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七):林则徐家书

致郑夫人(告知乞休已准并启程返里日期)

  【原文】

  引疾乞休之请[1]蒙圣恩允准,给假百日,回籍调理,并蒙赐人参二两。以衰朽之身,沐此逾格恩慈[2]识此生能报犬马乎?[3]现正赶办移交,拟于七夕[4]前一日起程返里。

  近日地方绅士纷来送行,向余借小照临摹[5]言地方人士深沐公恩,醵资修像建生祠[6]为公祈福。冀得重莅斯土[7]造福滇民[8]余力却不允,只得以照付之。又有门生数辈前来送行,并请方略[9]。或称西洋夷人居心叵测,将来比为中国祸[10]。然而诸生所抱,直是杞人之忧[11]。盖西洋地远而国富,易与耳[12]。为中国患者,其惟俄罗斯乎?当时余曾为诸生言,诸生颇切疑讶[13],足见诸生只有近忧而无远虑也。

  相见在即,不复絮[14]
 
  【注释】

  [1]引疾乞休之请:向皇上请求因病退休。

  [2]沐此逾格恩慈:沐浴着皇上超越规格的仁慈开恩。指不同意辞职,却给了一百天假期让他回乡养病,并赏他二两人参。

  [4]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此日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

  [3]小照:林则徐的肖像照。

  [3]识此生能报犬马乎:这一生做牛做马也难以报答。

  [4]醵资修像建生祠:准备筹集资金塑造我的肖像建一座生祠中供奉。醵(jù):筹集;生祠: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祠堂。一般都是地方百姓为为政一方作出巨大贡献的地方官筹资建立。但后来变成一种拍马屁的手段。如明代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当权,袁崇焕与兵部尚书阎鸣泰上奏,称颂魏忠贤的功德,并要求在宁远、前屯两地为魏忠贤修建生祠。其后,魏忠贤生祠“几遍天下”。

  [5]冀得重莅斯土希望林则徐百日假满后仍能回到云南担任云贵总督。冀:希望;重莅:重新来到;斯土:这方土地。

  [6]滇民:云南民众。云南简称“滇”。

  [7]方略:计划、策略。

  [8]西洋夷人居心叵测,将来比为中国祸:英法这些洋人心怀鬼胎,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的祸害。西洋夷人:这里专指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列强。比:一个接着一个。

  [9]杞(qǐ)人之忧:同“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杞人忧天”,成语,语出《列子》。

  [10]易与耳:容易对付。

  [11]切疑讶:非常怀疑惊讶。

  [12]不复絮:不再唠叨。
 
  【翻译】

  向皇上请求因病退休,已承蒙皇上同意了。给了一百天假期回家乡去调理,并赏我人参二两。我已经老朽,却沐浴着皇上超越规格的仁慈开恩,这生做牛做马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德。现在正在抓紧办理移交手续,打算在七月六日动身回家。

  近来云南地方上的绅士纷纷前来送行,索要我的肖像要拿回去临摹,说是准备筹集资金塑造我的肖像建一座生祠中供奉,为我祈求福佑。希望我仍能回到云南,造福云南民众。我极力推辞也不行,只得把自己的像片给了他们。又有许多当年的门生前来送行,并向我请教抗敌御侮的计划策略。他们中有人说,欧洲列强一个个心怀鬼胎,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的祸害。但是,这些门生们的见识,乃是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因为欧洲列强距离我国较远,国家又比较富裕,容易对付。真正成为中国祸患的是俄罗斯!当时我对这些门生们说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非常怀疑惊讶,足见我的这些门生只有近忧而无远虑啊!

  很快就要见面了,不再唠叨。
 
  【简评】

  这封信写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初六动身返乡之前。但信中不说七月初六而说“拟于七夕前一日起程返里”。因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七夕”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作者要回家乡与妻子相聚,所以特意点出“七夕前一日”,可见林则徐夫妇相爱、相知之深。

  作者辞职的原因是“因病”,这也绝不是有人臆测的那样是厌倦官场,要归隐田园,而是真的病重。在这封信之前,作者还有一封给妻子的信:《致郑夫人(告知呕血整备引疾归田)》,信中提到:“忽忽已六十有一岁矣。鬓毛苍苍,齿牙脱落,精神日渐茶败。昨午自教场阅操返署,陡觉头晕目眩,咳嗽兼作,呕血半盂。心旌摇摇,似惊似饿。飞召秦丽川医士来署诊视。云系劳心过度所致。止血容易,欲期复原,须静养百日,不问外事,不动天君,而服药调治,方有效应”。由此看来,林则徐的“引疾乞休之请”,确是事实,而且完全是根据医生的建议。林则徐在赴粤禁烟到达津江时,曾有过一封信给妻子,其中说道自己“身体素强”。看来经过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尤其是待罪治河和三年伊犁谪戍后,身体已彻底垮了。林则徐确是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誓言。

  其次,是这封信中体现的抵御外辱中的识见。他没有将侵华列强一锅煮,而是加以区分,认为“西洋地远而国富,易与耳。为中国患者,其惟俄罗斯乎?”从前来请教的门生们“颇切疑讶”的表情来看,他这种认识在当时是很罕见的,但也是他在伊犁谪戍三年,在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三万里的实际考察后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是相当具有预见性的,他被道光以后的国际政治现实一次次地证实,在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侵略行径中,我们的近邻,与我国有着漫长边界、存在着领土贪欲的俄罗斯是与开战最多,也是攫取我国领土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武装入侵、筑垒移民等手段,强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咸丰十年年(1860),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强行规定中俄西段边界的走向,把历来属于中国的山河湖泊和设在中国境内的卡伦指为分界标志,新界以西原属中国的土地划归俄国;《中俄天津条约中则规定。向俄国增开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七处通商口岸;

  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完全失去了对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放弃领土拥有权最多的条约。此条约当时未经清政府批准,但后来在《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一九〇二年中俄议和后,虽经清朝政府多次交涉,但沙俄政府却采取种种无赖手段,拒绝原住这个地区的中国人民返回世代久居的家园。

  同治三年(1864)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议定书》)中,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割占中国西北地区领土(今称外西北)的不平等条约,沙俄由此割占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光绪七年(1881)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根据条约及其子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宣统三年(1911)清王朝签订的最后一个丧权的边界条约也是同俄罗斯签订的。在这份《满洲里界约》中,又使中国丧失领土1400多平方公里。

  1915年6月,中国北洋政府同沙俄签订有关外蒙古的不平等条约《中俄蒙协约》(俄方称《恰克图条约》)。它将沙俄在外蒙获得的权益具体化,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外蒙古地区的主权。外蒙古的“自治”,实际上是俄国殖民统治的代名词。

  即使到了苏联时代,这种侵占也未停止:1920年苏联占领我国唐努乌梁海17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朝灭亡时,唐努乌梁海共有清政府直接管辖的36佐领辖地,之后,东部9佐领之地被外蒙古占领;中部27佐领土地,被苏联占领;

  1929年苏联占领抚远三角洲(黑瞎子岛)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战胜日本后,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条约,将旅顺、大连租借给苏联(旅顺是军港,大连是商港),将中东铁路(或称中长铁路、长春铁路)管理权交与苏联。

  1969年,中国军队在中苏边界珍宝岛与苏军激战,制止了苏军以武力蚕食我国领土的企图。同年6月10日,苏联骑兵入侵我新疆塔城,占领铁列克提地区地区。后被我方收复。

  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判断:“为中国患者,其惟俄罗斯乎?”是相当有预见性的。而他对门生们只有近忧而无远虑也的感慨,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说点题外话,道光皇帝在恩准林则徐乞假百日的同时,还赏他二两人参。作为富有四海的帝王,连大观园内的凤姐都不如,似乎太小气了。而这居然让林则徐感激涕零,粉身图报。这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位道光皇帝是个出名的节俭皇帝。道光元年,他一登上帝位,就下了道诏书《御制声色货利谕》,说要停止进贡,倡导节俭,结果赢来一片颂扬之声。但说归说,做过做。道光皇帝说停止进贡,但各省官员谁也拿不准能不能当真,何况进贡本身对地方官来说也是有利可图。于是,心照不宣,宁左勿右,照常进贡。当然,进贡不叫进贡,叫孝敬,在皇上面前言辞再恳切些,不怕他不收。于是,福建的荔枝、江西的春笋、云南的药材、浙江的茶叶、扬州的玉器、景德镇的瓷器等仍源源不断地送往北京。道光皇帝为难了,处分送孝敬品的各省官员?古语说得好,伸手不打送礼的,而且法不责众;如果将这些孝敬退回各省,运费就会翻番,想想都心疼;但如果接受了孝敬,岂不是出尔反尔。这些进京送孝敬品的官员不厌其烦地劝说皇上,这些东西本是生活必需品,平时内务府地都要到市场上去买。道光皇帝觉得这话有理,就马上下令“赏收”。各省的差官无不欢天喜地、叩头谢恩、弹冠相庆。但是道光皇帝感觉这样让内务府“赏收”终究不是个办法,于是,折中办理,删改则例,减少贡品数量、种类,如属于奢侈性享受的贡品就彻底禁止孝敬,其他贡献的品种和数量也有所减少,并强调按此落实,各省不得自行其是,擅自增减。

  道光皇帝还带头过紧日子,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了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满清外史》记载:道光帝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说明衣服不多。他一看到官员衣服光鲜,就露不悦之情,甚至规定旗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对于不能节俭的官员,他能加以处分。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有人举报盛京将军经常在家里演戏宴乐,道光帝立即撤去了他的职务。看到皇帝崇尚节俭,官员们无不争先恐后地仿效,上朝都穿上打补丁的朝服。早朝结束,红日东升,乾清门内外光明一片,只见满朝文武个个灰头土脸,虽不至于衣衫褴褛,但当时的一般的平头百姓也不致于这副打扮。散朝之后,官员们彼此之间免不了拉拉家常,或者互相哭穷,或者交流节俭经验,比如哪儿可以买到便宜蔬菜,如何将一斤米煮出五斤饭等等。但是,道光皇帝哪里知道,此时北京城里的旧货铺子把库存的破衣烂衫都卖了个好价钱,旧衣服比新的卖的还贵。有些穷京官儿买不起,就只好自己做旧,把新袍子弄脏弄破加上补丁。道光帝眼见满朝文武都穿旧衣破袍,认为自己勤俭节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节俭得更加起劲。他又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平时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的衣服。多亏皇后是个贤内助,苦苦支应,仍感入不敷出,想了很多办法,平衡多方利益,协调各面关系,才把皇家的日子对付着过下去。道光皇帝的皇后十分贤惠,因此他对皇后非常敬重。有一次,又逢皇后生日,他决定为皇后祝寿。于是,满朝亲贵重臣献上寿礼,拜完寿,自然留下赴宴。众多文武百官心想皇家御宴将是何等排场,不料开宴才见一人一碗打卤面,后来听说,为此次寿筵,道光帝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而皇后更是高兴,因为道光帝曾明确规定:皇帝生日的万寿节、皇后生日的千秋节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庆贺礼仪筵宴都停止举行,这一词算是破了例了。

  这看起来在道光皇帝的影响下,官场风气有所转变,其实,这只不过官员作秀罢了。台湾出版的《春冰室野乘》一书中就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道光突然想吃“片儿汤”,这是民间一种最普通的面食,派太监跑去跟御膳房一说,不料厨师回答说不会做。道光皇帝没吃上片儿汤,也没当回事儿。不料第二天早上,内务府大臣请见皇帝,说有重要事情请示,道光帝赶紧召见,一问,原来是内务府奏请增设专制“片儿汤膳房”一所,提出了近万两白银的开办费。其实,前门外饭馆一碗片儿汤不过四十文钱,道光皇帝让太监去买。谁知去买片儿汤的太监拎着空食盒回来了,报告皇帝说,前门外那家卖片儿汤的饭馆倒闭了。清代文人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中还有一个更加惊人的故事。说的是道光皇帝、平常穿的湖绸裤子的膝盖处破了个洞,仍不舍得扔掉,便让内务府去缝补一下。谁知后来花了三千两银子,比买一条新裤子贵多了。道光皇帝知道后,不禁龙颜大怒,责问补一条裤子为何这般贵。内务府回答说,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再加上裤子上的补丁是在苏州打理的,手艺好,工费高自然。此外,还有保镖押运的费用也不低……道光皇帝不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竟也无言以对。

  道光皇帝一生崇尚节俭,带头执行,实际上影响范围极其有限。放眼北京以外的地方,官场生活依然故我,梨园声色,饮食精靡,变本加厉,官员、盐商生活豪奢,是道光想都想不到的。根据道光年间在西北任职的张集馨回忆:来往于西藏、新疆以及甘肃、四川的官员皆经过西安,西安地方官均竭力招待。“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西安活鱼难得,每大鱼一尾,值制钱四五千文,上席五桌断不能少。其他如白鳝、鹿尾,皆贵重难得之物,亦必设法购求……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光绪年间,做过中国驻英法等国外交官的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转叙了道光年间一位治河官员的回忆:当时,南河总督设在清江浦,每年耗费治河经费数百万两,但实际上用在治河上资金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余都被他们贪污或挥霍了。

  因此,节俭仅靠皇上提倡、带头执行还远远不够,关键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附录】

  致郑夫人函(报告启程)
  致郑夫人函(报告抵任)
  训长儿汝舟(告知赴粤)
  致郑夫人(报告起居)
  复郑夫人(禁止吸烟)
  复长儿汝舟(禁止吸烟)
  复长儿汝舟(劝谕回籍)
  致郑夫人书(寄汇银两)
  致次儿聪彝(嘱咐来粤)
  致郑夫人(报告近况)
  致郑夫人(促儿行期)
  复郑夫人(报告禁烟)
  复长儿汝舟(训谕修学)
  致郑夫人(报告近况)
  与弟元抡(论禁烟)
  与抡弟(商酌戒烟药方)
  训大儿汝舟(嘱以简便禁烟药方传播乡里)
  与族弟芝汀(嘱咐襄河堤工宜分等筹防)
  与杨遇春(函饬储存备荒银谷)
  与杨遇春(函饬劝化倡议归还镇筸屯田)
  与郑夫人(告知使粤查办贩烟夷商)
  训三儿拱枢(训诫专心读书)
  致郑夫人(告知奸夷呈缴鸦片)
  再致郑夫人(寄示谕饬夷商不准贩卖鸦片原稿)
  致关天培(筹设虎门口排练炮台)
  致郑夫人(告知用石灰盐卤销化烟土)
  致郑夫人(详告轰击夷船情形)
  复弟元抡(告知叠次轰击夷船情形)
  与邓杏春(商派干员断绝英夷贸易)
  复弟元抡(告知奸夷喳吨畏罪先逃)
  与弟元抡(寄示《谕英吉利国王檄》)
  与弟元抡(论英领事义律之种种违法)
  复从弟啸泉(告知追夺张石氏诰封始末情形)
  致郑夫人(论英轰兵船游奕情形)
  训子汝舟(告诫持躬宜勤敬和睦)
  复郑夫人(论禁烟严防栽赃诬陷)
  与弟元抡(论粤省弭盗为难情形)
  与乌少岩(密报英国兵船潜攻定海)
  与乌少岩(告知击毙逆夷)
  与弟元抡(论英夷占踞定海粮食不足行将南窜)
  致郑夫人(告知获谴谪戍伊犁)
  致郑夫人(告知奉命勘办塞外开垦事宜)
  致郑夫人(论门生为谪戍代抱不平)
  训次儿聪彝(告诫督弟勤读)
  与弟元抡(告知蒙恩赐环回京)
  致郑夫人(告知赴甘省会办番匪)
  与从兄如松(嘉奖其内弟剿匪得力)
  与弟元抡(论贵州哨匪劫犯焚署情形)
  致郑夫人(诫匆食走方医生药丸)
  致郑夫人(告知呕血整备引疾归田)
  致郑夫人(告知乞休已准并起程返里日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