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受话者称呼时的“权势”分析

  内容提要:人类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首先要称谓对方——受话者,引起受话者的注意等。在称呼受话者时,称谓的变化会随说话者的自身的“权势”变化而变化。本文论述了英语国家人士在称谓时的“权势”变化和汉民族称谓时的“权势”变化,指出在称呼受话者时,汉民族与英语国家民族在“权势”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交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称谓;权势;说话者;受话者;二语习得;对外汉语交流

  作者简介:黄剑平,男,1958年生,硕士,浙江省衢州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中国语用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权势”(power)最早是由Brown  和 Gilman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他们经过对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问卷的调查以及一些非正式的采访得出人们在称谓对方时会受到“权势”(power)和“等同”(solidarity)的影响。他们所称的“权势”指的是一个人因某方面如体力、财富、年龄、地位等处于优势能够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同等”是指两人有共同点,如:上一所学校、父母相同、同住一个村庄等。

  Brown 和 Gilman 对权势与同等(power and solidarity) 分别用相应的拉丁文 vos 和 tu 的首字母大写形式来表示, 通常写作 V 和T。V 指代表示礼貌客气的称呼形式( respect and politeness);T 体现表示随和的通称形式 (  familiarity and informality)。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Roger Brown 和 Marguerite Ford 与Susan Ervin- Tripp对美国英语的称谓系统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美国英语的称谓系统有三种语义模式可供选择:

  1、彼此直呼其名(the mutual exchange of F N )(F N 指first name)

  2、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the mutual exchange of T LN)(T L N 指 title last name)

  3、非对称性选择方式(the nonreciprocal pattern)

  Brown 和Ford 指出:在1,彼此直呼其名或2,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是由彼此间的熟悉程度和亲密程度支配的,朋友之间常彼此直呼其名。而陌生人之间有可能开始时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称呼,但五分钟的谈话后到相互道别时就可能直呼其名了。而不对称性则受到两个方面的支配,即:年龄和职位。

  对话时两成员中的年长者经常被年轻者用头衔加姓氏称呼,反之职位更高者称呼职位较低者则直呼其名,即使职位较低者年龄大于职位较高者。

  Brown 与Ford的研究还揭示出:一,美国英语称谓系统中的语义选择受到权势与同等语义关系的制约;二,因受文化的影响,支配非对称性选择的因素可以是年龄的大小、职位的高低、性别的不同等;三,称谓系统中的语义关系选择呈现出权势一方拥有首选权利的互动发展模式。

  那么,就汉语而言,我们在进行谈话时,称谓对方时是否会受到权势与同等语义关系的制约呢?经过调查分析,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仔细观察,我们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一:在医院的门诊室。张医生看着压着的较厚的挂号单。张医生:“下一个李三保。”

  患者李三保(走近张医生):“医生,你好。”……

  例二:在校园里,同学们之间称呼时总是直呼其名或姓名。如:“刘芳,放学后我们去街上买些东西好吗?”“我作业没有做完,你叫李红陪你去吧。”

  但是,当学生碰到老师时会说:“李老师好!”或“李老师!”,或当学生有问题在课后问老师时会说:“老师,这个题目我搞不懂,为什么选答案D。”

  例三:在某大学的外语系,由于老系主任要退休,提拔了一个新的系主任,系主任年龄四十来岁,而同系有个老师四十五岁,下面是新系主任方伟与老教师周强在方伟上任前后的对话。

  (在上任前)

  方伟:周老师,明天你能把那受交通事故的学生的情况交给我吗?

  周强:可以,我明天就给你。

  (在上任后两星期)

  周强:方老师,学生见习计划已安排好,你看看怎么样?

  方伟:每个班具体有多少学生要去见习要落实到位,周强,还要把分组的表格发到各个见习班级。

  周强:可以。

  例四:外语系年轻教师(三十岁以下)见到周强时:

  徐婉(年轻教师):周老师,这档案袋用来装什么?

  周强:档案袋要装试卷A、B卷,参考答案,试卷分析,包括所任教的各个班级的试卷分析。

  徐婉;那我拿走了。

  周强:好的。

  (徐婉刚走到门口)

  周强:徐婉,还有你班级的学生成绩单拿去。

  徐婉:哦,(拿着成绩单)周老师再见!

  周强:再见!

  例五:在几年前我注意到一段对话。在公共汽车上,作者与所在学校的校长周永强和下来检查工作的教育局局长刘炉火一起坐车回教育局开会,在公共汽车上周永强校长拿着打火机想抽烟,周校长当时52岁,刘炉火局长(当时四十三岁)看着周永强校长说:“周永强,别点烟。”(用手指了指车上的不准吸烟标志)周永强看了看标志说:“不抽了。”(把烟和打火机放回袋中)

  在例一中,在医院门诊室,在会话中有权势的一方是医生,因此医生直呼患者的姓名,这种称谓选择是非对称性的。

  在例二中,学生之间称呼时显示称谓的对称性。而当老师与学生对话时显示了称谓的非对称性,这时权势一方在老师。

  在例四中,老师之间应该是称谓对称性的,但是由于周强老师在年龄、资历等上面拥有的权势,所以周强和徐婉老师的称谓显得呈非对称性。更有趣的是在例三中。

  在方伟没有上任系主任之前,他在与周强的会话时,周强由于年龄大于方伟而处于权势一方,当时方伟用“周老师,明天你能把那受交通事故的学生的情况交给我吗?”方伟用了头衔加姓氏的方法称呼周强,而当方伟几周后上升为系主任时,他在与周强对话时,虽然年龄还不处于权势一方,但由于地位上高于周强,所以这时候方伟处于权势一方,他们的对话就变成了:

  周强:方老师,学生见习计划已安排好,你看看怎么样?

  方伟:每个班具体有多少学生要去见习要落实到位,周强,还要把分组的表格发到各个见习班级。

  周强:可以。

  从例五中我们也可看出与例四相同的地方。虽然刘炉火局长比周永强校长年龄小,但是刘炉火局长仍然用了:“周永强,别点烟。”这样的话语,显示出虽然刘炉火局长比周永强校长年龄小,但是他的职位要高于周永强校长,所以他仍然处于权势一方。

  从所观察的会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语境中,彼此直呼其名也表明彼此之间的亲密与熟悉程度,而头衔加姓氏称呼时的不对称则主要受到权势的影响。特别有趣的是,当有的人的地位发生变化时,原先彼此之间的称谓也会由于权势的变化而变化。

  结论:人类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首先要称谓对方——受话者,引起受话者的注意等。在称呼受话者时,称谓的变化会随说话者的自身的“权势”变化而变化。本文论述了英语国家人士在称谓时的“权势”变化和汉民族称谓时的“权势”变化,指出在称呼受话者时,汉民族与英语国家民族在“权势”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交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Fasold, R.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8

[2]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8

[3] Hudson, R. Socio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Andersen, R. The Power and the Word.[M]  London: Paladin. 1988.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