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传统与世界之间—“2016鲁迅文化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61008_007

  2016年9月23日上午,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鲁迅研究会、国际鲁迅研究会、光明网联合主办的“2016鲁迅文化论坛”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人大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副院长陈奇佳教授应邀出席并发言。

  作为主办方代表,文学院陈奇佳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呼吁我们要深入解读鲁迅思想的丰富内涵,认识到其对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并指出当下鲁迅研究的全球化趋势,及这一趋势对鲁迅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助益。

  人大文学院院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郁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提出,鲁迅的价值彰显于多个领域,他常常在巨大的文化反差里思考母语的写作,其研究问题也在不同的空间游转。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领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新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鲁迅本人也对民族遗产的现代继承做出了显著功绩。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非民族的虚无主义,而是针对文化的凝固性发出的忧患之音。鲁迅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体现了他去伪存真、去虚务实的精神。而他对古老的汉语书写的继承与延伸,更是让跨越千年的汉语经验继续散发无穷的魅力。他强调,我们怀念鲁迅,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也非表达自我的涂饰,而是要像他一样真诚的生活,忘我的做事,认真的做人。

  23日到24日,“2016鲁迅文化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之中国人民大学分论坛“鲁迅:在传统与世界之间”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

  孙郁教授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中指出,对于鲁迅我们有着无限的阐释可能。他鼓励当代学者们从不同知识层面和视角去分析和讨论鲁迅,并相信当下学者们对于鲁迅先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新研究,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鲁迅国际研究会会长、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朴宰雨教授代表境外学者致辞。他追忆了鲁迅文化论坛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表达了与参会学者们深入研讨的期待,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吉林大学文学院张福贵教授代表国内学者致辞。他分析了鲁迅思想中的多层意涵,认为人人有评价历史的权力,他提出了实践性文化理念、人学的思想模式,认为鲁迅给现代人弥合分裂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提供了支点。

  在接下来的六场讨论中,与会学者们分别针对“鲁迅的思想传统”、“鲁迅的文学世界”、“鲁迅的世界传播”与“鲁迅周边”四个主题,对于鲁迅的作品意涵、思想脉络与现实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比如,韩国西江大学李旭渊教授在重新解释《伤逝》时认为,《伤逝》并不是涓生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而写作的手记,而是作为主体的涓生用记忆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的自己建立起联系,并通过记忆叙事达到重建自我的作用;印度尼赫鲁大学海孟德教授通过自己的个人经验,谈及了中国社会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张力关系,他通过自己自八十年代以来,对中国社会对于鲁迅接受程度、接受方式的观察,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对鲁迅的态度呈现不断动荡且趋向两个极端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相互博弈的状态。来自日本、韩国、印度、越南、奥地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鲁迅研究者们都从各自的视角,对鲁迅及其影响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24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公教一楼1404教室举行的博士生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针对“文本”与“传统”问题,对鲁迅研究的诸多面向进行了讨论。25日“2016鲁迅文化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移师中国传媒大学,就“后鲁迅时代及其未来”这一分论坛主题展开研讨。

  本次鲁迅文化论坛暨国际研讨会以“鲁迅: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为主题,并设立了“鲁迅:在传统与世界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分论坛及“鲁迅研究:在现实与可能之间”中国传媒大学分论坛,来自日本、韩国、印度、越南、奥地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大陆90余名学者参加。本次论坛希望通过来自世界各地学者们的讨论研究,让鲁迅研究走出文本、传统、地域的限制,打开哲学、历史、政治等更广阔、更深入观察鲁迅的视角,从当下出发重新认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意义及作用,从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的维度思考鲁迅及其思想。(文:卢妍如  曹蕾蕾  刘启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