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石与合肥情诗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

  姜白石,名夔,字尧章,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一一五五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年)。享年六十七岁。因他曾居住过弁山(在今浙江吴兴)的白石洞下,所以又称“白石道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为人风流自任,布衣终身。他的词作,格调高妙,清空峭拔,对南宋以后的雅词影响甚着,清初的浙西词派更奉为圭臬。在姜夔的一生行迹中,与今天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曾结下不解之缘。

  姜夔原籍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市),自幼随父亲宦游于湖北汉阳。父亲死后,他流寓湘、鄂之间。当时在湖北做官的名诗人萧德藻(千岩)赏识姜夔的才华,就把侄女嫁给他,并且带他到湖州居住(今浙江吴兴);因此他经常往来江淮之间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又经萧德藻的介绍,他结交了当时的名诗人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三十岁之前,他寓居合肥赤兰桥边西风门巷时,结识了赤兰桥边两位琵琶艺妓,遂结良缘而且一往情深。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写了近二十首怀念这两位情人或咏歌合肥风物的词章,占他的全部词作约四分之一;而他对发妻萧氏,却无一语提及,可见他情有独钟。可惜光阴荏苒,八百年弹指过去。今日山河播迁,风流云散,斯人斯物,荡然无存。因此重溯历史长河,拂去岁月灰尘,对姜白石当年合肥情事的有关古迹和词章,试加考索,是很有意思的。

合肥古城与赤兰桥

  合肥,顾名思义就是肥水汇合之地。肥水,又作“淝水”,所以在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上,合肥又作“合淝”。

  合肥在秦汉之际(公元前二O六年)建县,属九江郡。合肥地处巢湖、瓦埠湖之间,向南可经巢湖入长江,与长江沿岸各城镇交通;向北与瓦埠湖相隔仅百里,可朝发而夕至。经瓦埠湖可入淮河,又与沿淮河的城镇相通。由于合肥处在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衔接处,自然成为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合肥受南北朝,皮革、鲍、木,输会也。”正因为它是商货集散中心,所以在西汉初年就以一个县城跃为全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由县升为郡治,称合州。隋代又改合州为庐州。以后,从唐代直到清代,行政上皆无很大的变化。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又成为安徽省的省会,一直至今。

  合肥的城区,历代也有变迁:汉代的合肥,在今市区的西北角,大蜀山下的董铺水库附近。三国时,魏、吴争夺合肥,反复鏖战多年。东吴几次围合肥,皆仗水军从所控制的巢湖沿南淝河达城边。为改变城在水边被动挨打的局面,魏将满宠将合肥城址迁往城西三十里的鸡鸣山下,使吴军无法发挥水军的优势。西晋统一后,又迁回合肥旧址。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六二七——六四九),大将军尉迟敬德(五八五——六五八)鉴于旧城地势低洼,又在城东的淝河南岸高地筑新城,城为土筑。到唐德宗贞元年间(七八五——八○四),庐州刺史路应求改土城为砖城,又因“合肥分野入斗度多”,改称金斗城,南淝河称金斗河。到南宋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为防御金兵进犯,淮西帅郭振将唐代合肥城的护城河变成横贯城东西的一条内河。到明武宗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因河北刘七起义军南下淮泗,有进攻庐州之势,“议者以金斗河东西贯城,虑水关难守。乃闭水关,筑堤以障之”。从此,金斗河改道城北,成今日模样。城内故道干涸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街道,这就是今日市内最繁华的一条主街“长江路”的前身。而今日市内桐城路穿越包河上的一座桥,古代叫做“赤阑桥”。两宋时代,赤阑桥位于穿城而过的金斗河上。河的两岸,店铺林立,是个繁华的商业区。岸上楼馆,水下亭阁,日日笙歌,夜夜管弦。当时桥边多杨柳,别浦萦回之际,多少游子折柳相送;晓风残月之时,多少佳人桥边相思。至今留下众多的文坛佳话,美诗妙词。姜白石当年就是住在赤阑桥西的小巷内,亦是杨柳夹道。他在给朋友的诗中就曾说:“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送范仲纳往合肥》)。他还专门用“淡黄柳”为词牌,自制了一首咏合肥的词。在词前的小序中,提到自己在合肥居住的,并强调柳树特多,这也是他将自制曲的词牌称为《淡黄柳》的原因:“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片,以纾客怀”。词中提到的“小桥宅”,在与赤阑桥相对的水西门内九曲水上旁。水上有座桥叫回龙桥。相传曹操与孙权争夺合肥,于此回马,故得其名。此桥之所以出名,还因为桥公(玄)曾在桥畔住过。桥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皆一代国色。孙策攻合肥得二乔,自纳大乔,孙策好友安徽舒城人周瑜纳小乔。姜白石在咏合肥诸词中常提到二乔。如《淡黄柳》:“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乔宅”。《解连环》:“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大概因为姜夔在合肥与一对姐妹歌妓相爱,赤阑桥与回龙桥又相距不远,所以常以二乔喻他所爱的姐妹歌妓。

姜白石的合肥情事

  姜白石来往江淮间次数虽多,但留住时间较长者有两次:一次是宋孝宗淳熙十年(一一八五),白石三十岁之前,住在赤阑桥西小巷内,第二次是宋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秋,三十五岁时。逗留的原因与他在合肥的恋情大有关系。青年时代的姜白石曾从湖北寄居处沿江东下,在江淮间游历。他《白石道人歌曲集》中所载的编年最早的一首词是《扬州慢》,即是丙申至日(公元一一七六年冬至)路过扬州时作,此时白石二十二岁。如前所述,合肥位于巢湖之滨,下连东吴,上接荆楚。宋时属扬州西路,距扬州不过两百多里。况且合肥为一大郡,人文荟萃,也是江淮一带游历者必到之处。姜白石在合肥歌楼云集的赤阑桥边,结识了两个身为歌妓的姐妹燕燕和莺莺。燕燕居长,善谈琵琶,莺莺为幼,善弹筝弦。白石把他俩戏称为“二乔”。在一首惜别词《解连环》中写道:“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相思。为大乔能重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为与燕燕莺莺朝夕相处,白石就赁屋居住在赤阑桥西的小巷内。他写了一首《淡黄柳》词,描绘他居处周围的情形: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不少学者因失于实地考察,根据词序,皆以为赤兰桥在今合肥城南,实际上却在城中部偏东,即今日桐城路穿越包河上的一座桥。如前所述,宋城是截唐城一半,向北延至南淝河,这样原在城中部金斗城上的赤兰桥就变成城南了。明清以后城区扩大,赤兰桥一带又变成偏东的市中心地区。至于词中抒写的早春季节乍暖还寒,寒食客愁皆词客抒情惯伎。唯携酒小乔之宅,燕燕飞来,问春何在,似是以物喻人,暗指与燕燕莺莺的情事。

  姜白石三十二岁时,又一次路过合肥,但这次却只能遥望,不能停住。因为上一年冬(淳熙十三年)萧德藻罢官由湖北回故乡,带白石一道去湖州与其侄女完婚。岁暮从武昌沿水路东下,第二年正月初二达金陵。遥望淮南群峰,他又想起了与燕燕莺莺的朝夕相处以及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以至于形诸于梦寐。醒过,写下了著名的《踏莎行》一词。其序于词如下:

  自沔东来,丁末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同时,他还写了一首《杏花天影》词。他以“桃叶渡”、“莺莺浦”、“燕啼莺舞”来抒发昔日的相聚之乐和今日的相思之苦,可见恋情之深之重。更何况,这种恋情形于梦寐,见诸词章,就在他与萧氏新婚的前夕,这更让人感慨万千,产生更多遥想和推测了。白石第二次寓居合肥是在宋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秋,词人终于又回到了思念已久的“二乔”身边,心情十分欢畅,词集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摸鱼儿》序云:“辛亥秋期,予居合肥。小雨初霁,偃卧窗下,心事悠然。起与赵君酋露坐月饮,戏饮此曲。盖欲一洗钿合金钗之尘。”词中写到:

  向秋来、渐疏班扇,雨声时过金井。堂虚已放新凉入,湘竹最宜敧枕。闲记省。又还是、斜河旧约今再整。天风夜冷。自织锦人归,乘槎客去,此意有谁领。
  空赢得,今古三星炯炯。银波相望千顷。柳州老矣犹儿戏,瓜果为伊三请。云路回。漫说道、年年野鹊曾并影。无人与问。但浊酒相呼,疏帘自卷,微月照清饮。

  其心情欢畅与悠然,不觉流露于词作之中。

  这次欢聚不久,词人又离开二姬而乘舟东下。其原因,一是受苏州范成大之邀,前去石湖相聚;二是年关将至,要赶去湖州与家人团聚。词人和二姬都感到再也无缘相会了,所以这次离别被感伤情。白石有《解连环》词,记相别场面如下:

  玉鞭重倚,却沉吟未至,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廉,半面曾记?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缘空约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词中不但感叹幽欢未足,后会有期,甚至回忆起他们初次相识的情形,带有一种总结的性质了。

  白石在石湖,与范成大盘横一月有余,写下《暗香》、《疏影》等著名的词章。现代词学名家夏承焘先生依据词中“叹寄与路遥”、“红萼无言耿相忆”、“早与安排金屋”等语,认为这与合肥情事有关,仍是对燕燕莺莺的怀念。此虽系推测,但姜白石一直在范家住到岁末,别人要过年了,他才匆匆在除夕之夜乘船由石湖赶往湖州,这却是事实,姜诗《除夕自石湖至苕溪》二首即是物证。姜白石对家庭、妻子眷恋不深,这点是可以指实的。这年白石三十七岁。

  自此以后,姜夔再未与二姬相会。但此合肥之恋,给词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孽缘。宋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冬,词人在无锡,又打算再去合肥,可是因事未果,又形之于梦寐,醒后作《江梅引》以寄相思。词云:

  人间别离易多时,见梅枝,勿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沾衣。

  就在写此词的一年前,他在鉴湖还写了一阕《水龙吟》,深情回忆十年前与二姬相识之时,叹息到:“我已情多,十年幽梦,略曾如此。”他写此词的一年之后的元宵之夜,又在梦中与二姬相会,醒来则长叹:“淝水东流无尽期,当年不合种相思。”(《鹧鸪天。元夕有所梦》)相思之树所结下的苦果,这位词人几乎品尝了一生。

  姜白石四十岁后徙居杭州。宋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他曾向朝廷献上《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建议朝廷下诏整理国乐。不久又献上《圣宋铙歌十二章》。他晚年流落在嘉兴、金陵一带,逝世于杭州,葬在钱塘门外西马塍。

合肥赤阑桥边姜夔旧居的“西风门巷”上的壁画,上面隽有姜夔诗《送范仲讷往合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