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五):嵇康、包拯、司马光《诫子书》

  【注释】

  (1)人无志,非人也: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能被称为人。

  (2)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但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应该有其行为准则。

  (3)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应当择善而行,先确定目标,然后再行动。

  (4)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一旦志向确定下来,就要心口如一,至死不悔,说到做到,必定达到目标。耻躬不逮:以自己的行动达不到目标为耻。躬:亲自去做;逮:及,达到。

  (5)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如果身心疲惫懈怠,或者被外部事物所牵累,或者被心中欲望所左右、不能忍受暂时的疾患,不能克制细小的欲望,就会犹豫不定。议于去就:考虑去做还是不去做。

  (6)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一旦犹豫不定,便会做与不做二心;二心交争不定就会导致立志之前的欲念取胜。二心交争:指实现志向与向困难和欲念屈服这两种不同的心思在内心反复较量。

  (7)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有的人半途而废,有的人功亏一篑,最终都导致失败。匮(kuì):溃败。

  (8)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用这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去守城,就守卫不住;用这样的人去进攻,就会胆怯;与这样的人盟誓,他就会违背誓言;与这样的人密谋,他就会经常泄密。

  (9)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这样的人遇到享乐的时候,就会放纵感情;居于安逸之地就会随心所欲。

  (10)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因此,这样的人表面看来繁花耀目,但却不可能结果;虽终年勤苦,却一点收获也没有。

  (11)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伍子胥作长叹时的心志,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尚操守,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执著坚贞,苏武坚守民族节操的志向,可以说都很坚定。申胥:即伍子胥,在吴率军灭楚,报父兄之仇后,吴王夫差吴封其于申,因此成“申胥”。据《史记·伍子胥列传》:吴越之争时,越国派使向吴国求和,申胥谏阻吴王不许答应求和,但吴王受了伯嚭的挑唆,不但不听,反而怀疑伍子胥有二心,赐剑命其自裁。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嗟呼!谗臣为乱矣,王乃反诛我!”语毕自刎而死;夷齐:即伯夷、叔齐。据司马迁《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是商未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庐龙县)国君之二子。因互相揖让对方去继位,结果都离开孤竹国,一同到了周。听说武王伐纣,叩马谏阻。后来听说周取代商建立周朝,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展季:即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展洼人)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有时也称“柳下季”。他担任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据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柳下惠有次出行,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称之为“柳下惠坐怀不乱”并广为传颂;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匈奴前后共有十九年,手持汉使节杖,在北海牧羊,渴饮雪,饥吞毡,始终屈膝投降,是坚守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若夫:发语词,表示议论。(11)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所以说,内心里没有贪欲而平静,外表没有藻饰而接近自然之道的人,才是最能坚守理想的人!

  (12)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对居住之地的长官,只要尊敬他就可以了。长吏: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13)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不要和他过分亲密,和他的往来也不宜太频繁,一定要去拜访的话,也应当注意控制时间,不宜坐的太久。

  (14)其有众人,又不当宿留: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访,那就不要单独和他一起走在最后,也不要在他家里过夜。

  (15)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之所以要你这么做,是因为这些官员喜欢向人打听一些隐私,一些坏人坏事被举报揭发了,你就会被误认为是告密者遭人怨恨,你又无法辩白洗清自己。

  (16)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假如你少说话,谨慎守备管住自己的嘴,那就不会被人埋怨误解了。

  (17)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当谦辞□谢:平时做人应当处清净高远。如果有人来麻烦、叨扰,想要你为他去拼命找人办事,你应当婉拒。

  (18)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要让对方明白,自己从不插手这类事。

  (19)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如果那人的事情有冤屈或者真的很急,心里有些不忍,那就表面上拒绝他,私下偷偷给他帮忙。

  (20)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之所以要你这样做,是因为这样上可以预防、远离一些想要以此为借口拉拢、束缚你的人,中可以杜绝一些麻烦人士的请求,下可以保全自己一向的名声,这也是坚守志向的一个办法。

  (21)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于宜:在想去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自己审度一下看看可不可以去做,考虑差不多了再去办。差于宜:与适合接近、差不多。

  (22)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如果一件事你考虑必须这样办才合适,别人想让你改变,你应当要他讲清为何要这样办的道理。

  (23)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如果他讲的有道理,你也不要因此感到羞耻,有挫折感,立即听从对方意见,改正自己不正确的想法。

  (24)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如果对方的理由不充分,仅仅想靠情感要求你这样办,即是他说破嘴,你也应当坚持原来的做法,这也是坚守志向的一个办法。

  (25)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在钱财上不要太计较、太小气。束修:十条干肉。《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后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

  (26)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遇见贫穷困苦的人,你又有可能去接济他,那就应该见义勇为。

  (27)若人从我,欲有所求,先自思省:假如有人跟在你身边而有所求,那你就应该反省考虑一下。

  (28)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假如对方花销无止境,一天比一天多,已超出“救急就贫”本身的意义,你就应当权衡轻重拒绝他。

  (29)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就算他纠缠不休,也应当拒绝。

  (30)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人家来求你帮忙,一般都是因为他没有而你有,才会来求你,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31)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去做,轻易就为别人竭尽所有,不忍心当面拒绝别人的请求,为对方的人情而答应他,抹不开面子,那就不是真正有远大志向的人。

  (32)夫言语,君子之机:语言,是君子表达自己观点的工具。

  (33)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当你说出对事物看法时,你对此的是非态度等都会轻易显示出来。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

  (34)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假如你说这话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即是你想说,也应当考虑说出来恐怕有不好结果,也应当隐忍不说。

  (35)後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事后再回过头看看,当时隐忍不说,没有产生不好后果,就知道当时不说是对的。所以能不说就不说,这样做可以保全自己。

  (36)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而且世俗之人传好消息很慢,坏消息倒是传得很快,又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短缺,平常人们都喜欢这么做。

  (37)坐言所言,自非高议:这样的人坐在一起议论是非,自然不是什么高尚的话题。

  (38)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在这些嘴中),一点点小动静,一点点差异变化,都会当作大事来高谈阔论,这值得去附和吗?

  (39)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不涉及君子道义就不去发表意见,安详静心谨守值得尊敬的大道,这难道不是减少后悔的一种办法吗?

  (40)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人与人之间会发生一些争论,在你还未权衡好得失的情况下,应持谨慎态度,不要去参与。

  (41)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可以默默地在一旁观察,其是非自然会显现出来。

  (42)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有时小小的“是”其实算不得“是”,小小的“非”也不算得“非”,这种情况下不必介入干预。

  (43)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就算是有人来问自己,也可以推托说不知道。在遇到别人争论的时候也是如此。

  (44)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如果遇到酒会,别人开始争论而且有越吵越厉害的趋势,就应当找个机会离开而不要有任何留恋。因为这是他们将要开始争斗的前兆。

  (45)坐视必见曲直,党不能不有言:如果你坐着不离开,就肯定会看出其中的是非曲直,届时就会忍不住不说话。党:同傥(tǎng),倘若、如果。

  (46)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於彼,便怨恶之情生矣:一说话肯定会赞成一方,批评另一方。争斗的双方都会以为自己是对的,你现在说我不对这是在袒护偏私对方,这样就会对你埋怨,产生恶感。

  (47)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如果由于恶感对你说出狂悖侮辱的话,你即使可以正襟危坐,对此挑衅不理不睬。

  (48)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於义无可,故当远之也:如果受到侮辱而不去抗争,这就是大是大非了,这属于不能用“武”来捍卫“仁”,这不符合舍身取义。所以还是在听到这些人争斗时走得远远的好。

  (49)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何况那些喜欢争辩诉讼的,大都是小人。

  (50)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他们之间的争讼,谈不上什么是非曲直,只不过在一起混日子罢了,你就是同他们争赢了又算什么呢?还不如离他们远远的,自饮自醉的好。汗漫:广大,漫无边际,这里指天地间。

  (51)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引以尽其言:假如你有一些不愿让别人知道的私心,而对方又千方百计打探,对你无休无止的骚扰,想用这种你忌讳的私心来要挟你。你也不必害怕这些小人,为他们所要挟,让他们说去就是了。

  (52)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坚守正确的话语,对小人这类作为没有感觉不去理会,才算是真有志向的人。

  (53)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如果不是老朋友、邻居,以及这类亲朋好友,请你到他那里去,你要找个理由推辞,不要去。庶几:近似、这一类。表示推测。

  (54)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摒弃外表的华美就可以让内心无欲念,自己能认识到急躁是不好的行为,就能达到安详的境界,这是最美的境界。外荣华:将荣华排除在外。“外”在此是动词,相当于“排除”、“摒弃”;自非:自己以此为非。

  (55)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不需要作小小的卑微谦恭,应该在大处宽容谦让;也无须计较小廉小耻,而应当保全大节。

  (56)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比如遇到朝廷招募时让出官位,能舍生取义,像孔融那样请求代兄长去死,这是忠臣烈士才有的节操。孔文举:(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孙。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求代兄死: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党锢之祸时,朝廷通缉党人张俭;于是张便去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前来的原因告诉他,孔融于是便把张俭留下。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坚持由他承担责任;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郡县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实上报朝廷。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

  (57)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千万不要勉强去知道别人都知道的事情。

  (58)彼知我知之,则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如果那人知道你知道他的私密,则将对你有所忌讳。假如你知道了不说,那就像不知道一样。

  (59)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如果见到别人在窃窃私语,应该起身离开,不要使人忌讳。忌人:使动用法,使人忌、照人忌讳。

  (60)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如果别人强迫你和他一起议论,其内容都是邪恶艰险的,那就应当义正词严,用道义加以纠正。

  (61)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为什么呢?因为君子不应该容忍那些虚伪浅薄的话。

  (62)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因为事情一旦败露,那些当时在一起议论的人就会说:某某当时也知道我说的这件事(很有可能是他告的密)。所以更应当加以戒备。

  (63)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大凡人聚在一起说悄悄话,会什么内容都有,应当事先就有所戒备。

  (64)见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也:一发现对方有说秘密的端倪就立即离开,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假如你偶然知道了他的私下议论,同意观点倒也罢了,如果不同意他会担心你泄密,就会想办法着将你杀人灭口。

  (65)非意所钦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於不共:如果他居心不良,属于戏弄、耻笑别人的缺点。你也不要因为是小事就附和,因为小事会演变成大的分歧。小共:小处相同;不共:大处有分歧。

  (66)而勿大冰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板着个脸,让对方下不了台,只要默不做声、不附和就行了。对方看到这种情况就会知趣,不再说下去了。

  (67)自非所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如果不属于自己监察临视责任之外,之间有没有利益交换关系。这类朋友仅仅是请你在一起喝酒交谊,这是人之常情,不需要拒绝他的邀请。监临:负有监察临视责任的官吏;壶榼(kē):盛酒或茶水的容器。这里借指铺陈酒具饮酒。束脩:见前面解释。这里指下酒菜。

  (68)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你现在和过去所交往之人,如果不是至交好友,对方如赠送马匹布帛、车辆衣服都应当坚定的拒绝。通穆:相处和睦的知交;馈(kuì):赠送。

  (69)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施而求报: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人都轻看义而重视利,现在他送你这些东西,肯定都是有所企图的,是在做买卖。今日那么大方的送给你,是指望有朝一日得到回报。

  (70)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这种“礼尚往来”是俗人喜欢做的事,却是君子最讨厌的。

  (71)又愦不须离搂,强劝人酒:另外,酒喝过量时不要和别人纠缠,去灌别人酒。愦:精神昏乱;离搂:纠缠。

  (72)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诮勿逆也:过量时就不要再喝了。假如别人仍来劝酒,就端起酒杯做一做喝酒的样子,不要去嘲弄别人,不要去违逆别人的意思。自已:自己打住;辄(zhé)当:就应当;为持之:为对方拿起杯子。诮(qiào):嘲弄。

  (73)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感到醉意的时候就停下来,千万不要喝到大醉,以至于无法自控的地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