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大军

  秦始皇兵马俑在秦始皇陵园以东约1.5公里,共有三个坑,坑深约为五公尺,依发现的先后,分別编为一、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面积约为12600平方公尺。全阵以中间的36纵列战车步兵队为主体。阵的四周,分别排列面向阵外的前锋、右翼、左翼、和后卫。二号坑面积约为1050平方公尺,内有四队不同的军种,分别为;弩兵队、骑兵队、车步骑队、和战车队。三号坑面积约为520平方公尺,内有卫士兵俑数十个,较华丽的战车一辆[1]。

  据估计,三个坑共有兵马俑8000个左右。这只是一个约略估计的数字,兵马俑坑尚未完全开掘,而且经二千多年灾害破坏,原来的真实数字已不易确定。笔者认为兵马俑的数目,可能有某些特殊意义;比如说,兵俑总数可能达一万,每一兵俑可能代表一百个秦军士兵,兵马俑大军正是秦始皇百万雄师的缩影。当然,这只是象征性的,秦国不一定有百万精兵,古人为了心战宣传,往往会夸大兵力。

  在陵墓建筑中,这种象征性的代表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始皇地宫可以代表整个咸阳宫,甚至整个咸阳城。所以一万个兵俑可代表百万雄师,或地下一里可以代表地上千里并不足为奇。兵马俑的数字很值得研究;比如,我们可以从兵马俑人员装备的比例数字,去了解古代的战事(详见下文)。

  三个坑已发掘出的兵器达四万多件,包括远射兵器(弩、箭簇),短兵器(剑、吴钩),长兵器(戈、矛、戟、铍),和仪仗殳(仅见于三号坑)。

  兵俑使用何种兵器,可由其手势来判断。如弩兵队兵俑左手托弩臂,右手扣悬刀,显然是双手拿着箭已上弦的弩。骑兵则右手牵缰,左手提弩,随时可飞身上马。其他兵种,如果右手弯肘,拇指和其他四指合成圈状的,定是提着长兵器;如果双手下垂,左手手指伸直,右手手指合成圈状的,则是右手持剑,左手扶着剑鞘。也有兵俑双手下垂,但左手手指弯曲的,则可能是提着弩。秦军善于长短兵器互补的战斗。一号坑前端那些轻袍武士,手执各种兵器,显然精于长短兵器合击之术,如果穿了重甲,反而碍手碍脚,无法合击。后世军队中,以明代的戚家军最善于长短兵合击战阵。

  兵马俑大军,气势磅礡,兵士各就各位,剑拔弩张,静候命令,大战随时一触即发。

一、兵马俑的性质

  古籍中对秦军的建制没有明确的记载,关于兵马俑的性质,只能推测。目前除了少数没有什么根据的说法外,论者多数都认为,秦始皇兵马俑是护卫秦始皇陵园(地下咸阳宫或城)的军队。秦始皇确实有大批卫队、郎中等护卫人员。但这些护卫人员都驻守在咸阳宫内,不会离开宫门太远。兵马俑距离宫门太远,而且携带弩箭,这种非护卫人员所使用的兵器,显然不是护卫人员。

  那么,兵马俑会不会是一支保卫咸阳城的军队呢?也不可能。守城的军队应在城门内外,不会离城过远。秦始皇时代,更不可能有一支剑拔弩张,马上就要和敌军展开一场血战的秦军,在咸阳城下布阵。始皇时代,秦军气势如虹,只有秦军出关远征,攻城略地,从来没有六国军队兵临咸阳城下的事。六国军队,不要说兵临咸阳城下,连逼近函谷关的机会都没有。咸阳城下根本不须要一支如此规模的守军。

  兵马俑大军面向东方,摆下阵势。笔者认为,这是一支远在函谷关外,正从事于征战的远征军。秦始皇的功业,内靠咸阳宫中的百官,外靠远征关外的百万大军。秦始皇要把咸阳宫殿百官,和函谷关外大军造成俑像,陪他下葬。当年的陵园设计者,无法把咸阳宫埋入始皇陵之内,只能在地宫中,象征性的,建“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2];同样的,他也不可能把这支大军放在函谷关千里之外,而只能象征性的,把它放在距离地宫较远之处(1.5公里),以表示这是一支远在函谷关外的远征军。

  把兵马俑定位为远征军后,三个坑的性质就很清楚了;一号坑是大军的主力部队,二号坑是大军的特种部队,三号坑是大军的指挥司令部。如前所述,兵俑总数可能达一万。

  不论兵马俑的性质为何,三号坑是大军指挥司令部之说,早已为大家所共识。王学理先生认为三号坑指挥司令部即是古代的军幕[3]。古籍中没有秦军作战编制的确实记载,但为了便于解说,不妨把一号坑主力部队称为右军,把二号坑特种部队称为左军,把三号坑指挥司令部称为军幕。

二、兵马俑的战术

  兵马俑中的秦军阵势,至少早在秦昭襄王时代,应已是秦军战斗前的基本阵列形式。军阵的指挥操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否能运用得出神入化,则全看谁是大军主帅而定。今试以长平之战[4]为例。

  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一带,地处一片狭长的平原。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将王龁攻赵,赵派大将廉颇应战,两军在长平一带建筑垒壁工事。秦军勇猛,三个月内,赵军多次受挫;于是廉颇改变战术,坚壁不出。秦军气势正盛,廉颇依兵法“锐卒勿攻”用兵之道,认定只要坚守不出,秦军远道而来,久之必然“钝兵挫锐,屈力殚货”[5]。秦军久攻不下,于是秦相范睢用反间计,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孝成王见廉颇吃了几场败仗,如今又坚壁不敢出,便信了谣言,改派赵括为将。

  赵括是赵奢之子。赵惠文王时,赵奢大败秦军于阏与,得赐号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处高位。赵括少学兵法,谈起军事,头头是道,连他父亲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总觉得有点不对。赵括母亲问他缘故,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6]《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赵括大言不惭,把军事当成儿戏,赵奢如何能不担心?

  赵王只知赵括家学渊源,又闻他精通兵法,不多加考虑便派他为将。病中的蔺相如闻讯曾劝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赵王用赵括为将,亦可能是出于无奈,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国重臣只有老将廉颇,赵王既对廉颇不满,只好任用新人。只是任用新人也应该经过实地考核,赵王不经考核,便马上委以重任,实属不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与赵王相反,范睢对赵国的政局和弱点知道得一清二楚,完全合乎兵法用间之道的要求。

  赵括的母亲得知她的儿子被任命为大将后,心知不妙,立即上书赵王,明言;“括不可使将”。赵王问她缘故,括母不懂兵法,但她却有她认定赵括不能做大将的理由;“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赵括目空一切,对部下无恩,爱财如命,每天做些房地产投机生意,性情和他父亲相反,如何能当大将?括母说得有理,只是赵王心意已决,赵括终于取代廉颇,担起抗秦大将的重任。

  赵括到任后,“悉更约束,易置军吏”,改守为攻。秦王见赵王中计,马上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改任尉裨将。白起料定赵括必改守为攻,定下奇兵妙计,立意一举歼灭赵军。白起有什么奇兵妙计呢?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遂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这是一个以奇兵取胜的战术。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我们可由兵马俑阵势,略窥此役奇正之妙。此处“正”指主力部队(一号坑,右军),“奇”指特种部队(二号坑,左军)。白起知赵括目中无人,必出兵来攻,于是佯作不知,就如往日对付廉颇一样,派出一支秦军前来叫阵。同时下令秦军主力部队在垒壁内加强防护,弩兵队在正面及两翼包抄,摆下弩兵阵,静候赵军来攻。赵括见秦军前来叫阵,马上领军倾巢而出,秦军略加抵抗,便佯败后撤,赵军追敌直抵秦壁。

  此时秦军已另外派出二万五千人的奇兵,迂回包抄,斩断赵军后路。秦军这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是一支什么队伍呢?为了完成斩断赵军后路的任务,这支奇兵必须要行动迅速,而且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围堵后路,配合其他兵种,包围赵军。细察兵马俑的特种部队,这个任务非由战车队和车步骑队共同执行不可。首先要由行动快速的战车队断赵军后路,接着再由兵员充足的车步骑队堵着缺口,完成包围圈。

  赵军抵达秦壁,秦军主力坚守垒壁,弩兵阵轮番射击,箭下如雨。赵军无法攻入,正想后撤,却发现后路已断。白起同时又派五千骑兵,断绝与赵垒壁间的通道,于是赵军被一分为二,连粮道都断了。赵军身陷险境,军心大乱,秦军乘机派出“轻兵”突击。

  什么是轻兵?轻兵就是排在兵马俑主力部队前端的轻装武士。这些轻装武士可能就是荀子所说的“锐士”。荀子曾考察各国军事,对秦军知之甚详。他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7]。秦人本来就尚武善战,自商鞅变法,重赏战功后,秦军作战更是奋不顾身。《史记。张仪列传》;“(秦军)虎贲之士跿簉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会战时,六国军队都要被甲蒙胄,但秦军却“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秦军艺高人胆大,戴了头盔无法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不能发挥最佳技击,所以都科头免胄,不戴头盔,甚至赤膊上阵。那些轻装锐士正是如此,他们身无片甲,轻装冲入赵军阵中,合击搏杀。“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兒”,赵卒实在不是那些锐士的敌手。

  赵军身陷险境,又打不过秦军的轻装锐士,赵括只好下令就地构筑防御工事,等待救兵。赵军会有救兵吗?赵军能突围而出吗?

  根据兵马俑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作一些有趣的计算。如果秦俑大军兵俑总数以一万计,则秦俑骑兵(108个)约占秦俑大军的百分之一;秦俑战车兵加车步骑兵(500余)约共占秦俑大军的百分之五。今知白起派出的骑兵为5000人,按秦俑大军的比例计算,则长平秦军的总人数为五十万,而战车兵加车步骑兵的人数为二万五千人,正好是秦军第一支奇兵的人数,这也合乎上述关于这支奇兵的推断。

  秦军以五十万人包围四十万赵军,按兵法“十则围之”的原则,秦军兵力显然不足;如果赵军在包围圈外有足够的援兵对付秦军的五千骑兵,赵军便可得救。但赵国为了对付秦军,已精锐尽出,再也没有多馀的兵力可以调动。但即使没有外援,包围圈内的赵军,如果能尽早集中兵力,攻其一点,亦很可能突围而出。可惜赵军被秦军的轻装锐士吓坏了,只知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以至坐失良机。但秦国已觉察到自己不足之处。《史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连十五岁的少年都被征召入伍,加强包围圈,可见秦军增兵不少。赵军缺粮四十六日,军中发生暗相杀食的事件,赵括这才组队突围,但为时已晚,秦军围堵之势已成。疲惫饥饿的赵军冲杀数次,均以失败告终,纸上谈兵的赵括被射杀身亡,馀下的四十万降秦赵军,除了二百四十个少年外,全体被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中,弩定必发挥了极大的威力,强弓劲弩是对付赵军胡服骑射的利器。按兵马俑特种弩兵队的比例(约为百分之三)计算,长平秦军弩兵队有一万五千人,足够作正面防守及两翼布防包抄之用。秦军战车上,除了长短兵器外,亦可能携带弩。

  赵国军力本与秦国不相上下。长平一役,赵军前后一共损失四十五万人,从此国力大衰,再也无力与秦遂鹿天下。长平战后第二年,公元前259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在赵都邯鄲出生。

参考资料:

[1]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

[2]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3]王学理,《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论秦俑坑的性质和编成》,《文博》,1990年5期。

[4]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5]孙武,《孙子兵法》。

[6]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荀卿,《荀子·议兵》。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