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绝句鉴赏之四

宜远桥 欧阳修

朱栏明绿水,古柳照斜阳。
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

  法国的丹纳在谈到作品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时,曾说:“作品的目的都在于表现某个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总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总体,而部分之间的关系总是由艺术家配合或改动过的”(《艺术哲学》)。欧阳修的《宜远桥》正是很好地处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诗人以宜远桥为中心,用朱栏、绿水,古柳、斜阳,清涟阁和女郎台这些经过诗人“改动”过的典型部件,“组合”成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深远的风物画。

  宜远桥,颍水上的一座桥名。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为颍州太守时,曾于此建了三座桥:分名为“宜远”、“飞盖”、“望佳”,并写了《三桥诗三首》。这首《宜远桥》即其中的一首。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诗人善于运用大自然中的色彩,构成鲜明的对比度,给人留下一种无比愉悦的视觉印象。诗人在构图上以桥为中心,先从桥面写起,“朱栏”、“绿水”,一红一绿,互相映衬,使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朱栏与绿水之间,诗人又巧妙地用一个“明”字,把两者联在一起。这个“明”字,既显出水碧一一桥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水中;也显出桥新一一朱红的色泽光亮可鉴,能映照出下面的水波。这个动化了的形容词“明”,无疑比“临”,比“映”,比“浮”,都显得空灵和精妙!

  次句是由桥写到桥周围的环境,手法还是色彩上的比衬。桥边的古柳是暗绿色的,桥上空的斜阳则是金黄色的。金色的余晖抛洒在暗绿的柳条上,本身就给人一种浑融和穆之感,更何况柳还是古柳,阳又是斜阳,这就更给人一种苍劲壮美和静谧幽深之感。但诗人认为,这种景色还不足以表现宜远桥边的美,更美的景色还在前头,这就是“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后两句诗在色彩描绘上也有了变化,不再是明写景物色彩的对比,而是让它们暗含于设问设答之中。“何处偏宜望?”“宜望”二字,不但把我们的目光由桥的周围引向更远的前方,而且暗扣诗题“宜远”,这也是欧诗邃密工致之处。诗人的回答是“清涟对女郎”。清涟,指清涟阁,为晏殊知颍州时所建;女郎,即女郎台,在颍州西湖东岸,相传为春秋时胡子国君为其女(后为鲁昭侯夫人)所筑。诗人在此略去“阁”、“台”二字,不仅是五绝形式的需要,而且也更富诗意:“清涟”可与“绿水”相映,“女郎”也可与“朱栏”竞艳。这样语含双关、使实景幻化为虚,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仿佛一位丰姿绰约的女郎扶朱栏、临清涟、照绿水,顾盼之际更觉秀色飘逸,也更使人“宜望”了。这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字技巧,而是诗人在总体构思下如丹纳所说的那样,对部分景物加以改造的结果,使之更富有诗情画意,更富有想象力。

  与欧阳修同时的苏轼也有首写桥的诗,题为《湖桥》: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杖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柱杖过桥声。

  苏轼也是一位大手笔,这首诗就其想象的生动性并不逊于欧阳修的《宜远桥》,然而不足之处在于它缺乏《宜远桥》那种景物色彩的比衬和渐行渐远的深邃画面。在《宜远桥》中,不但桥上、桥下,朱栏、绿水,古柳、斜阳,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度,而且由桥的本身扩展到桥的周围,再由桥的周围扩展到远处的台阁,这种“渐行渐远渐无穷”的深邃意境,正是诗人那种纡徐委备、明丽而邃密的诗风的体现。苏轼还有一首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在大孤山、小孤山、澎浪矶等地名上做文章,最后以“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这个传说故事作结,与他的老师欧阳修这首《宜远桥》的结句倒是同出一辙。

20151205_004

今日阜阳市(颍州)宜远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