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读书杂记二则

Ⅰ、引言

  战国荀子以十驾劝学,三国董生以三余读书,余少慕之,因仿钱大昕“十驾斋”,号书室为“三余斋”,名所作古籍读书笔记为“三余录”。既积岁月,笔记亦多。五年前,开始着手整理旧日笔记,越一载,仿徐仁甫《广释词》,以补订释词诸书者着成《古书虚词旁释》,已于2007年出版;又越三十月,仿王念孙《读书杂志》、卢文弨《群书拾补》,复以补订群书者着成《群书校补》,已于2009年年初交出版社。近二年来,着《群书校补(续编)》,已逾80万字。这里奉献二则笔记,不敢求异,但欲求真。大雅君子,幸以赐教。

Ⅱ、杂记

一、《楚辞·九思》“閴睄窕”正诂

  1.《楚辞·九思·疾世》:“日阴曀兮未光,閴睄窕兮靡睹。”

  “閴睄窕”有如下之说法:

  (1)某氏注:閴,窥也。睄窕,幽冥也。一作“阗雿”[1]。

  (2)洪兴祖注:閴,古觅切。睄,与宵同。窕,徒了切,深也。

  (3)朱谋曰:睄窕,幽闇也[2]。

  (4)朱起凤曰:睄、萧音近,条、雿一声之转[3]。

  (5)朱起凤曰:霄、睄、陗从肖声,雿、、窕从兆声,古通用[4]。

  (6)姜亮夫曰:“萧条”一语即空无所有,或寥落无所有之义,声与“睄窕”同,故义亦相同。幽冥者指其深远而言,空旷者指其平视而言……“睄窕”依声韵求之,则双声之转为“萧条”……《原道训》以为髙峻者,自上视之为高远,自下视之为幽冥,自平视之为寂漠萧条,其义一也。故“睄窕”即“霄雿”也[5]。

  (7)何剑熏曰:“閴”误字,作“阗”更误,当作“阒”。《广韵》:“阒,静也。”“睄窕”即《淮南子·俶真训》“萧条霄雿,无有彷佛”之“霄雿”,“霄雿”与“萧条”皆迭韵连词,意同,当训为空静貌,与今语“萧条”略同。某氏释为幽,亦同。《淮南子·原道训》:“上游于霄窕(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高诱释“霄雿”为高峻貌,恐误[6]。

  (8)汤炳正曰:閴,当作“阒”,静[7]。

  (9)黄灵庚曰:王延寿注曰:“閴,窥也。”阗,《说文》训“盛貌”,无窥义,当是误字。洪氏閴音古觅切,盖本作视义,字作窥。閴,窥之形讹字。《韵补》卷3“耦”条引作“閴睄窕”[8]。

  (10)黄灵庚曰:《五经文字》以“閴”、“阒”同,谓“上俗下正”。《易·丰》:“阒其无人。”《音义》:“马、郑云:‘阒,无人貌。’《字林》:‘阒,寂静也。’”则无窥义。若训窥,盖通作窥。洪氏谓“睄与宵同”……《尔雅》:“宵,夜也。”《说文》:“窕,穼(深)肆极也。”睄窕,平列同义,幽冥貌也[9]。

  (11)王伟曰:“窕”疑为“窈”之误,而“閴”疑为“暗(闇)”之形误。“睄”无幽暗之义,“幽冥”当为“窕”之释言,而“窕”则为“窈”之误[10]。

  案:“閴”为“阒”俗字,寂静、空寂之貌。唐·颜元孙《干禄字书》:“閴、阒,上俗下正。”[11]黄灵庚引作《五经文字》,失检。宋·毛晃《增韵》卷5:“阒,寂静,从门从狊,俗本作阒(閴),误。”[12]金·韩道昭《五音集韵》:“阒,寂静也。閴,俗作。”[13]明·焦竑《俗书刊误》卷4:“阒,俗作閴,非。”[14]《易·丰》:“窥其户,阒其无人。”《淮南子·泰族篇》、《论衡·艺增》、《三国志》卷25《魏志·杨阜传》、《文选·怀旧赋》李善注、《御览》卷184引“阒”作“閴”[15],并作俗字。洪兴祖“閴”音古觅切,正“阒”之读音。《文选·启萧太傅固辞夺礼》李善注:“阒,苦觅切。”[16]“觅”为“觅”俗字,见《玉篇》。唐·何超《晋书》卷87、110《音义》:“阒,苦觅反。”[17]辽·释行均《龙龛手鉴》:“阒,俗。閴,正,苦觅反,寂静也。”[18]《龙龛》以“阒”为俗字,盖误;而音亦作“苦觅反”,则同于诸书。黄灵庚谓“閴,窥之形讹字”,王伟谓“閴疑为闇之形误”,并误。某氏注“閴,窥也”者,盖读閴(阒)为狊,《说文》:“狊,犬视貌。”与“窥”义合[19],然非此文之谊。

  “睄窕”不误。朱起凤、姜亮夫、何剑熏谓“睄窕”即“萧条”、“霄雿”之转语,并是也。字或作“陗”,《广雅》:“陗、,高也。”字或作“萧莜”,《隶释》卷19晋·夏侯湛《张平子碑》:“覩封树之萧莜,观髙碑之称美。”宋·洪适曰:“碑以萧莜为萧条。”[20]字或作“萧涤”,《隶释》卷5《稾长蔡湛颂》:“萧涤而云消。”杨慎曰:“萧莜:萧条。霄雿、 ( )莜,三同。”[21]方以智说同[22]。字或作“肃条”,古“肃”、“萧”音同。《淮南子·齐俗篇》:“故萧条者,形之君;而寂漠者,音之主也。”许注:“萧条,深静也。”《文子·自然》作“肃条”。《淮南子·俶真篇》:“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彷佛。”吴玉搢曰:“或以莜为条,或以涤为条,皆以形声相近而借。‘萧条霄雿’四字连用,则‘霄雿’似不与‘萧条’相同,然子书、骚赋多用迭字,合之则微分,离之则相似。‘萧条’、‘霄雿’音义实相近也。”[23]

  “睄窕”、“萧条”为近义连文。

  “萧”、“睄”、“”、“霄”并读为揱[24],《说文》:“揱,人臂皃。《周礼》曰:‘辐欲其揱。’”徐锴《系传》曰:“人臂捎长纤好也。”《玉篇》:“揱,长也,又长臂皃。”字或作橚、櫹、梢,《说文》:“橚,长木皃。”《集韵》:“橚、梢:长木皃,或作梢。”《类篇》:“櫹、橚,木长皃。”木长为櫹、橚、梢,故字从木;手长为揱、捎,故字从手。二字同源。从肖之字多有细长之义。《方言》卷12:“娋,孟姊也。”《玉篇》:“,姊也。”《集韵》:“,藕根细者。”又“梢,梢棹,木无枝柯长而杀者,或作萷、。”又“,体长皃。”又“,长姊谓之。”又“,竹枝长。”又“,艸长皃。”又“髾,毛发长。”皆取长义。《集韵》:“,牛角开貌。”又“,角锐上,或从牛。”牛角细锐而上举,故为开貌,亦取细长之义。《龙龛手鉴》:“,发毛[长]也。”“”当即“髾”俗字,释文“发毛”下脱“长”字。

  “莜”、“条”、“涤”、“雿”、“窕”并读为窱,《说文》:“窱,杳窱也。”《广雅》:“窱,深也。”“萧条”即取长远、深长为义,“髙峻”与“长远”义相因,高、远一也。引申则有荒凉、冷清、寂静之义。《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与《淮南子·齐俗篇》同,亦以“寂漠”与“萧条”对举,义同。《淮南子·原道篇》:“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高注:“霄雿,高峻貌也。”“萧条”、“睄窕”多见于《楚词》、《淮南》,颇疑是楚语,后转为通语。《广雅》“”训高,有三说:(a)王念孙曰:“亦陗也,方俗语有轻重耳。”[25](b)钱大昕曰:“疑祧之讹,祧之言超也,超有高义。”[26](c)朱骏声曰:“叚借为峣。”[27]皆未得其语源。何剑熏谓“高诱释霄雿为高峻貌,恐误”,犹未能会通,不知“高峻”、“长远”是其本义,“空静貌”是其引申义。杨树达曰:“‘霄雿’与‘逍遥’同……高说非是。”[28]未确。

  “閴睄窕”犹言寂然幽静。“閴”与“睄窕”义相因。明·魏学洢《摅怀赋》:“夐睄窕以无人兮,殆猿蜼之所家。”夐,长也,远也。“夐”与“睄窕”义亦相因。黄灵庚以“宵”为正字,训夜,非也。王伟氏改“窕”为“窈”,“閴”为“闇”,率意轻改古书,甚不足取。

二、《〈本草纲目〉“ ”字音义》补正

  《本草纲目》卷17“凤仙”条:“人采其肥茎,汋、,以充莴笋。”刘衡如校:“,字书无,疑‘挹’或‘脆’之误。”刘敬林谓校为“挹”或“脆”文义不通,因重新考证,其文要点为:(a)“”为“醃”、“腌”的异体;(b)“醃”、“腌”为浸渍食物字;(c)“汋”同“瀹”,义即浸渍;(d)“汋”为同义连用[29]。

  刘敬林所引刘衡如校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本,此本我未见,我见到的是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刘衡如《本草纲目新校注本》,他的校记还有“张作‘脆’”三字[30],所指张本为清光绪乙酉年合肥张氏味古斋重校刊本。“脆”当即“”字形误。

  刘敬林说有几点须要补正:

  (1)刘氏谓“”为“醃”、“腌”的异体甚确。除了刘氏所举的例证外,还可补一例。《广韵》:“腌,盐渍鱼也。,上同。”《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47“凤仙”条引《别录》:“采肥茎,汋、醃,可为葅。”[31]正作“醃”字。

  (2)“醃”、“腌”为浸渍食物,是指用盐醃渍。此义今各地方言通用,无庸引证。

  (3)“汋”同“瀹”,其本字为“”。《说文》:“,内肉及菜汤中薄出之。”指把肉及蔬菜放在开水里略微煮一下就捞起来。《系传》:“臣锴曰:今诸书多作瀹,《礼》注云:‘新春菜可瀹。’故谓春祭曰禴。,渫也。”“渫”同“煠”。段玉裁注:“内,今之纳字。薄音博,迫也。纳肉及菜于汤中而迫出之,今俗所谓煠也。玄应曰:‘江东谓瀹为煠。’煠音助甲切。,今字作瀹,亦作汋。《通俗文》曰:‘以汤煮物曰瀹。’《广雅》曰:‘瀹,汤也。’孙炎说‘夏礿’之义曰:‘新菜可汋。’”[32]敦煌写卷S.617《俗务要名林》:“瀹,瀹菜也,羊灼反。”《广韵》:“,内肉及菜汤中薄出之。瀹,上同。”《集韵》:“,通作瀹、汋。”《释名》:“生瀹葱薤曰兑。”是后汉已用“瀹”字。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上:“略煮曰,音药,俗音却。”[33]今吴方言“”亦读“却”音。明朱橚《救荒本草》卷2谓鳯仙可救饥,其食制之法是:“采苗叶煠熟,水浸一宿,做菜,油盐调食。”可证“汋”即“煠”也。俗又借用同音字“绰”,《西游记》第25回:“二童忙取小菜,却是些酱瓜……绰芥菜,共排了七八碟儿,与师徒们吃饭。”俗亦借用同音字“焯”,《说郛》卷74引宋林洪《山家清供·薝卜煎》:“(栀子花)大者以汤焯过,少干,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名薝卜煎。”又引《山家清供·紫英菊》:“春采苗叶洗焯,用油略炒煑熟,下姜盐羹之。”今吴语、粤语、中原官话、胶辽官话犹有“”、“瀹”、“焯”之语[34]。

  (4)“汋、醃”谓或汋或醃,汋为熟食,醃则生食之。“汋、醃”是二种不同的食制方法,不是同义连用。桂馥《札朴》卷9《杂言》:“盐藏鱼菜曰腌……菜入汤曰,或曰煠。”[35]

注释:

[1]洪兴祖云:“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2]朱谋《骈雅》卷1,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3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37页。

[3]朱起凤《辞通》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78页。

[4]朱起凤《辞通》卷1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6页。

[5]姜亮夫《楚辞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4页。姜说又见《诗骚联绵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7,惟有存目,正文佚失。

[6]何剑熏《楚辞拾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页。何氏引“霄雿”误作“霄窕”。

[7]汤炳正《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84页。

[8]黄灵庚《楚辞异文辩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8页。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冈本保孝(1797-1878)据太田全斋藏本钞本《韵补》卷3引作“閴窕”,四库本《韵补》卷3引作“閴睄雿”,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5页。作“”当为冈本氏误书。

[9]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 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73页。黄氏引“深”误作“穼”。

[10]王伟《〈楚辞〉所载汉人作品校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第68页。

[11]颜元孙《干禄字书》,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3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22页。

[12]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76页。下“阒”字据《古今韵会举要》卷29引校正,元·黄公绍《古今韵会举要》,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8册,第816页。

[13]韩道昭《五音集韵》,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6页。

[14]焦竑《俗书刊误》,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59页。

[15]《淮南子》据道藏本,景宋本作“阒”。

[16]萧统《文选》(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57页。

[17]何超《晋书音义》卷下,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36、1041页。

[18]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版影辽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第95页。

[19]《易》之“阒”,亦当训静。惠栋曰:“案《说文》无阒字,惟部云:‘闅,低目视也,从门声。’……阒,当借作闅,与窥义合。”惠氏训窥视非也,且以“闅”为本字,尤误。惠栋《九经古义》卷2《周易古义》,收入阮元《清经解》第3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1页。

[20]洪适《隶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5页。

[21]杨慎《古音骈字》卷上,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9页。

[22]方以智《通雅》卷6,收入《方以智全书》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页。

[23]吴玉搢《别雅》卷2,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644页。

[24]《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纷容萧蔘。”《汉书》作“箾蔘”,《周礼·考工记》郑司农注:“揱读为纷容揱参之揱。”此其相通之证。

[25]王念孙《广雅疏证》,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26]转引自钱大昭《广雅疏义》,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27]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328页。

[28]杨树达《淮南子证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逍遥”亦作“消摇”,《庄子·逍遥游》《释文》:“逍一作消,遥一作摇。”《礼记·檀弓上》:“负手曳杖,消摇于门。”《释文》:“消摇,本又作‘逍遥’。”或作“捎摇”,又倒作“摇捎”。《广韵》:“捎,摇捎,动也。”《原本广韵》作“捎摇”。“逍遥”的本义是“摇动”,非此文之谊。

[29]刘敬林《〈本草纲目〉“ ”字音义》,《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第286页。

[30]刘衡如《本草纲目新校注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29页。

[31]《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424册。

[3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33]唐训方《里语征实》,收入[日]长泽规矩也编《明清俗语辞书集成(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5页。

[34]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488、7531、6275页。

[35]桂馥《札朴》,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90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214500)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