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二十一):陶渊明、姚崇、韩愈

符读书城南(1) 韩愈

  【原文】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2)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3)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4)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5)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6)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7)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8)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9)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10)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11)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12)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13)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14)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15)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16)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17)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18)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19)

  【注释】

  (1)符读书城南:符:韩愈子韩昶的小名。城南:指长安近郊樊川(今陕西长安县南),其地有韩愈别墅,韩氏庄园至宋代犹存。见宋人张礼《游城南记》。据魏怀忠《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引樊汝霖说,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秋,时韩昶十八岁。

  (2)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木材能按照圆规曲尺做成器具,是由于木工和轮舆匠人的劳作。规矩:圆规和矩尺;梓匠:木工;轮舆:轮人和舆人,造车轮、车子的工匠。

  (3)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人之能够成才,是因为饱读诗书。前者“人”指世上之人,后者“人”指成才之人。

  (4)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由于有的人不能勤学,就走入了歧途。闾:里门,秦时贫民居里门左侧,富人居里门右侧,后代富贵者与贫贱者异里而居。

  (5)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岁稍大时在一起玩耍嬉戏,就像一队鱼群。少:同“稍”;不殊:一样,没有什么分别;对鱼:一对游鱼。

  (6)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到十二三岁,各人表现出来的就稍稍不同。头角:比喻年轻人的气概或才华,如“崭露头角”、“头角峥嵘”。

  (7)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到二十岁差别就变得很大,就像污渠和清沟互相映照
乖张:不顺,不相合。

  (8)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三十岁人的品格就定型,一个成为龙材,一个变成蠢猪。骨骼:这里指人的气质、风度。

  (9)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个乘坐飞黄腾空而去,不会顾及那个蹲在地上的癞蛤蟆。飞黄:传说中的黄帝所乘神马;腾踏:犹腾达,飞腾;蟾蜍:癞蛤蟆。

  (10)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个成为听差仆役,长期被奴役鞭打,脊背上都生蛆。马前卒:古代在官员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比喻为主人奔走效力的人。

  (11)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一个则成为高官,住在深邃的宫室之中。公与相:公:古代司马、司徒、司空或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相:宰相。皆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官员。这里泛指高官;潭潭:犹沉沉,宫室深邃的样子。

  (12)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你难道没有看见,那些王公卿相都是出生于贫寒的农家?犁鉏(chú):犁锄,代指贫寒的农家子弟。

  (13)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你难道没有看见那些高官的后代,贫困得出门连条蹇驴都没有。三公:见前注。驴:古代马贵驴贱。

  (14)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文章难道还不重要吗,儒家经籍就是做人的根本。菑畬(zīshē)耕耘。古人以耕稼为民生之本,以喻事物的根本。语出《易·无妄》:“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这里也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意。

  (15)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低洼处的积水因为没有源头,早晨还满满的,晚间就干涸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潢潦(uánglǎo):低洼处的积水。

  (16)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一个人如果不能通古识今,就像牛马穿着人的衣服。马牛而襟裾:就像牛马穿着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

  (17)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晚上也可以点灯看点书。灯火稍可亲:点灯读书的委婉说法;简编:书籍。汉代以前的书籍多用竹简,中间有牛皮条穿连起来,叫“韦编”;卷舒:翻开、阖上,看书时的动作。

  (18)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我岂不整天想念你,只是为了不耽误你的时光才没有去打扰你。旦夕:从早到晚。居诸:时光。“居”、“诸”本语助词,这里用来指时光。语出《诗经·柏舟》“旧居月诸,胡迭而微?’”

  (19)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情感和理智互相矛盾,(指从情感出发向曲·从早到晚都想去看望你,从理智出发要你好好读书,又不能去打扰你)。所以只能写此诗要你不再犹豫,发奋读书。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

  【翻译】

  木材能按照圆规曲尺最成器具,是因为木工和轮舆匠人的劳作;  
  人之能够成才,是因为饱读诗书。
  诗书中的知识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懒惰者就会腹内空空。
  人生之初,学力都是一样的,并无贤愚之分,
  由于有的人不能勤学,就走入了歧途。
  两户人家生的儿子,幼小时智慧是相似的,
  年岁稍大时在一起玩耍嬉戏,就像一队鱼群。
  到十二、三岁,各人表现就会稍稍显出不同。
  到二十岁差别就变得很大,就像污渠和清沟互相映照
  三十岁人的品格就定型,一个成为龙材,一个变成蠢猪。
  一个乘坐飞黄腾空而去,不会顾及那个蹲在地上的癞蛤蟆。
  一个成为听差仆役,长期被奴役鞭打,脊背上都生蛆。
  一个则成为高官,住在深邃的宫室之中。
  要问为何两人差别如此之大,就是因为学与不学的缘故。
  黄金璧玉虽然宝贵,但难以久藏,终究会用光,
  一个人如有学问,则终生受用无穷。
  一个人成为君子或是成为小人,这不是父母能决定的。
  你难道没有看见,那些王公卿相都是出生于贫寒的农家?
  文章难道还不重要吗,儒家经籍就是做人的根本。
  低洼处的积水因为没有源头,早晨还满满的,晚间就干涸了。
  一个人如果不能通古识今,就像牛马穿着人的衣服
  其行为会陷于不义之地,还奢望得到什么名誉?
  此时秋季久雨天晴,郊外开始凉爽起来。
  晚上也可以点灯看点书。
  我岂不整天想念你,只是为了不耽误你的时光才没有去打扰你。
  我的情感和理智互相矛盾,所以只能写此诗要你不再犹豫,发奋读书。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由嫂抚养成人。韩愈7岁读书,13岁能文,十九岁应进士试却名落孙山。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后因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平定淮西有功,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长庆二年(822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平息镇州之乱。史称“勇夺三军之帅”。九月转任吏部侍郎。长庆三年(823)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卒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韩愈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孟州市孟县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今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韩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诗歌创作方面,针对大历以来诗人“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的浮荡习气,力图恢复盛唐气象。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造,大胆革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中唐时期诗坛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人。

  后人对韩愈为人和文学成就评价很高。其中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论及韩愈的诗文有17篇之多,其中《韩愈论》、《韩文公庙碑》结识脍炙人口的名篇。他总结韩愈一生的四句话:“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也成为韩愈为人和文学成就的定评。明代归有光等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0160618_005

韩山师院内韩愈塑像  河南孟县城西韩庄韩愈墓

  【简析】

  这是首教子诗,是写给韩愈唯一的儿子韩昶的。韩昶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韩愈在徐泗濠节度使张封建幕府任上,时年三十一岁,这在封建社会算是中年得子了。韩愈兄弟四人,韩愈是老四,三位兄长不是早夭就是英年去世。大哥韩会之子韩老成与韩愈年龄相近,但也是三十多岁就早逝而韩愈又只有韩昶这个唯一的儿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韩昶对这个家族意味着什么,是可想而知的。但韩愈的可敬慕之处在于:他尽管非常喜欢这个独子,恨不得旦夕留在自己身旁,但为孩子的前途和家族的未来着想,还是把他送到远离自己的城南庄上,封闭读书。这对今天溺爱子女的富二代来说,自然是个启迪。

  韩愈教育子女的目的是要其飞黄腾达,成为“公与相”,这自然不可取,但其教育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一是韩愈在诗中强调孩子从小时候没什么不同,没有什么天分之别,人的成才全在于后天接受教育学与不学使他们逐渐分化成“龙”或“猪”。一个人成为君子或是成为小人,这不是父母能决定的。你难道没有看见,那些王公卿相都出生于贫寒的农家?二是一个人要有知识。这是由于金玉虽贵重,但是不禁花用,而学问却可以随时应用而任你享用终生;更由于儒家经籍就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能通古识今,就像牛马穿着人的衣服。其行为会陷于不义之地,还奢望得到什么名誉?这对今日也是同样适用的。韩昶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韩昶(799-855)字有之,小名曰符。早年从古文家樊宗师学习古文,文宗大和元年(827)28岁进士及第。任邠州从事,试宏文馆校书郎,又为襄州从事,除高陵尉集贤殿校理,迁度支监察御史,拜左拾遗。牛僧孺镇襄阳,奏为度支使。拜秘书省著作郎,迁国子博士,除襄阳别驾,检校礼部户部郎中。大中九年(855年)六月三日有疾,八日卒于任上。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韩愈为人个性倔强,表现在文风上也是不愿模拟别人,提倡“气盛宜言”、“戛戛独造”。他的文章提倡“唯陈言之务去”,创造了许多新的生动词汇,后来皆成为成语,如“落井下石”,“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同工异曲”、“俱收并蓄”等。他的诗歌有意以文入诗,创造一种硬瘦险怪的诗风。但这首教子诗却除了像“乃一龙一猪”为散文章法外,皆通俗朴实,文从字顺。无深奥典故,也无险怪句式。通篇都是对比:学习的好处和不学的坏处,而且都是孩子听得懂的语言,一反他平日的诗歌主张和表现手法。尤其可见,作诗要看对象,要以起到效果、达到目的为原则。韩愈的这首教子诗,也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迪。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