识抽取、约简和推理方法基础上,融合优化算法和深度学习开发,对现有中国文化元素分类庞杂,无法有效指导文化创作的难题实现了实时性的突破,实现了文化领域知识的结构化表达。同时,针对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衍生品及旅游等四个中国文化应用的重点领域的应用服务进行了画像,为满足当前社会对高品质、多品类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了文化创作助力,符合“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