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求真》:民国“故纸堆”里的新发现

20150729_005

《故纸求真》,吴心海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25.00元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文精神失落令人忧虑。在此情况下,人们怀念起那些保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民国文化名人。于是,一批写民国文化名人的著述应运问世。吴心海新著《故纸求真》就是这方面的佼佼之作。

    和一般写人们熟知的民国文化名人之作不同,吴心海的《故纸求真》,着重从民国文坛中发现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被人们遗忘的民国文化名人。譬如说,曾经在《申报·自由谈》和现代派刊物上健笔纵横多年、著有《中国诗人》及散文集《落花生船》、名重当时的吴县甪直人沈圣时先生(1914-1943),如今绝少有人知道其人其作。《中国诗人》无异是一部中国诗歌简史,而在1936年出版的《落花生船》,收有散文39篇,“作品内容均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国家多难、民生凋敝时一个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忧国忧民思想发展的真实记实”。若不是吴心海在《英年早逝的现代作家沈圣时》一文中对这位民国文化名人作了充满感情的评论和介绍,沈圣时已经湮没在“被遗忘的角落”。再如大名鼎鼎、1959年庐山会议上被定为“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中的一员,过去我们只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具有远见卓识。吴心海却发现,周小舟早年还是个“文学青年”。根据他的挖掘,周小舟提出“现代派”诗歌概念,早于孙作云5个月,这是应当大书一笔,并应为现代文学研究者注意并载人史册的。即使写人们熟知的民国文化名人,吴心海也只写他的新发现。如,他发现的卞之琳集外文《“当毕”》,原来是卞之琳对才女张充和的单相思得不到回应后写出来的至情文字。“多情总被无情恼”,是卞之琳“人力所自召的折磨”。这对于研究卞之琳及其诗作,“是一篇值得论者高度重视的集外文”。

    一般的民国文化名人研究,大多自说自话,和别人的著述不搭界,吴心海却本着“余岂好辩哉,不得已也”的精神,以新发现的史料为基础,对有关学者著述中的一些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定论”进行辩正和商榷。比如,他在《“徐何创作之争”中胡适的失察》一文里,从胡适给他父亲吴奔星的一封信出发,列举诸多论者此前忽视或没有关注的事实,经过一番抽丝剥茧,“澄清了一桩80年前的文坛公案”(陈子善语)。此外,他在《重庆柳青延安柳青各有其人》中,对重庆柳青抗战期间是否在《中央日报》上发表过作品,以史实为依据做出甄别,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为了求真、求实,吴心海还和前辈教授曹济平争鸣。曹济平在《唐圭璋拒批〈沁园春·雪〉遭中央大学解聘》一文中,说唐圭璋教授因拒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遭致中央大学解聘。吴心海则在《〈唐圭璋拒批《沁园春·春》遭中央大学解聘〉证伪》一文中以史料和常识揭示:并无其事。“‘为人厚道诚朴’的‘忠厚长者’唐圭璋,若在天有灵,绝对不会因自己被抬高而他人被无辜中伤而感到高兴。”以后,曹济平教授又写了《唐圭璋确因批〈沁园春·雪〉遭解聘》作为对吴文的回应,吴心海则写了《“确因”并不“确”,疑点复更“疑”》对曹文质疑。据我所知,钟振振等编著的《词坛耆硕唐圭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以近20页的篇幅引用了上述争鸣文字。

    由上可见,《故纸求真》在民国文化名人的研究中,有其显著特色,,民国文化名人研究者、爱好者可以把它作为案头参考书阅读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