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鸡“有吉”——鸡年漫谈

  申猴已去,酉鸡降临。在十二生肖中,鸡排行第十,并与十二支中的“酉”相配,是禽类的代表。自然界中各种飞禽数不胜数,为何只有鸡入选十二生肖呢?这恐怕要从人类驯养鸡的历史说起了。鸡很早就与人类生活、生产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已发现了鸡的骨头。更早,在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曾出现许多鸡骨。汉代的《列仙全传》中,讲叙了一个养鸡的故事。养鸡者名祝鸡翁,他养鸡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鸡有千只,每只鸡都起了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只要一呼喊它们的名字,鸡都会挨个跑过来。故事虽有神话传说的成份,但可以看出,人类养鸡的历史十分悠久。
  另外,中国民间认为飞禽之中凤凰为王。但凤凰只是传说中的神鸟,谁也没见过,而传说中的凤凰形象却与羽翅华丽的山鸡有相似之处。《山海经• 南次三经》中说:“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太平御览》中也说:“黄帝之时,以凤为鸡”。由此可见,传说中的凤凰与被人类驯化的山鸡,原本可能就是形貌相似的同一种禽类。也有学者认为,鸡所以入选十二生肖,也与远古时代一些原始部落对鸟的图腾崇拜有关。比如,传说中的少昊就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而另一个部落首领舜则是重明鸟的化身,这个重明鸟便是鸡。
  总之,或许是因为鸡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或许是鸡与人类想像中高贵、华丽的凤凰相似;或许是因为先人们的对鸟的图腾崇拜,鸡最终代表禽类在十二生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民俗文化中,凤凰是神鸟,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吉祥。而鸡也同样被赋予了辟邪、吉祥的寓意。《山海经》中曾多次提到用鸡祭祀辟邪的风俗。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的民间风俗:“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在这个风俗中,鸡成为了辟邪镇鬼的门神。而在民间传说中,最开始门神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度朔山上的神荼、郁垒。这二位神仙主管群鬼,碰上恶鬼就用苇索绑了喂虎。民间由此形成了以虎辟邪,虎为门神的风俗。但到了魏晋之后,这个风俗起了变化,虎不再是门神了。除上面提到的《荆楚岁时记》外,晋代郭璞在《玄中记》讲了这样一个有关“天鸡”的故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得而煞之。”在这则富于想像力的美丽的故事中,鸡成了八面威风,呼唤光明,驱赶邪恶的主角。“金鸡报晓”“雄鸡一唱天下白”,雄鸡在人们的眼中是光明的使者,躲在黑暗中的一切鬼魅都惧怕光明,一见光明便逃之夭夭。为除妖孽,喜欢光明的人类当然要崇拜鸡了。
  有趣的是,在十二生肖中,“酉鸡”与民间传说中半人半仙的姜太公还有着种种联系。姜太公名姜尚,太公望,姜子牙。据说80岁时被拜为宰相,辅佐周武王讨伐纣王,重振周王朝。民间传说姜太公预知阴阳,辩识凶吉,能驱神役鬼,在伐纣成功后,祭坛封神。神鬼对其敬畏有加。有“姜太公在此,诸神让位,”“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之说。姜太公生于酉时,相传父母给他取名为“酉”。民间常有在窗户上贴“酉”字的习俗,贴上“酉”含有“姜太公在此”之意。而在十二生肖中,酉又与鸡相配,“酉”与“有”同音,“鸡”与“吉”同音,“酉鸡”便是“有吉”了。旧时人们将鸡的形象画在门窗上,或以鸡血祭祀,便是借用鸡的传说来祛邪辟祸,祈求吉祥平安。
  由于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人们对鸡充满了感激之情。鸡被称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中说:“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古人抓住了鸡的外形和习性,将其归纳为“文、武、勇、仁、信五德,可谓惟妙惟肖。古时的官帽,文官戴的叫冠,武官戴的叫盔,雄鸡头上高耸的鸡冠,让人联想到文冠。“冠”“官”偕音,民间有一种吉祥画,画有公鸡一只,鸡冠花一朵,名曰:官上加官(冠上加冠)。雄鸡争强好胜,天性善斗,这从古今斗鸡的风俗便可见一斑,因此勇武可佳。而仁、信两德则反映了鸡群居相处,打鸣司晨的习性。
  古人在《洞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司夜鸡,随鼓节而鸣不息,从夜至晚,一更为一声,五更为五声,亦曰五时鸡”,这只富有传奇色彩的鸡如何训练有素且不论,故事反映了在计时工具尚不发达的古代,按时而鸣的鸡在时间的概念上给了人类巨大的帮助。
  人们将鸡称为五德之禽,既反映了鸡这种禽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人类通过鸡而对种种美好的道德理想的追求。
  在人类的生活习俗中,鸡的影响无处不在。
  中国古代民间有立春佩戴迎春公鸡的习俗。立春前,妇女们用彩布缝制迎春公鸡作为饰物佩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新春吉祥。我国南方许多地方称夏历正月初一为“鸡日”。东欧的一些民族在迎春节(复活节)时,要将鸡蛋染上红色,或绘以五彩装饰,象征着新生。春节时,我国的土家族男女青年一起踢毽子,称为“踢鸡”。一人踢去,众人争接。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时乘机追逐自己的意中人。“踢鸡”成了青年人谈情说爱的游戏。
  鸡在民间婚俗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临近结婚时,男方要准备一只大红公鸡,女方准备一只母鸡,母鸡表示新娘为“吉人”,结婚时,这两只鸡不能宰杀,称“长命鸡”。在东南亚一些民族的婚礼上,年长者要手持大公鸡在新郎新娘头顶上挥舞,为新人们驱邪、祈福。
  鸡不畏毒,有啄食虫蛇的习性,这也形成了人们的一种崇拜。在我国彝族一些地区,人们喜欢戴鸡冠帽,以表示对鸡的敬重,因为相传是鸡帮助当地百姓消灭了为害一方的蜈蚣。在甘肃、陕西一带,谷雨时节有“禁蝎”的风俗:人们将画有雄鸡脚踏蝎子的图画在谷雨前后张贴,以避虫害。哈尼族以十二生肖纪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后第一个鸡日,要举行捉蚂蚱节,男女老幼一起到田间捉虫。
  在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中,斗鸡是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中国早在春秋时代便有斗鸡的活动。到了唐代这种风俗更是风靡一时,宫中、民间无不以斗鸡为乐。唐玄宗在宫中设有“鸡坊”,养鸡数千只,光饲养员就有500 人。一些懂得饲养鸡和斗鸡术的人,因此受宠而飞黄腾达,甚至权势显赫。当时便有民间歌谣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至今,中国的汉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然盛行“斗鸡”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作为一种喜庆的娱乐,常常在春节、元宵节、秋收时节举行。斗鸡的时候往往观者如堵,热闹非凡。
  鸡作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人类也在鸡的形象中寄托了不尽的理想和情怀。有关鸡的种种传说、故事及习俗已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深深印记在人类文明史之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