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北京颐和园

  3、宫廷区景点

  (1)东宫门、仁寿殿一带景点

  东宫门、仁寿殿一带是颐和园宫廷区的“外朝”部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由大殿、配殿、庭院、宫门、朝房、影壁、牌楼及石桥和广场构成。建筑群沿东西方向依次排列,按照皇家建筑的统一模式,建筑逐渐升高,空间层次由旷到聚,形成一组格局严谨、布列有序的东西轴线建筑。

  涵虚牌楼 涵虚牌楼耸立在东宫门外,是一座三门四柱七楼的木构大牌楼。牌楼东西向坐落,庑殿歇山顶,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东面额曰“涵虚”,西面额曰“罨秀”,巧妙地点出了颐和园清幽恬静、山青水秀的主题,可以视为是颐和园山水乐章的“序曲”。涵虚牌楼是从东面进入颐和园的第一座建筑,从圆明园一路行来,远远就可看到它的形象,而当近到它的眼前,万寿山佛香阁的景致正处在牌楼柱枋构成的画框之内,颐和园这一精美绝伦的巨幅画卷由此缓缓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0140326_027
颐和园涵虚牌楼

  东宫门 东宫门在清漪园时名大宫门,重建后改称东宫门。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顶,为三明两暗式,柱高3.8米。明间面东额枋柱上悬挂光绪帝御书的“颐和园”金字大匾,装修3间实塌大门,每扇门上横竖各排列9颗镀金园钉,有四个门簪。宫门前原为斜坡式台阶,1937年5月24日,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一块雕龙云路陛石,安置在台阶的中央。门前两侧,一对铜狮蹲踞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南雄北雌。宫门南、北两侧各有一座悬山顶罩门。清朝,帝后入园走中间的大门,其余的人员分别由两边的侧门进入。

20140326_028
颐和园东宫门

  内朝房 内朝房又称南、北九卿房,位于东宫门内的小庭院两侧,南北各有9间房屋,中三间有廊,建筑面积73平方米。因在清代是六部九卿值班的地方,故称为南、北九卿房。

  仁寿门 仁寿门在清漪园时称二宫门,重建后称仁寿门,是从东宫门入园的第二道宫门。仁寿门是牌楼门、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的形式,柱高6.14米。牌楼为2柱一楼,庑殿式顶。门上悬满汉文“仁寿门”额。仁寿门的左、右各有一个长7.2米青砖影壁,庑殿式顶,上有砖雕浮龙,是颐和园内惟一的一座砖雕影壁。影壁与红墙连接,左右各有一个小随墙门。

20140326_029
仁寿门

  仁寿殿 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修,并引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意改为今名。仁寿殿在仁寿门内庭院的正中前面有一块巨大的湖石作为屏障。两侧为面阔5间的南、北配殿,配殿后有后罩房。仁寿殿前的露台上,陈列着4只乾隆年间铸造的铜鼎炉,及铜龙、铜凤、铜缸各1对,上面有“天地一家春”的款识。院中还有一只造型怪异的铜麒麟。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周围有廊,柱高5.53米。歇山式屋顶,明间外檐柱间悬挂用满、汉2种文字书写的匾额“仁寿殿”。殿内明间正中有地平床,设象征封建皇权的九龙宝座,上方悬挂匾额“寿协仁符”,配以楹联“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既是帝王自勉,也是歌颂帝业的辉煌。另外,殿内还有10余块单匾,其内容有称颂帝业的,象“大圆宝镜”“景星朗耀”“海涵春育”“濊泽旁敷”“德风惠露”“春晖承暄”;有帝王自勉的,如“无暑清凉”;有吉祥祝福的,“安乐延年”“寿恺禔康”;有赞美景色的“碧岫晴烟”等等。原勤政殿内还有两幅表明帝王理政准则和方针的楹联,“念切者丰年为瑞贤臣为宝,心游乎道德之渊仁义之林”和“义制事礼制心检身若不及,德懋官功懋赏立政惟其人”,这两联与原殿名是非常契合的。

  仁寿殿南北配殿均面阔5间带后罩房,柱高4.11米。

  仁寿殿迤西,玉澜堂迤东的地段在清漪园时期是宫廷区与苑林区的交接处,按皇家规制必须加以屏障以严内外之别,故用假山、叠石、花木来代替墙垣和围廊,使得空间既隔又透,不失园林的气氛。从仁寿殿南侧穿过一带土岗曲径进至玉澜堂前,景色豁然开朗,一派湖光山色于不经意间呈现眼前,此为中国古代建筑“欲放先收”、“欲扬先抑”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

20140326_030
仁寿殿

  (2)玉澜堂、乐寿堂、德和园一带景点

  宫庭区的“内寝”部分以乐寿堂为中心,包括玉澜堂、宜云馆等几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和德和园、寿膳房等娱乐及生活辅助建筑,是帝后起居活动的区域。乾隆时期,这里仅为帝后游园时休息饮宴的场所,属于苑林区的一部分。重修颐和园后,玉澜堂改为皇帝的寝宫,宜芸馆改为皇后的寝宫,乐寿堂改为慈禧太后的寝宫,此处成为宫廷区的“内寝”了。“内寝”部分属居住建筑,故采用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的修建形式,各个院落按帝、后的礼制级别,在建筑布局和尺度设计上不相雷同。全部建筑用游廊联接成为一个整体。

  玉澜堂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玉澜堂在清漪园时是乾隆帝的书堂,颐和园时被作为光绪帝的寝宫。正门玉澜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四合院住宅建筑中王府大门的形式(殿式门),面阔3间,坐北朝南,柱高3.47米。正殿玉澜堂,面阔3间,外带东、西耳房各2间。明间外檐匾额“玉澜堂”,语出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殿内外的2副楹联“渚香细裛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及“曙光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形象地点染出玉澜堂烟雨朦朦、荷香细细、水光浸晓、曙色映阶的迷人景观。

  玉澜堂的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均为面阔5间的硬山顶穿堂殿,霞芬室前后檐“障殿帘垂花外雨,埽廊帚借竹梢风”和“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的楹联,展现的是一派帘外细雨润花、和风拂竹、室内泉声竹影、墨香满案的美景。藕香榭前后檐“玉瑟瑶琴倚天半,金钟大镛和云门”“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的楹联,则将玉瑟瑶琴、金钟大镛共鸣的天外之音,与烟云缭绕、金砖碧瓦的如画仙境,共同呈现在世人眼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囚居于此,2座穿堂配殿内横砌一道砖墙,封闭了东、西出口,清雅宜人的书堂从此变为凄苦寂寥的牢笼。

20140326_031
玉澜堂

  夕佳楼 玉澜堂后面的庭院正中,是用北太湖石叠起的2座假山,院西临湖建有夕佳楼,其名出自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句,意为观赏夕阳佳景之楼。夕佳楼坐西朝东,为2层硬山顶。檐、柱间的几副匾联“隔叶晚莺藏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锦绣春明花富贵,琅玕画静竹平安”“凤生闾阖春来早,月到蓬莱夜未中”“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生动地描绘了此处当时莺啼鸭鸣、花竹扶摇、水澄山清、皓月当空的迷人晚景。夕佳楼楼式的建筑在平面上突出于院墙之外,立面上高出于平房之上,既便于远眺,又打破了沿湖建筑群体的平板单调感,突出了万寿山东部建筑群体轮廓线的起伏。

20140326_032
夕佳楼

  宜芸馆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宜芸馆在清漪园时为乾隆帝的书库,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它与玉澜堂建筑群相连,按布局可视为玉澜堂的后院。由宜芸门、宜芸馆、近西轩、道存斋及游廊组成,庭院稍小于玉澜堂。宜芸门位于玉澜堂北侧,是宜芸馆建筑群的入口,为垂花门形式。正殿宜芸馆坐北朝南,面阔5间,明间悬有“宜芸馆”蝙蝠式匾,勾连搭式屋顶,前面硬山后面悬山。东配殿道存斋与西配殿近西轩均面阔5间,均为硬山顶。院内南侧廊后檐白粉墙上,东、西各嵌有5块乾隆帝所临名家墨刻石。1979年,因为游人拥挤,正殿中间拆成通道,门窗改为大槅扇门可随时摘下安上。

20140326_033
宜芸馆

  乐寿堂 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清漪园时是一座佛堂,颐和园时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在宜芸馆的西北面,是“内寝”建筑的主体,为一组前后2进,左右各有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院中以低矮的游廊联接各建筑物,分划庭院空间。整个院落由水木自亲宫门、乐寿堂、后罩殿、东西配殿、东西跨院、游廊及值房等组成。

  乐寿堂的宫门曰水木自亲门,紧靠昆明湖,为5间穿堂殿门前有1座石造雕栏码头,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码头上2根高达丈余,顶部呈半圆形的灯杆,屹然挺立,每夕灯亮时,照耀水面,宛如皓魄当空。殿的两侧各有一条长长的白粉墙,墙上装饰着形状各异的什锦玻璃灯窗,透过各式窗框南望,是一幅幅各具风致的湖景画面。临湖驳岸装有汉白玉雕栏,雕栏粉墙弄影于碧波之上,与山影相衬,明净妩媚,别具风情。

  从水木自亲宫门进入,就到达了乐寿堂前开阔豁达的主庭院,院中点缀着一块巨大的山石青芝岫,很自然的成为宫门内的照壁。堂前对称地排列铜鹿、铜鹤、铜瓶等宫廷小品,庭院内栽植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品种,显得开朗、清丽、典雅而又有浓重的生活气息。

  乐寿堂正殿,依山傍水,坐北朝南,面阔5间,殿前檐明间悬挂“乐寿堂”匾,堂内是一副自嘘德政的楹联“亿载诒谋德超千古,两朝敷政泽洽九垠”。乐寿堂内共悬有10余块匾,多为祝福取吉之意,如“慈晖懿祉”“画图金碧”“云榭风廊”“阆风凌霄”“太液云凝”“春波画舫”“烟霞舒卷”“万寿无疆”“宜芬散馥”“三岛风和”“惠蔼和风”“三秀华芙”等等。清漪园时乐寿堂原为2层,面阔7间,明间向南凸出5间,朝北凸出3间,以加大进深。内部两旁作成仙楼,楼下是书斋,楼上供佛,形制与紫禁城内宁寿宫的乐寿堂相同。光绪十二年重建之后,改为现在平面呈“十”字型的单层建筑,屋顶采用了前后勾连搭的处理,使整个建筑并不显得体量过巨。

  乐寿堂正殿前东、西侧各有配殿5间,悬挂蝙蝠式匾,东配殿东曰“润壁怀山”、西曰“舒华布实”,西配殿东曰“仁以山悦”、西曰“景福来并”。2配殿北面各有耳房2间。正殿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值房。殿后还有9间罩房(后九间),坐北朝南,硬山顶。

20140326_034
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

  永寿斋 永寿斋位于乐寿堂的东跨院,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莲英曾在此居住,故俗称总管院。建筑为一独立院落,由永寿斋正殿、前殿、东配殿、耳房及东面跨院组成。院西墙有垂花门与乐寿堂院相通。这组建筑修建于光绪十七年,为乐寿堂主体建筑的辅助生活用房。院南面有八角屏门,迎面为永寿斋前殿,前殿后是永寿斋正殿。正殿坐北朝南,勾连搭双卷硬山屋顶。正殿东侧有一座硬山顶配殿,配殿前有一眼水井。殿东另有一小跨院,内建硬山顶正殿5间,坐东朝西。殿南、北各有耳房2间。

20140326_035
李莲英居住的永寿斋

  扬仁风 位于乐寿堂西跨院中。西跨院是一座非常幽雅的小庭院,院门形似满月,院内有一“凹”形的荷池,朱栏沿池曲折,粉墙依山宛转,随山势起伏布置假山叠石,酷似江南园林景色。小院南面入口邻邀月门,院东墙有垂花门与乐寿堂相通。院中北端最高处坐落着一座小殿——扬仁风。殿名出自《晋书.袁宏传》:袁宏被派往某地作官,谢安赠扇送别,袁宏机敏地表示自当奉扬仁风,抚慰百姓,不负厚望。扬仁风坐北朝南,歇山顶,柱高2.99米。小殿建筑形制为扇面形,被称为扇面殿,其漏窗以及殿内的宝座、香几、宫灯等均为扇面形,殿前地面也用汉白玉嵌砌成扇骨形,极为别致。远远望去,扬仁风就好似一把似开欲合的折扇,妙趣横生。清漪园时,院中水池北面还有一座大殿——乐安和。乐安和面阔5间,后出抱厦,两侧和后部有夹层的仙楼,道光年间被拆毁后迄未恢复。

20140326_036
扬仁风

  德和园 位于仁寿殿的西北侧,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一组大型的戏园建筑,前后4进院落,以3层的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建筑物,依次排列成为一条南北的轴线,这条轴线与万寿山东麓山脊上的景福阁的中轴线对位重合,楼阁相望,互为辉映。

  德和园的大门面阔1间,硬山顶,坐北朝南。门内为建筑群的第一进院落,东南和西南面各有群房12间,修建成“L”形状,硬山式屋顶。

  大戏楼在第二进院落内,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戏楼高21米,分3层,卷棚歇山顶,坐南朝北。下层戏台宽17米,进深16米,檐柱高4.48米。中层戏台宽12米,上层戏台略小一点。戏台的台明高1.2米,东西各有3个汉白玉通气孔。在下层戏台的后面有1座3间的仙楼,仙楼与戏台台面之间连接着4座仙桥。为表演大切末戏的需要和增强演唱效果,在下层戏台底部开挖了1口深10.1米、上口径1.1米、下口径2.8米的砖井。砖井的东、西、北三面还开挖了5个见方约1米、深1.28米的水池,既可供演出时制造喷水效果,又可以借水音增加演唱的共鸣效果。与这5个水池相对应,在中、上层戏楼上面建有5部滑车。演戏时可以上下配合,同时表演有水法、戏法的大切末戏。戏台上的匾联非常有特色,下层匾额“驩胪荣曝”喻示为帝王献艺荣耀快乐,所配楹联“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更是充满了对这座皇家戏台的赞叹。中层匾额“承平豫泰”和楹联“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人才济济、歌舞升平的景象。上层匾额“庆演昌辰”以及楹联“八方开域皆为寿,兆姓登台总是春”则指出了戏台承担的一项重要而荣耀的任务——为帝王祝寿。戏台后部毗连2层的扮戏楼,扮戏楼面阔5间,后出抱厦3间,柱高12米,与戏台勾心斗角,紧密相连。

20140326_037
德和园大戏楼

  颐乐殿 颐乐殿与大戏楼相对,又称看戏殿。殿前后出廊、面阔7间,坐北朝南。歇山式屋顶前檐外金柱间额枋上皮悬挂满汉文“颐乐殿”匾额。从北京图书馆舆图组珍藏的一份德和园地盘图样上可以见到这座大殿最初的设计为2层,实际修建时改建为现在的1层,但为了奉迎慈禧太后的兴趣和需要,建筑并没有缩减原设计的尺度,反而更加高大、华丽。看戏廊在颐乐殿的东、西两厢,共38间。廊为硬山顶,1950年,在廊子的基础上加门窗改为房屋。现为展室。

20140326_038
颐乐殿内慈禧太后看戏的宝座

  

Comments are closed.