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钱币,大学问(一)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商品交换的出现,产生了充当商品等价物的货币。
古货币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古货币,都在不断进化、并改变着自己的面貌,以绚丽多彩的形象述说着中国的历史。
海边拾贝
贝币是最早的货币,以朋为单位。中原地区主要是货贝、拟枣贝等海贝,十贝为一朋。最长3厘米,最宽2厘米。壳口狭长,两缘有齿,背部呈卵圆形,色泽瓷白。
(货贝)
绶贝的个体较大,至少6厘米,背部有褐色斑纹,单位较大,二个为一朋。
(绶贝)
为了将零散的贝串成朋,古人会在背部穿孔。
早期的孔较小,称为小孔贝币;商代孔较大,叫大孔贝;商代晚期,背面磨掉,叫磨背式。
随着交易活动的频繁,天然海贝不够用,以仿贝替代,有铜、骨、石等质地。
商代晚期,出现了无文铜贝,—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多彩的铜币
商业的兴旺发达,带动了金属货币的发展,开始逐步代替贝币和其他各种实物货币,形成各具特色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区域。即黄河中游韩、赵、魏的“布币区”,东方齐国的“刀货区”及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区域。
空首布由农具钱演变而来,春秋以后,逐渐脱离了作为农具的遗痕,从实物货币中分化出来。
因其首部仍保留着农具铲有銎可以纳柄的遗迹,故而得名。包括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耸肩尖足、平肩方足等形态,大小各异。
(平肩空首布)
(耸肩尖足空首布)
春秋前期,齐国摹仿生产工具铜刀,铸造了一种长方形的货刀,柄端有环,称“刀货”。
早期以厚大精美著称,晚期趋于粗简。
另外,燕国也流行刀币,在时间上,与齐国并驾齐驱。
楚国使用带铭文的铜贝币,因字难识,形似蚂蚁,称为蚁鼻钱。又因像人的眼鼻,也叫鬼脸钱。
战国时期,大城市的兴起,出现了商品交换中心,货币的流通开始打破国家界限。
战国中期以后,为了便于交易,相近的地区开始铸造相同货币。如燕铸造与魏、韩方足布相似的布币,楚在其境内铸造长形布币等。
战国晚期,以魏、秦为中心,出现一种新的货币体系——“圜钱”,圆形圆孔。到战国末年,齐、燕、秦出现圆形方孔钱并最终统一了中国古代货币。
圜钱是当时最先进的贷币,已脱离一般等价物的形态,价值符号体现的愈加明显。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逐渐走向成熟,具有划时代意义。
圆形方孔大行其道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秦始皇在圜钱的基础上,废除了原来六国的布、刀等货币体系,将秦的半两“圜钱”作为法定货币,推向全国。
(左蔺圜钱)
《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国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秦代半两,没有周郭,周边较圆,钱面方穿的两边有“半两”2字。
钱文较高,字为小篆,字体渐方,“半”字下平划和“两”字上平划较长,“两”字中间两个“人”字上的竖笔渐短,出现连山式。铸口柄较窄,直径2.5—3厘米,重4—6克。
汉承秦制,但对秦的半两钱进行过几次改革,如吕后时铸八铢半两和五分钱,文帝时铸四株半两,武帝铸三分钱等。
(八株半两)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罢半两钱,开创了五株钱制。
方孔圆形,面、背均有外郭,有的内、外皆有,钱面方穿左右铸有“五铢”2字。有武帝五铢、宣帝五铢、小五铢、剪轮五铢等。
西汉末期王莽篡权,使五铢钱一度遭到破坏。
期间实行过四次货币改制,铸行了名目繁多的货。仅仅一个“宝货”,就包括“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光十色,堪称世界货币史上的“奇迹”。
天凤元年(14),废“宝货”制,铸货泉、货布二钱。
(货泉)
东汉光武帝刘秀复行五铢钱。直到汉亡,五株钱最为唯一的官方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