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那些事儿(上)

20150220_001

  今天,每当我们看到镜子,会习惯性地停下来,仔细照一照,整理一下自己的仪表。女孩子更是喜欢在包包里,随身带着一面小小的镜子,时常揽镜自照。

  不过,古人可没有如此便利的条件。在玻璃镜走进千家万户之前,中国的铜镜陪伴着我们的先人走过了漫长的时光。

镜由鉴来?

  最初,自然界静止的水面应当是人们用以正容的第一面镜子。但是,铜镜究竟于何时、缘何而起,毕竟是太过久远的事情,连考古学家的意见也不太统一。

  最流行的说法是镜子由“鉴”演变而来。

  “鉴”,据《说文》:“大盆也。一曰监,诸可以取明水域月,从金监声。”这与出土文物的情况相符。

20150220_002

  根据已经出土的文物可知,鉴是用来盛水或储冰的铜质器物,形状类似今天的脸盆。

  古人将水倒入铜鉴中,以此盛水照面。后来偶然发现无水的铜鉴底面在打磨得比较光净的情况下也能照面,于是演变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铜镜。

20150220_003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从文字本身而言,甲骨文中“鉴”,象形字,看起来像一个人正对着水盆形状的器物,整理自己的容貌。

  《左传》记载,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之享王一也,王以后之篆鉴予之”。西晋杜预注曰:“后,王后也,肇带而以鉴为,饰也”。

  倘若真如此所说,镜源于鉴,那么考古发现的铜鉴在时间上应该早于铜镜。

  事实并非如此。

  1976年,在青海贵南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中,人们找到了最早的铜镜。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晚期(约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已知出土的铜鉴存在时间却要晚了许多。

20150220_004

(齐家文化出土的星纹镜)

  正如郑玄的解释,“鉴亦镜也”。“亦镜”而非镜。或许在铜鉴出现前,人们也曾用类似的工具,盛水照影,起到正容的效果,但又并非是镜。

  或许,铜镜是上古人们用阳燧取火时无意发现,亦或是看到随身携带的小件铜器(刀、指环或铜泡),因反复打磨和抚摸而变得光亮成影,才发明了铜镜。铜镜本身,映照人的行为容貌,即是它诞生的目的。

谁都不识镜中人

  三国魏人邯郸淳《笑林广记》散佚后,部分内容收入《太平广记》。其中,有一则小故事与铜镜有关:

  有一对夫妇,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这天,丈夫外出赶集,想到妻子没用过铜镜,便买了一面,打算送给妻子。

  丈夫回到家,掏出铜镜,交到妻子手里。妻子拿镜自照,却大惊失色。她将铜镜带回娘家,告诉母亲:“我的丈夫去了趟集市,结果领回家一个妇人。”说着把镜子拿出来给母亲看。老太太接过镜子一看,反问女儿:“你怎么把亲家母领家里来了?”

20150220_005

  《太平广记》中还收录了一则类似的小故事:

  长安附近的鄠县有一个村子。这天,村中一家的老父亲让儿子去长安赶集,买个奴仆回来。

  儿子临行前,老父亲提醒儿子,集市上但凡摆在明面上叫卖的,都不太好。长安卖奴仆的人,如果有好的奴仆,都喜欢事先把奴仆藏起来,私下里与买家商量价钱。

  儿子来到集市上,于镜行中踱行,看到镜中有一个年轻人,身体健壮,便以为是人家藏在镜中要出售的好奴仆,遂将这面镜子买回了家。

  回到家里,老父亲迎头便问,你买的奴仆呢?儿子便把揣在怀里的镜子拿了出来。父亲一看,里面是一个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眉须皓白的老头。老父亲气坏了,训斥儿子花钱买了一个不顶用的老奴,拿起手杖就要揍儿子。

  此时,老母亲抱着小女儿走过来,接过镜子一照,便埋怨丈夫不会算账:儿子用买一个奴仆的钱,买下一大一小两个婢女,做了如此划算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挨打呢?

  老父亲一想,果是如此,便欣然释之。只是,把镜子放下后,却不见有奴仆出来,只好认为“奴藏未肯出”。

  这样的小故事,现在读来不免莞尔一笑,却也可以从中得知,铜镜在过去,特别是秦汉之前,铜镜应当是比较贵重的物品。

  虽然自春秋时期以后,铜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更加成熟,铜质器物实现了大量生产,但制造兵器、铸造钱币都需要铜,铜依然属于贵金属。所以,铜镜虽然身为日常生活用品,却不为普通百姓所知,自然也就不识镜中人了。

照肝胆,知凶吉的秦王镜

  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秦始皇的宫殿中,挂有一面“广四尺,高五尺九寸”的方形铜镜。“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

  秦始皇常常拿着这面镜子照皇宫中服侍自己的随从,如果发现有人胆张心动,就立即处死,以绝后患。

  汉高祖刘邦攻入咸阳后,曾将这面镜子与其他金玉珍宝一起封存,以待项羽,只不过,后来就不知其所在了。

  且不论这面秦王镜是否真的有窥探人心的奇妙作用,仅就它的尺寸而言,也足令人感叹当时制造铜镜的工艺。

20150220_006

 (战国青铜鎏金透雕龙纹方镜)

20150220_007

  当然,或许其中参杂着一些文人浪漫想象的渲染。可是,镜子可以辟邪、震恶劝善的观念却因此深植人心。

  于是,镜子被缀在胸前,成了将军们用于防御和震慑对手的“护心镜”。官府衙门中正堂会挂上“秦镜高悬”的匾额(后演变为“明镜高悬”),以求“表里有名”,公正严明,断案明察秋毫。

20150220_008

  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的屋脊或廊檐下,也会镶嵌明镜,以确保妖魅退避,不打扰神明。甚至在故宫的“金銮殿”也就是太和殿内,九龙宝座顶上的藻井正中,也有一个口中倒垂着一个大圆球的蟠龙,寓意明镜高悬,以求辟邪呈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