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意义——古典诗歌新探”国际研讨会在岭南大学召开

  【国学网讯】经过精心的筹备,由岭南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经学之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会议暨‘声音与意义——古典诗歌新探’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3月7日至8日在香港岭南大学胜利召开,是次会议也是《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的第二场国际研讨会。

20140423_005

  会议开幕当日,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教授、岭南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蔡宗齐先生、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李雄溪教授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祝贺《岭南学报》复刊,祝贺大会顺利召开。

  此次国际会议的与会学者分别来自香港、澳门、中国大陆、美国等地,代表了当前古典诗歌语音与意义研究的最高水平。就会议学术质量而言,也是目前同类专题会议中较为空前的。

  此次会议主要包括四场学术会议,其形式为主题发言、会议讨论、提问互动等环节。

  此次会议中,学者对五言诗的语音与意义论题产生了热烈的讨论,论文数量也最多。其中赵敏俐教授的论文说明了五言诗的音步组合原理,认为五言诗由一个对称音步与一个非对称音步组成诗行,且对称音步在前,非对称音步在后。这是四言体和楚辞体之后,中国诗体发展形势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五言体走向格律化的过程中,音乐节奏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宋晨清教授用定量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古时十九首》、《曹植集》和《谢灵运集》中五言诗的声调数据,并与《三国志》及《后汉书》中的部分篇章做了对比,说明在诗歌或文学文本中在某些节律点上其声调并无分别,同时文章也表明了汉末和六朝前期的这段时间,声调韵律正在产生某些新的变化,而这些新的韵律特征当其首次出现后,最终被凸现出来并转化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规则。此外,杜晓勤教授从五言诗单句律化的角度讨论了这种句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及音律机制,认为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与语法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性,在五言诗单句发展过程中,音步类型的变化与各句式本身的表现艺术特点也具有较大的关系。而葛晓音教授在提交的书面报告里讨论了五言诗在齐梁体的影响背景下,杜甫如何解决长篇五言古诗恢复汉魏古调的问题,文章得出了杜甫并非简单地从形式格调上模拟汉魏,亦非如盛唐诗人运用规避近体诗声律来创作古诗,而是追溯汉魏古诗创作原理的基础上,从当代生活语言中提炼新的五古节奏。

  除了对五言诗的节奏、韵律讨论之外,在诗歌研究的不同方面学者还对多个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如冯胜利教授阐述了韵文的韵律与语法关系、陈引驰教授解释了古代文章与文章学中声音的问题、张健教授论述了对仗的规则及生成、邝龑子教授点明了自然与诗歌理趣的关系、汪春泓教授揭示了山水诗与谢灵运之影响、韩德志先生论说了曹雪芹所述之词与意之关系、李斐博士的论文则通过律句数量的统计来说明初唐诗格律演变的过程并揭示了演变的原因等。其中汪春泓教授的从晋宋之际谢氏家族和谢灵运的处境入手,分析谢氏与山水诗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谢氏的山水诗创作理念与佛学的关系,认为从大谢到小谢其山水诗都有助于革新玄言诗风,真正进入山水灵境,尤其是谢朓的诗歌色调更为明快、诗意更贴近世俗人生,开启后世唐风,也就是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更加富有道理。

  在宋词方面蔡宗齐教授讨论了宋词小令的节奏、句法、结构和诗境,蔡教授从“诗变”的这个特殊角度研究小令,通过与先前的诗辞赋体做比较,揭示了宋词小令在节奏、句法、结构上的重大创新,并探索这些创新之处如何帮助诗人创造独特的,与诗、辞、赋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作者在文章中指出,近体诗对小令的影响巨大,尤其是七言近体诗的影响比五言近体诗更大,而词人对近体诗节奏的改造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最终词与近体诗节奏完全脱离,具有了节奏之“杂”的特征,因其独特的特征,小令的抒情作用也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并且最终固定为一种史无前例且举世罕见的固定诗体。该文从数据入手,结合诗词格律与文本意义,既有穷尽式的全面分析,又有个案的举例阐释,堪称是研究古典诗词声音与意义结合的典范。此外,施议对教授对音律与声律进行了区别,对倚声填写中的音律与声律问题做了阐发。

  此次会议在香港乃至全世界的汉语古典诗歌研究界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会议推动了“古典诗歌声音与意义”关系的理论研究进程,古典诗歌研究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前人对诗歌的声音以及诗歌的意义已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二者关系的讨论,并将之结合的研究为数并不算多。此次会议既是对该主题的总结,又是对该领域学术发展的前瞻,意义十分重大。其次会议拉近了港、澳、内地及西方学者的沟通与学术交流,参加会议或提出书面报告的学者除了多位来自香港各个高校之外,还有美国、澳门以及内地的北大、复旦等知名高校;除了有中文提交的报告之外,亦有多篇用英文发表的论文,显示了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学者对同一学术主题研究的兴趣以及彼此的沟通与交流。

  提交的论文在通过匿名评审之后将结集出版,部分论文的英文版将在《中国文学与文化》(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简称JCLC)的特辑“Sound and Meaning: the Inner Workings of Chinese Poetry”上刊登。JCLC 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与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中国诗歌文化论坛联合主办,袁行霈教授、蔡宗齐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的英文半年刊,将于二〇一四年十月由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正式发刊。

  总括来说,由岭南大学《岭南学报》的筹委会主席蔡宗齐教授所筹划、岭南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声音与意义——古典诗歌新探国际研讨会”意义非常重大,对提升岭南大学中文研究的国际地位、展示岭南大学中文研究的学术水平,及《岭南学报》复刊工作的进程上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40423_003

20140423_004

  论文目录(按作者姓氏拼音音序排列):

  蔡宗齐 宋词小令的节奏、句法、结构、诗境

  陈引驰 “文”学到声音:略说古代文章与文章学中之声音

  杜晓勤 五言诗单句律化的历史过程与音律机制
 
  冯胜利 骈文韵律与超时空语法——以《芜城赋》为例

  *葛晓音 从五古的叙述节奏看杜甫“诗中有文”的创变

  韩德志 “格律”、“新奇词句”、“意趣”——论曹雪芹所述“不以词害意”的作词原则

  *金 溪 北齐五言诗:北齐文人对齐梁诗的学习与改造

  邝龑子 自然与诗中的理趣

  *李 斐 初唐诗格律演变过程及原因探究

  施 议 对声成文,谓之音——倚声填词中的音律与声律问题

  宋晨清 Tonal Contrast in Early Pentasyllabic Poems: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ree Poem Collections

  汪春泓 论山水诗与陈郡谢氏之关系——兼论“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张 健 对仗的规则与生成:以《对类》为中心

  赵敏俐 论五言诗体的音步组合原理

  *Jonathan Smith “Sounding the Songs: The Role of Phonosymbolism(连绵词)in Early Chinese Verse”

  *Meow Hui Goh “The Culture of Sound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加星号*者为书面报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