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盲目创办汉阳铁厂

  提到张之洞大家大都会想到汉阳铁厂,张之洞所创办的汉阳铁厂离我读的学校不远,附近还有个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和张之洞主题公园。

  对于汉阳铁厂,我们大多认为是张之洞人生中的一大杰作。后来我多方查阅资料却发现这座号称“东亚第一”的是我国最大的钢铁、煤矿联合企业,也是东半球上最早最大的钢铁企业的汉阳铁厂在创办开始的时候,张之洞就犯了很多错误。

  早在张之洞督粤期间,他就已通过驻英公使刘瑞芬,向英国谐塞德公司定购炼铁机炉,积极筹备在粤设立铁厂。光绪十九年(1889年),张之洞移 任湖广总督之后,原订炼铁厂设备也随之改运武汉,汉阳铁厂建立。厂址选定汉阳龟山山麓,1890年11月动工兴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9月建成,光绪二十年(1894年)6月投产。早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就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铁矿蕴藏丰富并露出地面,于是张之洞购机开采,光绪十七年(1891年)4月开始采矿,光绪十九年(1893年)铁矿大规模开采,建成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为汉阳铁厂提供原料。 就在大冶铁矿的发现到汉阳铁厂投入生产的过程中,张之洞作为CEO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首先是汉阳铁厂的选址错误。依照企业选址一般要考虑的因素:地势、运输、矿石、煤、水等来看,汉阳龟山一带实在不是建立铁厂的最佳地方.张之洞把铁厂办在了汉阳,与大冶的运输距离为120公里,每日产铁百吨,致使煤炭、铁矿石、锰矿石、石灰石等原料都要溯江长途运来,极大提高了铁厂生产成本。而且,汉阳附近无炼铁所用的焦煤。这就只能用河北开平或国外进口的焦煤。加上运输费用,每吨焦煤要白银16~17两,而进口铁在上海的售价才白银30余两。另外从当时汉阳龟山一带全是低洼的水田,知道今天这里还是很低洼,随处可见一些小湖泊.在这里建厂必须先垫高地基,填了一丈多高的土,用30余万两白银,相当于包括购买机器及运费在内的建厂经费300万两白银的1/10。作为一个明智的人是不会做这样的事,可是张之洞这样做的原因只是为了在他的府上能看见烟囱和“督察之便”。

  第二个就是勘察矿山与建立铁厂本末倒置。当时在向英国购买炼钢炉的时候英国方面提出“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炼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若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可以配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此时的张之洞因专业知识的缺乏而犯下了错误,他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回复,拒绝了英方的合理建议。勘察煤铁等矿山资源应是筹建铁厂的先行工作,但张之洞却因缺少科技知识而头足倒置,先购机,后探矿,在不明铁矿性质的情况下,盲目购入属酸法炼钢的英国贝色麻炉。后来发现大冶铁矿所开采出来的铁含磷偏高,酸法炼钢无法除掉铁矿砂中的磷,炼出的钢含磷达0.25%。钢铁易脆裂折断,不能用于锻制或铸造,制造的钢轨也无法使用。钢铁质量差,价格当然就上不去。光绪二十年,汉阳铁厂的钢铁上市。当时进口钢铁每吨售价30余两白银,汉阳厂的产品每吨23两白银都无人问津,致使产品大量堆积。后来被迫拆除贝色麻炼钢炉,改装碱法马丁炼钢炉,才生产出合格的轨钢。

  再者就是办厂的经费。汉阳铁厂拟建之初,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 ,1892年清政府增拨42万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张之洞以为只需200万两白银就可成事,实际建厂费用远远超出于此。据记载,铁厂从创始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交给商人承办,一共耗费白银568万两,这是晚清洋务企业中耗资最多的。当时清政府因甲午海战的失败,背负了巨额的外债,张之洞奏请的200万两经费都根本无法兑现,额外的支出就更加没有着落。张之洞无奈只好四处腾挪。经费的欠缺,使得铁厂建成后几度停产。最后汉阳铁厂被迫只得于1896年“招商承办”,委“亦官亦商”的盛宣怀督办铁厂,走上“官督商办”道路,由译员出身的李维格任总稽查。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成立了著名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目前汉阳铁厂变成了属于武汉钢铁集团的汉阳钢厂。门口还有“汉阳铁厂”四个大字,但那只属于过去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