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丛谱

  清光绪年间,邓元鏸、鲍鼎、王存善、黄绍箕、蒯光典等致力于收集古谱,他们互通声气,孜孜以求,将从清初以来积累的丰富资料分别整理归类,在1881—1897 年约十六年间,先后推出了《弈潜斋集谱》三编、《寄青霞馆弈选》及《续编》、《蜗簃弈录》八种、《海昌二妙集》等丛谱,保存了清代国手的大量对局和部分拟谱名作,被后人誉为“晚清围棋四大丛谱”。

  在清代二百六十年间,我国围棋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现存当时名手对局的总数已超过千局,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布局、官子的专著。当我们面对如此丰富多采的资料时,可曾想到,在漫长的岁月里,如果没有一批热心于围棋事业的工作者——他们兢兢业业地四处收集棋稿,仔细校勘、编排次第,并促使棋谱大量刊行……,那么,肯定有不少棋人棋事和对局将就此湮没无闻。

  从清初到嘉庆、道光年间,以李以理、陶式玉、金楙志、汪秩等为代表的围棋谱录家,先后刊印了部分重要棋谱,但当时普遍存在印量少、内容重复、价格昂贵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直到晚清光绪年间,由邓元鏸、鲍鼎、王存善、黄绍箕、蒯光典等棋谱编印家刊印了成批高质量的棋谱,才使许多在过去只是“私人秘笈”的对局,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以下,我分别介绍“晚清围棋四大丛谱”及其编者的情况。

邓元鏸和《弈潜斋集谱》

  邓元鏸,字纯丰,号弈潜斋主人,江苏无锡人,生于1848 年,曾任四川清州长宁知县、成都知县。

  邓元鏸善诗,工书法,十九岁才开始学棋,与吕书舲、毛彭龄等结为棋友。他以满腔热忱广泛地收集围棋资料,1875 年他曾乘舟从四川返无锡,路过武汉、南京、上海诸地,遍览旧谱。从1881 年至1898 年,陆续编印了“弈潜斋刊本”十四册。这部书以收集黄龙士、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定庵的对局为主,另外包括《棋经十三篇》、《桃花泉棋谱》、《弈理指归图》、《弈理指归续编》、《前代弈谱目录》和《历代弈事辑略》等书。其中,1898 年刊印的《历代弈事辑略》是邓元鏸1887 年任长宁知县时,以十年光阴遍读二十四史,择抄有关围棋史料汇集而成。《辑略》虽然对封建时期围棋发展的状况未能深入、全面地揭示,但凡属“正史”中的资料,多被它一一采摭,所以不失为一部有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弈潜斋刊本”的棋谱,刻工精美异常,又经过邓元鏸、鲍鼎的勘误,深受当时读者欢迎。

  邓元鏸曾到云南,观察了云南子的制造过程,并写了札记。

  1922 年,已经年逾古稀的邓元鏸又和陈覆悦等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定期围棋刊物——由成都围棋俱乐部发行的《弈学月刊》。这部刊物发行量少,今天已成为罕见书籍。其中不乏充实的内容,如《蜗簃遗札》、《潜寄别录》等文,都与棋史、掌故有关。在另一篇《石室启秘》文中,还首次提到了“四大景词”的作者姓名,并及时刊载当时中日高手交流的对局。计算下来,从邓元鏸1881年刻印《弈潜斋集谱》到1922 年主编《弈学月刊》,前后已经历了四十余年。

  相传邓元鏸晚年由四川重返故园,在路过上海时曾计划增刻棋谱,但未能如愿。

20140306_007

《海昌二妙集》的编者黄绍箕和蒯光典

20140306_008

  黄绍箕、蒯光典是晚清著名人士,《海昌二妙集》是黄、蒯用“浮昙末斋主人”和“斤竹山民”笔名共同编辑的棋谱。

  黄绍箕,字仲弢,浙江瑞安人,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翰林黄体芳子,光绪六年进士,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沈曾植时有交往,博学而精于鉴定文物。主张维新变法,是上海“强学会”发起人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黄绍箕又受到张之洞的赏识,认为他“志远才长,治事缜密,中西学均能贯通”,黄绍箕也为张之洞进呈《劝学篇》。他还著有《中国教育史》,卒于1907 年,享年54 岁。

  蒯光典,字礼卿,合肥人,清著名官僚蒯德模子,光绪九年进士,充清会典馆总办,曾先后应刘坤一、张之洞聘,主钟山书院、两湖书院讲席。他在设立学堂、治理盐场、水利,筹办工厂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享年54 岁。李子干所编棋谱《手谈随录》中载有他的对局。

  由于黄、蒯见识广博,又精于目录校雠之学,因此,尽管《海昌二妙集》只是一部关于范西屏、施定庵两位国手的专集,却具有翔实、缜密、不囿于前人旧说的优点,在编辑方法上比前人棋谱有所进步。

  《海昌二妙集》首先利用了年谱的形式,把确凿有据的部分和仅属于传说轶闻的部分截然分开,使读者对范、施二国手的生平梗概了然于心。此外,在选用的棋谱后面,必要时就附加案语,这部分可看出黄、蒯在古谱方面某些独到的见解。例如,他们曾提出,黄龙士、徐星友“血泪篇”十局的批语,是徐星友亲自评说的;又指出,所谓范、施“当湖十局”,双方先后手不等,其中难免有所掺杂等。黄、蒯这种既敢于下断语,又勇于质疑的精神,受到了行家的赞赏。

  对古谱爱好者来说,《海昌二妙集》几乎成为必备的书籍之一,这主要当然在于范、施两大国手的精湛棋艺,然而黄绍箕、蒯光典在编辑方面取得的成功,也起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鲍鼎和《蜗簃弈录》王存善和

  鲍鼎,字筱舟,安徽歙县人。皖南一带自明、清以来围棋活动十分活跃(现在姓名可考的棋手如程汝亮、汪汉年、程兰如等不下二三十人)。同治、光绪年间,周小松辑的《皖游弈萃》就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安徽棋界人才济济的盛况。

  安徽稍早于鲍鼎的前辈棋手,有乾嘉年间的谱录大家汪秩,另一名嘉庆年间的高手胡敬夫,则熟悉于棋界掌故轶闻,鲍鼎的父亲鲍瑞骏亦多才多艺。在这种环境影响下,鲍鼎早年就注意各方面围棋资料,编有《乾坤六子谱》。他曾先后到汪君佩、朱久世等前辈处抄录罕见棋谱。到了光绪年间,他编印了《蜗簃弈录》八种。

  《蜗簃弈录》,包括《黄龙士全图》、《弈括》、《围棋近谱》、《晚香亭弈谱》、《弈理指归续编》和《国弈初刊》、《国弈二刊》、《国弈三刊》。在这八种棋谱中,值得注意的是《初刊》、《二刊》和《三刊》。

  《国弈初刊》印于1885 年,主要刊载清代围棋全盛时期(即顺治年至乾隆中叶)的对局,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钞本,它的出版,为十年后王存善编印《寄青霞馆弈选续编》补充了资料。

  《国弈二刊》印于1887 年,以清代名手让子棋为主,其中除了重刊《怡怡堂围棋新谱》、《绘声园弈谱》、《师竹斋谱》外,增添了不少内容,如曾受到李汝珍重视的“血泪篇”十局的批语,辗转流传了七十余年,终于在《二刊》中首次发表。

20140306_009

《国弈二刊》牌记

  《国弈三刊》印于1889 年,选载了乾隆中叶以后部分名手的棋谱,其中除已经知名的李步青、韩学元、僧贯如、顾审音外,还补入巴汉东、火胜全、罗仰山、严月舟等人的对局。这批资料是我国围棋艺术由全盛时期过渡到乾嘉年间的实战纪录,它书未见著录,其价值显而易见。

  鲍鼎曾编有《弈人传》,未见发表。

  鲍鼎不仅编印了《蜗簃弈录》,还曾经帮助邓元鏸校对《弈理指归续编》,为黄绍箕、蒯光典联系《海昌二妙集》刻板复印等有关事宜,并提供王存善大批资料,在晚清棋谱编印家中,鲍鼎直接承担了不少实际工作。

王存善和《寄青霞馆弈选》

  王存善,字子展,杭州人,是《寄青霞馆弈选》和《寄青霞馆弈选续编》的编者。

  相传王存善早年曾经过海宁施定庵的故居,访问周围高年邻里,并看见施宅尚保存棋谱十六册,其中对子、受子纪录不下千局。后来,由于多年时局动荡不定(估计主要指太平天国起义直至失败),当王存善再次到海宁查访时,发现所有棋谱已荡然无存。目睹这一损失,使他深深感到妥善保存资料的重要意义,这可能是促使他有志于编印棋谱的原因之一。

  1895年,王存善在广东刻印了《寄青霞馆弈选》正编八册,计五百三十余局,这在当时已是收集相当全面的棋谱。此后,鲍鼎又支援王存善一批资料,使他有条件继续刻成《寄青霞馆弈选续编》八册。全书采摭清代棋谱四十余种,合计清代对局848局,黄龙士、施定庵、范西屏自拟谱76局,日本、琉球古棋37 局,并附有简略弈人小传。被当时公认为是集清代棋手对局大成的代表作。

  《寄青霞馆弈选》印数多,刻板精致,流传较广,它的出版,使古代围棋爱好者开扩了眼界。直到今天,《寄青霞馆弈选》仍是全面了解清代围棋的重要书籍之一。

20140306_010 20140306_011

结语

  以上几位编印家的工作各具特色,邓元鏸从事棋谱编印为时最久,棋谱印刷精美;王存善收集资料比较全面;黄绍箕、蒯光典采用了年谱、案语的形式,在编辑方法上有所创新;而鲍鼎的工作更为具体。在这里,我引用邓元鏸晚年(当时黄、鲍、蒯已相继去世)怀念故友的诗如下:

  海昌二妙集成劳,端赖前清黄仲弢。
  余亦殷勤促剞劂,校勘鲍叔析秋毫。

  通过这一首诗,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鲍鼎被比喻为棋界乐于荐贤和助人的“鲍叔”(春秋时齐桓公的名臣鲍叔牙),他所起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刊于《国学周刊》第48期第B3版(2014年3月6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