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乌骨鸡民俗文化与传说

  

  淅川乌骨鸡是产于河南省淅川的珍稀鸡种,体型小巧,耐粗饲,抗病抗逆性强,善飞跃,产蛋少,为国内外惟一一个产绿壳蛋的白羽乌鸡品种,集蛋用、肉用、药用于一体,2011年入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淅川乌骨鸡历史悠久,兴兴衰衰,旧时主要以药用为主,民间用于营养和治疗一些慢性和虚损性疾病。改革开放后,大量“洋”鸡品种引进和强势推广,给养殖户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淅川乌骨鸡纯种群主要留存在交通闭塞的深山区。随着两年前南水北调近20万移民动迁和近年来生存条件恶劣山区的生态移民,淅川乌骨鸡保护区再次被打破,资源保护实际上已面临危机。
  在淅川乌骨鸡物种形成和产地人们长期养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与淅川乌骨鸡相关的传说、传统文化和习俗,下面略表一二。

一、祭祀文化

  在淅川,人死埋葬后,有一连三天傍晚在坟前“捂火”(点燃柴草不让其有明火)和随后逢七上坟烧纸的习惯,烧够七七四十九天结束。其中以五七之日(即人死后第35天)最为重要,至今,淅川民间大多数地方仍沿承着古人用白色公乌骨鸡血或“白条鸡”镇鬼和祭奠死者的习俗。“五七”这天中午,死者的亲人们将一只白色公乌骨鸡在坟前现场宰杀,沿坟丘将鸡血正反方向各滴一圈(也有事先准备好 “白条”乌骨鸡的,意为“割头剥皮”),接着把鸡摆于坟前,燃爆竹、烧纸钱……祭奠死者。据说在阴间众鬼中,五鬼(颜面发乌,也称乌鬼)最坏,最爱欺生,对新来者往往百般刁难,棍棒相加,令夜不入室,但五鬼最怕乌面鸡血(鸡尸)。宰杀乌骨鸡,主要是镇服五鬼的,警告其要与新来者和睦相处。

二、镇宅习俗

  旧时淅川,由于贫穷和物资匮乏,盖房起屋是家庭大事。有几间土坯房就是家庭主要财产,几乎需要人生半辈子努力,因而从定地块、选日子动土到架梁、上檩都非常慎重。一般在动土前一天晚上,男性房主要在新房最中一间地上,挖一个深一尺以上的坑,宰一只公乌鸡,滴上几滴鸡血,作为奠基和祭祀,寄托房主渴望房舍建设顺利、良宅永固的情思。同时,在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上滴上几滴鸡血,将红布卷起,待随后包裹房屋主檩。
  房屋动土兴建之时,除泥工外,房主家还要请一帮木工,加工檩、椽、排梁、门窗等。在主房最中一间(农村盖房多为三间或五间单数)的脊檩上,就要裹上那滴有公乌鸡血的红布,四角以硬币固定,然后压上两双红筷子,用两根红线绳绕檩固定筷子及红布。以期家庭幸福,日子红红火火,好运气红得发紫,永不褪色。

三、避邪习俗

  20世纪以前,淅川农村盖房,多以木门木窗为主,且门窗都刷红漆。为了门窗坚固和漆不褪色,在底木批平打光上可谓各显神通。经历了旧社会洗礼,那些饱经灾难、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的老年人们,会更多地考虑让门窗为家人辟邪避难。在批灰配料的选择上会选择心目中能避邪的元素。基本原料是:滑石粉、桐油、乌鸡血几滴和研碎的“无名子”(农村瓦房长期滴水,檐下地面留下的一种土色“小石子”,形如猎枪散弹)。这种批灰配料除满足老人们“朱门站立,鬼神妖邪不敢靠近”,全家安宁的迷信心理外,也确实能起到门窗经久耐用、朱漆色艳、经久不褪的效果。

四、曲艺文化

  改革开放前,淅川农村没有电视,收音机也是极个别人家的奢侈品,除了偶尔集体放场电影,几乎没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说书”是人们最常见的娱乐形式,不需要舞台,就是一张桌子一盏灯,一男一女,一把二胡一架鼓。并且两位演员中往往有一个盲人。就这样,一场“文艺演出的舞台”就打起来了。方圆几里的群众自带板凳或鞋子一脱就地坐下,一听就是几个钟头。演出人的报酬多是一家一碗麦子或一瓢红薯干,等等。
  “演出”的内容,不同的说书组合可谓各显神通,说得好的能在一个地方住几天。与淅川乌骨鸡有关的节目有两个很走红,一个是《乌鸡情缘》,说的是本地一员外嫌弃与女儿青梅竹马的穷秀才,后因乌骨鸡药用秘方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个就是与改革开放前形势配合很紧的一个剧目,叫《投机倒把捉女婿》。因投机倒把倒卖乌鸡,捉弄了不曾认识又第一次上门的新女婿,等赶集回家时,鸡子挂在自家柴门上。《投机倒把捉女婿》,可以说百唱不厌,甚至成为那时下乡巡查工作的地方领导们指派必唱段子。

五、饮食文化与传说

  淅川乌骨鸡蛋壳绿色,蛋黄比较大。2009年郑州牧专实验测定,淅川乌骨鸡蛋黄体积比超过普通鸡蛋三分之一,蛋白高度是普通鸡蛋2倍多,富含硒和各类磷脂。民间传统吃法主要有鲜鸡蛋的炒、煎、冲茶、炖膏、煮食及咸鸡蛋等。淅川乌骨鸡酮体乌黑,肉品黑色素含量较高,民间多在晚餐食用。无论乌鸡蛋或肉,口感均很特殊,饱受各类食客好评。
  相传晚唐某年,河内进士李商隐,由荆楚北上回京探视老母,途中遇到洪水泛滥,船只受损,无法航行,借宿淅川香严下寺外院望江楼,巧遇当时在京中任膳部员外郎杜牧。杜牧因探视在江州做官的弟弟,离江州由长江上溯,入汉水,再转丹江返京复任,不想江行时伤风得了重病,便早了两日在下寺泊舟休息。李杜虽早前不认识,但都知其名,同时两人均因卷入“李牛党争”,政治命运很相似。寒暄之后,杜牧吩咐随行的惟一家人,到附近村庄搞些酒菜款待朋友。实际上时值中秋,阴雨多日,贫穷农村哪有什么菜肴,只买了些地黄瓜和十几枚乌鸡蛋。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位诗人在客舍中边饮边谈,直至深夜。阴云缓缓退去,天色渐渐放晴。不觉几斤酒水入肚,杜大师病情全无。二人诗兴大发,于是有了“何事苦萦回,离肠不自裁”和“佐餐乌玉子(乌鸡蛋),酒食乍见长”的赞美诗句,流传上千年。 
  食用乌骨鸡在淅川可以说源远流长,乡民们确也有一些地道做法、吃法,在物质异常丰富的今天,也会让人大饱口福、眼福,回味无穷。
  淅川民间对乌鸡的吃法主要是“黄焖”和清炖。黄焖鸡可加各种佐料,山里盛产栗子,焖鸡时加些板栗,别有一番风味。清炖鸡除了加点生姜和盐,其他什么佐料均不用,做出的鸡肉质劲道,汤水清纯,香飘村屯。有“闻香乌骨鸡,不知是谁家”之说。这些传统吃法至今仍然沿用,并有更大发展,如滋补老母鸡、白切鸡、大盘乌鸡、香酥鸡等。地方有名的乌鸡菜名有淅川乌鸡汤、霸王鳖鸡、元宝(栗子)鸡、酱爆鸡等。

六、药食保健文化

  淅川乌骨鸡具有乌嘴、乌腿、乌皮、乌骨、乌肉、蛋壳绿色等特点,有一定保健和药用价值。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长期生产生活活动中,探索出一些以乌骨鸡为核心的偏方、验方,解除了人们的疾病痛苦。总体讲,多是用以营养和治疗一些慢性和虚损性疾病。如2006年,全国畜禽遗产资源普查时,在盛湾镇石板沟村、老城镇小街村搜集的几个方子有一定代表性。如乌骨鸡加绿豆炖汤,食肉喝汤,防暑降温,治疗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
  这些以淅川乌骨鸡为主,就地取材尝试食补食疗的单验方,是那个时代物资医药匮乏,人们艰苦生存,战胜病魔的一个缩影,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淅川县盛湾镇有个叫石板沟的深山区域,至今人们仍然居住在石板墙、石板瓦搭成的石板屋内,生产生活原始,交通闭塞,出山仍是肩挑背背,缺医少药仍是现实存在,人们经常吃些乌鸡蛋,间或吃只乌鸡,以改善生活。但这里人长寿者众,岁越90,无疾而终很常见。
  中医认为,乌鸡味甘,性平,入肝、肾、肺经,具有养阴退热、调经止带的作用。《本草经》认为“乌骨鸡补血益阴,则虚劳羸弱可除,阴回热去津液自生……”。实践证明,乌鸡对于各种虚损引起的头晕、腰痛、失眠、健忘、贫血、多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身体虚弱等病症,有着显著的调治作用。
今日,人们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健康长寿,根据“药食同源”理论,经过适当的中草药、食材配伍,创造出大量乌鸡药膳,进行食补食疗,治疗或缓解多年沉疴,实为一件幸事。比如杜仲炖乌鸡可补肾强筋,对阳痿尿频效佳;参芪炖乌鸡,养气活血,治产后贫血、奶少;乌鸡配豆蔻,治疗脾胃滑泄;乌鸡醋蛋调节血脂稳血压效果很理想等。
  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富贵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今天,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好淅川乌骨鸡产业,生产营养保健禽肉和禽蛋产品,会有极其广阔的前景。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