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

  中华传统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防治病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月18日上午,“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开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高树勋,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和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等领导出席了开幕仪式并剪彩,来自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国家档案局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展单位代表40余人参加了仪式,仪式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主持。开幕式上,现场进行了太极拳拳法表演,并由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展示了易筋经、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养生体操,之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自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 

  此次展览由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承办,湖北省蕲春县人民政府、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北京藏医院、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协办。展览共展陈90余种中医药善本古籍、60余件药具实物及多种药物标本。

  本次展览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医古籍保护工作成果,系统体现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整体展示了我国民族医药文献的构成情况并反映出中华医药知识的东渐西被。同时,计划配合《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工作,予以宣传和推广。

  展览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医古籍保护的成果,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保护和中医古籍事业的发展;第二部分为珍贵中医典籍展示,按时代顺序展陈各时期代表的中医药著作和民族医药著作;第三部分为中医典籍的传承与国际影响,介绍中医古籍的海外流传和收藏情况、早期朝鲜刻本、日本刻本、中医外文译本等;第四部分为药具、药物标本、模拟药房等实物展示。展览期间拟配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示中药炮制过程、模拟药房等。为增加展览趣味性,展厅将播放中医发展简史、《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申遗纪录片等视频节目。在众多展品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是可追溯到商武丁时期(前1250-1192)的龟甲卜辞,存3字。该卜辞中的“龋”字,是商代有关龋齿的记载,比埃及和印度的同类记载要早700-100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53号麹氏高昌国墓葬出土麹氏高昌时期(499-640)写本《医方》记有白梅皮、杏仁、去核大枣等药材及其适应症,可以推知此地医药文献的一般情况;敦煌遗书中的唐写本《新修本草序例》印证着中古时期中国中医药学发展;位于龙门石窟的古阳洞与奉先寺之间的药方洞,为唐代刻石,刻有140首药方,涉及药物120多种,大多数至今仍在民间沿袭传用,此次也将以国家图书馆清拓本展示。

  展览中将模拟同仁堂中药房的布置,展示多件药具实物和药物标本,营造独特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此外,在此次展览期间还将邀请中医诊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进行中医特色文化展示、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力求生动再现中医普惠民生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参观者解读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使大家能够从多角度了解中医药古籍的成就与内涵。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