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六):王修、王昶、向朗《诫子书》

  【简评】

  这篇诫子书据历史、天地万物、自身经历来告诫自己的孩子,中心就一个:强调人际之间的和谐,强调家族、国家的团结一致。这在“天下三分”大小军阀混战不已的三国时代无疑是个规劝,对保全家族、保住个人生命和名节自然也有现实意义,而不仅仅在于一般的修身育德。文章开头所举的儒家经典之一《左传·桓公十一年》楚郧蒲骚之战就是历史上一个靠团结而不靠兵力众多寡战胜强敌的有名战例: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楚武王四十年),楚武王为了分化和占领汉东诸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派遣楚大夫屈瑕、斗廉,准备与贰国、轸国结盟。郧国为阻遏楚国势力的东渐,立即调集重兵驻守于郧国的边境蒲骚城,同时准备联合随、绞、州、蓼四国之兵共谋伐楚。战争开始时,楚将莫敖担心兵力不足,建议向楚武王请求援兵,而斗廉说:“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不一定单纯靠兵员众多,主要靠的是内部的团结、同仇敌忾。”他还援引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殷商军队的,靠的就是君主有道,上下同心的史实来加以证明。莫敖被说服了,结果上下同心,趁郧国的联军还尚未到来之际,夜袭蒲骚城,大败了郧师。随、绞、州、蓼四国听说郧军已败,就不再去与郧国联合,楚国就与贰、轸二国结成了联盟,奏响了东渐扩张的序曲。在这次战争中斗廉所阐述的“师克在和,不在众”的深刻道理,一直被古今众多名人引用。

  向朗的这篇临终遗言对儿子,乃至对整个家族的和谐团结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向氏一族,一直“动得所求,静得所安”,子子孙孙,出了许多能臣名流:儿子向条谨记父教,亦博学多识,仕途通达。据《襄阳耆旧记·卷二》向条字文豹,承袭父爵蜀汉景耀年间,担任御史中丞。入晋后,历任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兄圣传之子向宠,蜀汉名将,先主刘备封为广益将军,也极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北伐时,向后主刘禅极力推荐向宠为大都督,主持蜀国军务,在有名的《出师表》中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故后主刘禅封为大将总督,赐御林军马,以镇成都,至今成都尚有向宠太庙。向宠之弟向充,历任射声校尉、尚书。向宠五世孙向光湖之子向秀,“竹林七贤”之一,嵇康遇害,他写下有名的《思旧赋》。

  向朗,字巨达,籍贯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向朗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少年时师事司马徽,与徐庶、韩嵩、庞统甚有交情。后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故,向朗转投为刘备手下。同年,刘备平定荆南,派向朗督领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的军政民事。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入主益州,任命向朗为巴西郡太守,不久转任牂牁(zāngkē)郡太守,又被调往房陵任职。

  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后主刘禅继位,升任向朗为步兵校尉,又接替王连兼任丞相长史。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丞相诸葛亮南征,留向朗统领善后事务。

  受连免官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向朗跟随诸葛亮驻军汉中参与第一次北伐。次年,因马谡街亭之败,使得北伐失利。马谡逃亡,向朗因与马谡是朋友,于是知情不报,诸葛亮十分忿怒,罢免了向朗的官职并让他回到成都。数年后,向朗复职,被任命为光禄勋。

  主持册封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后,向朗转任左将军,追论旧功,被封为显明亭侯,赐位特进。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正月,刘禅立张氏为皇后,命向朗以左将军职务代理丞相持节授予其皇后玺绶。同月,刘禅又命向朗代理丞相持节册封刘璿为太子。

  折叠专研典籍向朗年少时虽然涉猎文学,然而不能自我约束坚持,所以只以为官才干著称。自从被罢免长史之职后,闲散无事将近二十年(《三国志》误作三十年),于是更加潜心的研究典籍,孜孜不倦。年过八十,仍然自己动手校勘书籍,指出谬误之处,他所积藏的书籍,是当时最多的一位。向朗开门接待宾客,诱导收纳青年,只谈论古书文义,不涉及时政,以此在当时颇为著名。上自朝中执政大臣,下及少年儿童,都很敬重他。

  向朗这种传授知识辅导后学的举动,开创了历史上私人藏书家对读者开放和辅导利用藏书的先河。

  去世

  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向朗去世。由其子向条世袭其爵位。

  向朗的著作非常少见,仅有一篇《遗言戒子》被载入习凿齿所著的《襄阳记》(又作《襄阳耆旧记》)一书中,《全三国文》亦有收录。

  杨洪:“朗情伪差少。”

  廖立:“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

  陈寿《三国志》:“①向朗好学不倦。”“②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

  侄子

  向宠,向朗兄子,封爵都亭侯,历任中部督、中领军。

  向充,向宠之弟,历任射声校尉、尚书。

  儿子

  向条,字文豹,袭父爵,蜀汉景耀年间,担任御史中丞。入晋后,历任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

《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襄阳耆旧记·卷二》

  向朗(168-247年)字巨达,三国时期蜀汉襄阳宜城(今属湖北)人。刘备平蜀后,为巴西等地太守。后主刘禅在位时,为步兵校尉、丞相长史,曾被诸葛亮免官。去职后潜心研究典籍。向朗少时虽有接触文学,但没有大兴趣,反而以内政能力见称。后来在第一次北伐被免官,到死前二十年,开始潜心典籍研究。他三十年以购书、藏书、校勘为事。史称其“优游无事,乃鸠合经籍,潜心典籍,孜孜不倦”,“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年过80岁而孜孜不倦,仍亲自校对书籍,指出谬误之处,积聚的篇卷,是当时最多的一位。

  他的藏书还对外阅览,“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他以藏书为本,“讲论古义,不干时事”,这种传授知识辅导后学之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人藏书家对读者开放和辅导利用藏书的先河。上至大臣,下到小童都非常敬重他。

  向朗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的遗言说: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耳,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三国志·蜀书·向朗》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这意思是说,《左传·鲁桓公十一年》中说,军队克敌制胜在于精诚团结,而不在于兵力众多。风调雨顺,四季调和,万物才能生长;君臣和,天下才能太平;家族和,才能心想事成,安居乐业。

  这是告诉人们,任何一个团队成功的关键在于精诚团结,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向朗还以亲身经历说,我只不过是楚地一个普通人,父母双亡之后,由于兄弟和睦,并得以两位兄长的教养,才有今天在德行上的完美,受到世人的敬重。

  贫穷并不是人的祸患,重要的是要“和”。希望你要牢记我的教诲。

  向朗的儿子向条遵照父训,官至御史中丞。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六十一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