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三十四)

22、台湾文学中的「满洲」想象及再现(1931—1945)

20160709_038

时  间:2015年11月
作  者:林沛洁 着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研究背景:满洲事变、满洲建国与东亚图景
第三节 研究范畴与方法
第四节 前行研究
第五节 章节架构与预期成果
第六节 结论

第二章 中介传播:满洲热的出现(1931-1937)
第一节 台湾内化与想象满洲国:以中介传播「溥仪就任执政」报导为例
第二节 满洲他者:满洲议题与鼓吹南方移民报导
第三节 「满洲热」及其逆说:「满洲事变论功行赏」与台湾文学创作的再现

第三章 满洲新天地:从文学想象到文艺竞争(1937-1941)
第一节 满洲新天地:台湾小说中的满洲议题
第二节 战时文艺统制下的满洲文艺政策与文坛
第三节 满洲文艺的顺风车:台湾南方文艺抬头与文坛分化

第四章 以满洲为镜:大东亚共荣圈下台湾的认同(1942-1945)
第一节 大东亚共荣圈下破碎的「爱国」美谈:李香兰及电影《サヨンの钟》
第二节 镜像满洲:王昶雄〈镜〉中的多重结构
第三节 从台湾到满洲国:口述历史与记忆

第五章 结语

23、客家映台湾——族群文化与客家认同

20160709_039

时  间:2015年11月
作  者:张维安、刘大和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日治时期新竹客家地区地主资本积累之研究(黄绍恒)

第二章 「客家区域」与「客家经济」的动态关系:以凤山溪茶产业为例(张翰璧 徐幸君)

第三章 后龙溪流域传统农业之转型初探:以狮潭乡泉明蚕业农场为例(胡愈宁、林锡霞)

第四章 客家文化与产业创意:2004年客家桐花祭的分析(王雯君、张维安)

第五章 传统与社群媒体建构的桐花祭意象分析(孙荣光)

第六章 桐花祭广告中的在地化情境与符号呈现:俗民文化模仿与符号学分析考察(李威霆、罗原廷)

第七章 网络媒体中的客家意象建构:「好客ING客家影音网络平台」之分析(李美华)

第八章 地方特色产业与客家饮食文化的化成凝现:以苗栗县公馆乡红枣为例(黄世明、黄宏至)

第九章 客家饮食文化:新竹地区客家餐厅的文化研究(刘大和)

24、章学诚研究述评(1920—1985)

20160709_040

时  间:2015年10月
作  者:黄兆强 着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章学诚生平研究之述评

第二章 章学诚学术思想研究之述评

第三章 章学诚史学思想研究之述评

第四章 章学诚文学思想研究之述评

第五章 章学诚遗着研究之述评

第六章 综论:近现代「实斋研究」评议、发展概览及1920年代之后成为显学的原因

25、重新认识中国

20160709_041

时  间:2015年10月
作  者:宁应斌 编着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

内容简介:

中国作为理论:中国派的重新认识中国(宁应斌)

「经典时代」还是「子学时代」?「中国哲学史」的叙述开端与「中国文明的主体性」问题(张志强)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论章太炎的《易》学、《春秋》学及其历史观(江湄)

大同立教的双重困局与不同应对:康有为的政教观初论(张翔)

鸦片战争同期声:试论道光十九年的朝贡体系调整及其历史意义(邱士杰)

自尊无畏,超克断碎:《传习录》和我们的当代(赵刚)

中国主体性的叙述与历史意义(于治中)

26、烽火下的学术论著:抗战时期十种文史著作探微

20160709_042

时  间:2015年9月
作  者:胡楚生 编着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内容简介:

壹、以国史昭苏国魂——钱穆《国史大纲》探微

贰、以「荣复雠」激励民心士气——杨树达《春秋大义述》探微

参、将国家导向自由之路——冯友兰《新事论》探微

肆、在漫天战火中论国史周期——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探微

伍、以经典砥砺人心士风——熊十力《读经示要》探微

陆、《春秋》严夷夏进退——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探微

柒、藉史注抒发隐衷——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探微

捌、在考据中借古喻今——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探微

玖、自立自强的殷切叮咛——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探微

拾、国史中「春秋学」应有的地位——柳诒征《国史要义》探微

27、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梁漱溟先生对佛学的理解与定位

20160709_043

时  间:2015年7月
作  者:李庆余 着
出版单位: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内容简介:

梁漱溟先生一直被誉为是当代新儒家的开山祖,但他一生却与佛结缘。他早年信佛,在作品中表明佛教要比西方哲学高明,如他认为只有佛教才能解决人间痛苦,佛教义理不受西方学术观念(如唯心、唯物论等)限制,其出世间义要比种种世间学问高明等。

梁先生后来虽归心儒家,但他仍然大量运用佛教的观念与词汇,来融通中西文化与哲学,如以佛家思想来裁量文化,利用佛教概念来建构知识论,力言佛教文化将会复兴,佛教为最高级宗教等,都可见一斑。梁先生晚年仍然相信佛教会在未来复兴,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而佛教也成为了他在种种政治打压下的慰藉。本书以梁先生一生为线索,阐明他信佛、由佛转儒,由儒入佛的原因,以及不同时期对佛教理解,进而分析他一生归宗儒家还是佛家。

作者简介:

李庆余,香港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研究兴趣涉及当代新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儒道哲学、宗教比较等,曾于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公开大开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志莲净苑,浸信会神学院信徒神学教育部,浸会大学宗哲系任教,现为明爱专上学院及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高级讲师暨中文科主任。学术著作有:《大乘佛学的发展与圆满》、〈牟宗三先生藉佛家义理开出科学知识的四个不同进路〉、〈熊十力与唐君毅先生的承传关系〉、〈死之困惑与死之超脱——试论儒释道三家对死亡的凝视〉、〈梁漱溟及熊十力两位先生之佛缘及对佛教的看法〉、〈乔布记剪影——从乔布记看人间苦难〉、〈从少女的祈祷到祈祷的少女〉、〈为死亡添上意义的本色神学——谈倪柝声对《圣经》所说死亡的阐释〉等。散文著作有:《徘徊在港大与城大之间》、〈为父的心〉、〈三代情〉、〈萧条异代不同时〉、〈我在大草原遇上你们〉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