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四):孔臧、马援、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甥书  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澹泊无以明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淫慢则不能励精(6),险躁则不能冶性(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8),遂成枯落,多不接世(9),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0)

(《诸葛亮集》)

20151002_015

20151002_016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诸葛亮还精通音乐绘画,只不过为他的忠贞和智慧所掩盖。他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这在古籍中多有记述: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的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宋徽宗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还在《论画》中将诸葛亮列为“上古”代表画家之一,甚至与以“曹衣带水”著称的著名画家曹不兴并列:“与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他还是个发明家,陈寿的《三国志》中就记载他发明有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陕西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

  【注释】

  (1)夫君子之行: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品德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指操守、品德。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静心反思来修持自身,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美德。

  (3)非澹泊无以明志: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4)非宁静无以致远: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广才:增长才干。

  (6)淫慢则不能励精: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慢:怠惰;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7)险躁则不能冶性: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暴躁。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8)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驰:消失、逝去;日:时间。

  (9)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遂:于是,就;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0)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等到那时才知道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穷庐:破房子;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等到那时才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简评】

  这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书信。诸葛亮有子女三人。长子诸葛瞻(长子),幼子诸葛怀、长女诸葛果。另有养子诸葛乔。为诸葛亮长兄诸葛瑾之子,诸葛瑾在东吴病死后,诸葛亮将其子诸葛乔收养在身边。其长子诸葛瞻(227—263),字思远。从小聪明颖慧,诸葛亮非常喜爱,并寄予很大的希望。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军旅中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表现出对其子成长的期望和担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瞻17岁时便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担任骑都尉。第二年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以后,他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这种快速的升迁和父亲在蜀的大权执掌,很容易造成骄奢和躁动任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写下这封训诫。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要俭朴节约;要清心寡欲,志向坚定。全文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这也就是诸葛亮多年身居高位对己的警戒和约束。

  此信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是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瞻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不仅使他品学兼优,同乃父一样“工书画”,而且同乃父一样,忠贞为国,死而后已。后主景耀六年(263)冬,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由景谷道(今甘肃文县南)小路入川。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以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死守绵竹,此时,邓艾又遣使送信给他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看了来信后大怒,斩了邓艾派去的使者,率兵迎战魏军,结果战败死于沙场,终年37岁后。其长子诸葛尚也一同战死于沙场。可见诸葛亮对他的早年教育,如《诫子书》,对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诸葛亮的次子诸葛京,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迁居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后任郿县令、江州刺史等职。

  这封家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极其深远。自唐宋元明清直至今日,无数的家长和学校都把它作为教子或指导学生的好教材。尤其是其中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句,更成为校训或人们的座右铭。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一艘战舰就被命名为“致远”号,在邓世昌的指挥下在黄海大东沟一战名垂青史,这是人所共知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