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北京大学博雅论坛”成功举办

  5月13日,由北京大学、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中文学系承办的第二届“北京大学博雅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成功举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王德威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为北大师生奉献一场主题为《革命,启蒙——与抒情: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命题》的学术盛宴。本次论坛邀请了许多学者教授参与,各界精英人士汇聚一堂,展开了一场“高端、高知、高见”的思想对话。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主持本次论坛。

  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变奏,中国的现代文化、文学通过何种方式介入历史、表现历史,并建构中国近现代文明的方向,这是中国思想界非常关注的命题。然而就是这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一百多年,中国经历了现代化的转型的历史巨变。从诘屈聱牙的古文转向流畅简明的白话文,从长辫裹脚转变为西装短发,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走向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无论是大众生活的点滴变化还是中华国体的变更,都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截然的历史区隔。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历史主题便成为解释这种历史发生动因的重要面向。

  王德威教授在演讲中与李泽厚先生80年代提出的“启蒙与救亡”主题对话,并力图超越“启蒙与救亡”的辩证关系,从“抒情”命题再出发,思考文学与历史更为繁复互动的面貌。他追本溯源,从文学与文字学的历史观层面上考辩“革命”、“启蒙”、“抒情”三者经历的复杂语义转换,以此提炼出“抒情”为文学的历史命题的合理性和适用度。继而,王德威教授深入分析“抒情”在中国文学中的内涵肌理,他认为“情”字带出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对主体的特殊观照,并且“抒情”不仅有兴发自然的向往,也有形式劳作的诉求,中国文学在文学形式收放之间构建了中国主体情性。王德威教授最后强调 “抒情”与 “启蒙”、“革命”之间的互动,认为中国现代性的追求不仅包含知识价值的取舍和行动能量的聚散,也包含个体和群体的感性律动、审美自觉、象征构造。也惟有透过三者的互动,才更能理解文学发动、参与、反抗、铭记、超越历史经验的关键位置。

  王德威教授的演讲游走古今,学贯中西,思想深刻,博雅深情。在场学者亦为王德威教授的演讲所启发,中文系教授陈平原、陈晓明、黄子平、吴晓东、张辉与王德威展开对话,时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令聆听的广大师生们赞服。最后,陈平原主任作总结发言,主论坛圆满闭幕。

  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由香港爱国人士郑志刚先生于2007年创办,为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基金会旨在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会、论坛、沙龙、校园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在差异性文化背景下成长的青少年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传递与分享优秀青少年群体在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创新机制、国际视野等多角度思维下的价值理念,持续推动内地与香港青少年的沟通与了解。同时,基金会亦致力于为内地和香港青少年提供各种机会与资助,帮助优秀青少年成就梦想,倡导个人发展与贡献社会的结合,使之能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卓越,实现价值释放。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