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非花,有情无情:唐人诗意世界中的柳絮

20150220_009

  诗情画意中的柳树,春风拂动,婀娜多姿,堆烟曼妙,惹人心神荡漾……科学地来讲柳树生长快,生命力强,容易繁殖,可适应不良的自然条件,广阔的平原和低湿的水乡地区都可栽植。因为是重要的速生树种,既能美化和改善自然环境,又能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同时还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树种和优美的观赏树种……

折柳樊圃

  先民曾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中提到柳树: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先民折柳编成篱笆围起菜园,而狂夫监工瞪着眼睛。这里的“折柳”是实用性质的。而《诗经·小雅·采薇》中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则通过轻柔的柳树枝条,写出一幅不折不扣的乐景。

20150220_010

  春秋时代,《周礼》规定“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平民百姓死后不能筑坟,只在葬地栽种柳树以寄托哀思。

  据《晋书》:“自长安至诸州,皆夹路槐柳”。柳树作为行道树种在此时得到普遍栽植。大将陶侃下令士兵在兵营附近栽柳树,其后人大诗人陶渊明在居所附近栽5株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方宅一亩余,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隋朝官方激励民众在河提上栽植柳树,《隋书》:“大业中都汴渠两堤,上栽垂柳,诏民间有柳一株赏—缣,百姓竞植之”。栽活一株柳树,换回来细绢一匹,这真是个好政策。

20150220_011

  大唐时代种植柳树已成风尚。柳宗元贬谪到柳州任刺史,开始在柳江两岸大量栽植柳树,后人称柳州一地为“柳之州”以示纪念。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从长安带一株柳树,被称为“唐柳”,她亲自植于大昭寺内,至今仍萌发新枝。

童年的柳树

  那时还不解风情,只是喜欢柳树的温柔。

  意念中的柳树,好像一直都在梦中,童年,池塘边,青青草,懒洋洋的阳光,和小伙伴绕着一堆烟样的垂柳,无忧无虑地找寻泥土上的一切。

  春天来时,残忍地折几条下来,编织成帽子,戴上去觉得很威风;捋去嫩嫩的叶子,捻搓柳条,抽出白条棍儿,剩余的柳条皮儿再打理一下可当小喇叭来吹;采撷嫩嫩的柳芽儿,清水洗干净了,还能和着玉米面蒸着吃,蘸着蒜汁儿更可口儿。

20150220_012

  心中的垂柳柔软,像心仪的女孩子的秀发,风吹过来摇摆出暖暖的线条,仿佛还有淡淡的香味。

  最关键,梦乡中的柳树好像从来都不生柳絮。

  恼人的柳絮。

柳絮=杨花

  通常我们说杨柳时,大多泛指的是柳树。例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题柳》诗中有:

杨柳千条拂面丝,
绿烟金穗不胜收。

  这里的杨柳显然是柳树。

20150220_013

  当然,杨柳有时表达杨树和柳树的并称。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木二·柳》中有:

  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并称杨柳。

  柳絮,即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此以之为称。

  南朝梁代的庾肩吾在 《春日》诗中,用桃花的红和柳絮的白写春天的烂漫:“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

20150220_014

  杨花,即柳絮。北周庾信的《春赋》中有:“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唐李白的诗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里的杨花指的就是柳絮。

莫近鬓毛生

  “柳絮”还是一个典故,多指才女或诗文佳句。南朝宋代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言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即才女谢道藴。古书描写大雪纷飞景象,多有“紛紛柳絮,片片鵝毛”类似的语句。这里的柳絮和鹅毛,取雪之白,以及飘飘落落的轻扬之态。

20150220_015

  唐代诗人如何展现自己的才思情趣呢?

  先来看一下雍裕之的《柳絮诗》:

无风才到地,
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
莫近鬓毛生。

  这首诗不刻意描画柳絮自身的形态,而是以风和絮之间的关系来刻画;不写惜别伤春之情,只是以凝炼的语言点出柳絮的特征:似雪,轻扬,乱飞。

20150220_016

  诗人企盼雪白的柳絮莫飞到自己的两鬓间,否则像白发一样,徒生伤时之慨。一个“偏”字,诗的意态情趣全出。

  真是不落窠臼,颇有情致的一首小诗。

 

【待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