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绝句鉴赏之五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正式实行新法,到熙宁七年已经五个年头了。五年来安石由于力排众议,推行新法,搞得“群疑并兴,众怨总至”(王安石《乞解机务剳子》),又加上熙宁七年时他“疾病浸加,不任劳剧”,所以不顾神宗皇帝的多次挽留,六次上书乞解机务,要求离职还乡。同年三月,神宗终于免去他中书门下平章之职,改授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江宁府.这首诗就是他赴江宁途中泊船瓜洲时写的。诗中描绘了江南的秀丽春色,表达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急迫心情。

  诗的一、二两句是叙事,写自己从汴京顺着运河返乡的经过。京口,即今镇江市,在长江南岸,瓜洲,又叫瓜埠洲,在长江北岸,与镇江市隔江相望,是大运河与长江汇流处。诗人站在瓜洲古渡,望着一水相隔的京口,思乡之情尽含于“一水间”三字之中。《古诗十九首》中表示相思的名句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白居易的《长相思》也是从汴水写到瓜洲,所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王安石在此是不着痕迹地化用了这些古典名句,这也是宋诗“以才学为诗”的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安石在鎔铸经史上的功力。

20160101_003

今日的瓜州古渡

  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则是以镇江为观察点,说镇江与钟山之间距离也不远了。诗是想象的艺术,它是以跳跃为其节奏上基本特征的。诗人站在瓜洲,却从京口向钟山望去,这当然是一种悬想,也是节奏上的跳跃。诗人的故乡虽在江西临川,但南京是他的第二个故乡。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曾做过江宁通判,随定居于此,死后就葬在江宁的牛首山。江宁是安石父母庐墓所在,又是这次赴任之所和晚年归宿之处,所以他急切盼望早日赶回江宁,而且离江宁越近,心情也愈加迫切。诗人用“一水间”、“数重山”等偏正词组,不但准确地画出了瓜洲、京口、江宁三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而且暗含“近、快”二字,表现出诗人思归的急迫心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再加以描景和抒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个人人称赞的名句,它不但生动地描绘出春天来到江南的盎然景象,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对春到家乡的无限欣喜之情。须知,诗人这时尚在瓜洲,他不写眼前的江北之景,而专说“又绿江南岸”,这说明他的目光所向仍是前面所叙的京口、钟山,他眼中只有江南,心中只有故乡。据洪迈《容斋续笔》所载,为了这句诗,王安石进行了相当艰苦的文字锤炼:“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改‘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当然,“绿”字这种用法,并不从安石始,唐诗中早巳屡见,如丘为的《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蓟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王安石本人在一些诗作中也屡用“绿”字,如“春风过柳绿如缫”;“山从树外青争出,水回沙边绿半涵”,“缫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但《泊船瓜洲》中这个“绿”字自是不同凡响,它不但是全篇警策,而且也胜过前人的若干“绿”字。首先,它把不见踪影的春风转化为鲜明的形象,而且又如此充满生机,这是“到、过、入、满”等字所办不到的。其次,“又绿”的对象是“江南岸”,既写了大江,又写了大江之南的山川沃野,境界阔大、气势雄伟,相比之下丘为的“已绿湖上山”’常建的“主人山门绿”就显得画面倡狭了。再次,这个“绿”字与《楚辞》“芳草兮萋萋,王孙兮不归”暗中关合,自然引起下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乡思来。这种鎔铸经史“以才学为诗”的本领,是前人诗笔所不及的。“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进一步抒发“近乡情更切”的急迫心情。诗人在瓜洲夜宿,隔宿还要渡江,至京口后仍有一段旅程,所以尽管故乡遥遥在望,但也不是即刻可到的。诗人问明月,何时能返故乡?这似是问句,但无须回答,明月也不可能作答,只不过用来表现诗人急切的乡思罢了。这句诗的意思虽简单明白,但近年来有的注家却生出不少岐义。有的说以明月“喻神宗”,因此“照我还’并不是指还乡,而是指还政,表现出王安石希望重返朝廷,继续推行‘新法’的愿望”(《宋诗欣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55页),这恐怕是望文生义。首先,以月喻君在古典诗词中未曾见,在王安石诗中只有以月喻已、以日喻君的,如《咏月》:“追随落日尽还生,点缀浮云暗又明。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诗人说自己象月亮一样追随着太阳一一神宗,但上有浮云下有蛟龙虎豹,要分光与民也不容易,这是在慨叹他施行新法之难。王安石大概还不至于悖谬到一会用月喻己,一会又用月来喻皇帝。其次,如前所述,王安石是自己多次要求辞职的,不存在神宗不信任“被免职”、“热切地盼望皇帝再予信任,召他回朝执政”这种心理状态。据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熙宁七年三月,王安石六次上书乞解机务蒙准后,神宗又遣吕惠卿传旨留安石在京师以备顾问。同年又遣使至江宁传宣抚问并赐汤药,王安石之子王方患病,神宗得知后又遣御医张谔前去治病。一年后,安石又被召进京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见,说“还”是盼望皇帝再予信任回朝执政是没有什么历史根据的。再次,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前面三句都说思乡还乡,最后一句忽然冒出个“还朝”,意思与前三句相忤,在诗意上也说不通。所以我们认为此诗主要是描绘江南的秀丽春色,表现了诗人近乡更思乡的急切心情。

20160101_00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正因为诗句构思的如此精妙,字词锻造的又如此精粹,所以,宋代诗坛上就有人刻意模仿。如南宋著名的太学生陈东的《题吴公辅庵》:“京口瓜洲一水间,秋风重约到金山。江山自为离人好,不为离人数往还”。刘挚之子刘跂:“青春白日坐消难,须著人间比梦间。

  八公山下清淮水,明月何时照我还”(《学易集》卷四)。诗人自己对此也很得意,不止一处提到此诗并加以运用:如《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下有序云:“旧有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下有下有仿作三首:

老于陈迹倦追攀,但见幽人数往还。忆我小诗成怅望,钟山只隔数重山。
世间投老断攀缘,忽忆东游已十年。但有当时京口月,与公随我故依然。
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金山。

(《王安石集》卷二十八)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