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20150114_011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推进抗日战争研究,2015年1月9 -11日,“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和《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办,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山西、吉林、湖北等全国各地近60位学者参加会议,收到论文共40余篇,会议录用论文33篇。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刘长林教授主持。主席台就坐的有徐秀丽、荣维木、忻平、苏智良、陶飞亚、翁有为。上海大学历史系忻平教授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主编徐秀丽致开幕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分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主题报告由徐秀丽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原主编荣维木做了 “抗日战争研究状况分析”的报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就抗战时期中国人的迁徙与存续做了阐述,忻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对在沪第三国侨民的赔偿问题研究》,对一二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对第三国侨民的赔偿过程,以及赔偿问题中的日美交涉等问题做了详细介绍。上海大学历史系陶飞亚教授则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教务杂志》做了论述。

  专题讨论中,学者们就“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社会动员”、“抗战时期的社会病态与下层生活”、“国难处境下的学校搬迁与学校教育”、“国难之下学校师生的生存样态”、“抗战时期的政党建设与社会力量整合”、“战乱生活中的慈善与救助”、“国家危难下的迁徙和生存帮扶”及“抗战时期的媒体与文化”等八个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各专题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史学月刊》常务副主编、河南大学翁有为教授、《安徽史学》编辑部主任、安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汪谦干研究员、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晓明教授、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等人主持。

  上海大学历史系刘长林教授与博士生彭小松提交的论文《国难中的死谏——“九一八”事变后民众的极端抗议行为及其社会价值》将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自杀及绝食看作极端抗议行为,阐述了这些行为与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的邵雍教授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乞丐问题,翁有为教授探讨了钱穆与吴宓在抗战时期的日常生活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严海建副教授对战时知识分子的病痛与死难进行了探讨。何晓明教授则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角度对中日战争进行反思,指出:“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要科学理性地认识日本这个‘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邻居,是中华民族真正实现长久复兴的重要认识基础和行动基础。”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黄延敏、山西师范大学李常宝、聊城大学罗衍军、山东师范大学刘志鹏、浙江大学张立程,四川大学吴华,吉林大学朱东北,上海档案馆何品,上海大学张长虹、张智慧、丰萧、严泉、杨雄威、章林等与会学者都做了精彩发言。

李军海(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