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六):郑板桥家书

六、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原文】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立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

  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善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人[1],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2]如何是救贫的良法,沈曰读书。其人以为迂阔[3],其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4]!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注释】

  [1]钓名欺世人:沽名钓誉、欺骗世人。则是郑板桥的自谦之词。

  [2]沈近思(1671—1741):沈近思,字位山,号斋,清仁和五杭(今属余杭)人。9岁丧父,家贫,送灵隐寺为僧。主僧爱其敏慧,使读书应试。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临颍县令。历任广西南宁府同知、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总裁礼闱。为人以真诚剀切,敢于直谏名著一时。雍正称他是:“操比寒潭洁,心同秋月明”。卒后,室无余赀,诏赠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谥“端恪”。著有《学易》、《学诗》、《读论语注》、《偶见录》、《小学》、《咏励志杂录》、《真味诗录》、《天鉴堂诗文集》等数十卷。

  [3]迂阔:迂腐,不合时宜。

  [4]眉睫间:眼前。

  【翻译】

  一个人读书求学时,并不知道将来能否飞黄腾达。但是,即使将来不能飞黄腾达,也不可以不读书、不求学。一旦拿定这个主意,做到即使考不中科举,但也获得了学问,这也是德大于失,是个不亏本的学问。我这个做哥哥的,世人都称赞我会读书。但扪心自问,胸中又有多少学问?不过是从圣贤书中东挪一点,西借一点,抄抄改改、修修补补,以此沽名钓誉、欺骗世人耳目而已!如此看来,是读书人对不起书,不是书本对不起了。曾有人问沈近思侍郎,改变贫穷面貌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沈侍郎回答说:“读书”。这个人认为沈侍郎迂腐,不合时宜,其实沈侍郎并不迂腐。与其东西奔走求人求官,耗费时间耽误学业,又丧失人品,归来时又一无所得。不如在书史之中优游岁月,不求有所得但得到的好处就在眼前!相信沈侍郎这句话,就能富贵;不相信,就贫贱终身。其中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见识和决心,并能持之以恒而已。

  【简评】

  这段家信是对堂弟郑墨说读书的好处,立论的角度则很别致:即使不中举,也不可以不读书。因为“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然后举自己为例,其实并没有多少学问,只不过通过读书,将圣贤的学问,东挪一点,西借一点,抄抄改改、修修补补就成就今日的富贵。但是,能达到这一目标,仅有上述识见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决心,并能持之以恒,这更重要。

  人说板桥狂放,目中无人,聛睨一世。但从此信来看,内心深处还是很谦逊坦诚的。当然,此信的如此说法也是为了安慰对方郑墨,给这位小自己二十五岁的堂弟以人生道路的指引。郑墨,字五桥是板桥的叔父之标先生的独生子。板桥没有同胞兄弟,只有这个堂弟,年幼时常一块玩耍,感情很深。雍正十一年初,郑墨的父亲病殁。此时板桥旅居海陵,准备第二年入京考试的功课,担心堂弟年幼,经不住磨难而加以慰勉,作有《怀舍弟墨》,其中提到两人的手足深情“我无亲兄弟,同堂仅二人。上推父与叔,岂不同一身?”,郑墨为人憨厚勤谨,似不及板桥聪颖杰特,因而屡试不中。板桥也看出小弟同自己不是一类之才,曾在诗中写道:“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便不以仕途经济、治国安邦相勉,而强调要他立德立身,持家立业,寄以兴家的厚望。这封家书谈读书的目的和作用,也是用意在此。板桥在山东范县、潍县任上,郑墨只手撑家,举凡卜宅、买地、侍嫂、教侄,事无巨细,勉力操持,既表现出郑墨的治家长才,同时也表现出全力支持乃兄事业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在《板桥家书》中给郑墨的去信最多,达41封,占现存家书三分之二还多。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