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喂鸡求学”

  大凡圣人、贤人、名人,都有着强烈的、浓厚的、刻苦的求学欲,也就是在读书学习方面是世人的样板、典范、楷模。在历史上,少年诸葛亮“喂鸡求学”的精神,就很值得效仿。
  据说,少年诸葛亮师从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当时社会上尚未有钟表,只能用日晷计时,在晴天尚好办,一旦遇到阴天下雨、狂风施虐,天寒地冻、寒风刺骨之日,对时间的进程就难把握了。于是司马徽先生采用的是一种最简单、最省劲的办法,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其办法就是定时给喂食, 待公鸡饿了,就会叫唤,从中计算出时间来。诸葛亮为了向先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讲课的时间延长一点,他在上学时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时就往窗户边丢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正因为少年诸葛亮有这种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精神,才使得他后来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一要学习“ 喂鸡求学”精神的“求知欲”。浩如烟海的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揭示了自然界奥秘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折射着灿烂的历史之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少年诸葛亮之所以采用“喂鸡求学”法,在于他有着满腔热忱的求知欲,所以在少年、幼年、青年期奋发读书、学习,实现了“日异其能,岁增其智”。人只有读书,才能“开茅塞、除陋见、获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性,”感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甜。要以“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面目可憎”的耻辱感勤奋学习。
  二要学习“喂鸡求学”精神的“惜时欲”。诸葛亮喂食让公鸡推迟鸣叫,则是为了延长老师授课的时间,力图学到更多的内容,这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他的鄙视和讨厌,相反,对他的求知若渴的精神顿生敬意。大智非才不可,大才非学不可,大学非惜时不可。鉴于此,古人在惜时上,“悬梁刺骨”者有之,“凿壁偷光”者有之,“雪映窗纱”者有之,“萤入疏囊”者有之。毛泽东同志就是珍惜时间博览群书的典范,他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岁月,总是珍惜时间读书学习。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仕不厌学,故能成其博。
  三要学习“喂鸡求学”精神的“不满足欲”。诸葛亮“喂鸡求学”的目的在于充实自己学习知识的广度、厚度、精度、力度。显然他是一个“学然后知不足”者。立身以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立本以学而不满足为要。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无不显现他们学习的境界和决心。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在学习上只有不足, 没有满足;只有毕生没有毕业;只有终生没有终止。网络语:“一日不读书, 别人看不出;一月不读书,谈吐会变粗;一年不读书,思维笨如猪; 一生不读书,人生肯定输”。人有三个头脑,也就是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到的一个头脑, 从生活中得到的一个头脑。在这里,从书中得到的这个头脑最珍贵。用好这个头脑,就要对学习不满足,揽卷目耕,志存高远。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